《閃閃的紅星》這部小說原名叫《戰鬥的童年》,是作家李心田根據許多參加過長徵的老紅軍,在戰爭年代將孩子分送給老百姓,等到全國解放後才將孩子才找回的故事而匯集藝術加工成的文學作品,像濟南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政治部主任鮑先志等身上,都有這類的故事。而其中一位老紅軍長徵時留給家中孩子的是一頂有老紅軍的名字的帽子,後來這位紅軍的兒子拿著帽子才找到了他的父親。小說將其改為一顆紅五角星。
《閃閃的紅星》的作者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構思,李心田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於1964年寫成,197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瞬間引起巨大社會轟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廣播了這部小說,隨之全國十多家出版社要出版此書,並且,該書很快被譯成了英、德、日、法、越等國文字,對國外外進行出版發行。其需求與影響之大非常少見。
我有幸生長在那個年代,真正感受到了這部小說在當時的藝術魅力。一到晚上八點左右聽小說的時候,孩子們都靜候在收音機旁,豎起耳朵仔細聽播講,一天也不想落下。即使落下,過後也會讓別人給簡單講一下劇情。
半導體收音機
孩子們被播講的小說故事情節所吸引,隨著小說的情節起伏而感動著。那個時候的紅色小說《海島女民兵》、《金光大道》、《豔陽天》等,都非常有魅力,伴隨著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這些小說後來都被拍成了電影。當然,《閃閃的紅星》也很快被製片廠看好,納入了拍攝計劃。開始時,北京電影製片廠與八一電影製片廠都有意拍攝,後來被八一廠爭取到。
但八一廠拍攝此片時也並不順利,最初搭建了一個攝製組進行拍攝,因為小說中將潘冬子從童年寫到了青年,年齡跨度較大,攝製組分別找來了三個冬子的扮演者:大冬子(青年)、二冬子(少年)、小冬子(童年),但很快這個攝製組就停拍了。只留下了扮演胡漢三的老演員劉江繼續留用。
第二次搭班子按著籌拍兒童電影的方式繼續拍攝《閃閃的紅星》,在全國範圍內物色扮演潘冬子的小演員,又在一百多個備選的孩子們中,選擇了9歲的祝新運。著名演員洪劍濤當年也作為備選的潘冬子來試鏡,結果失之交臂。
對於劇組主創人員來講,最難捱的並不是拍攝過程中的各種辛苦,而是拍攝製作完成後的送審。最希望的是影片能順利通過送審,別有其他問題被斃掉而當成靶子。
這天,扮演宋大爹的高保成在八一廠家屬院裡遇到了扮演胡漢三的劉江,便問:「老劉啊,你說說咱們這個片子能不能通過?」劉江答道:「這我哪知道啊?說不準!」
當劉江在家裡聽說片子通過送審了,高興啊,樂差點從沙發上出溜下來!
上面這個情景,絕非杜撰,是劉江老師親口敘述的!
《閃閃的紅星》電影上映後,憑藉小說的影響也的引起較大的轟動。小演員祝新運也出了大名,在一次國慶遊園會的紀錄片裡,還出現了他遊北京公園的鏡頭,旁白是:《閃閃的紅星》裡的潘冬子,也來遊園了!
不用說,電影《閃閃的紅星》的非常成功,與小演員祝新運的辛勤努力付出是分不開的。當時的劇組人員都是編內掙工資的,而那時又沒有片酬一說,所以祝新運拍攝這部片子得到的犒賞很特殊——只有一本影集,上面寫著:「祝新運同志留念,八一電影製片廠《閃閃的紅星》攝製組贈,197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