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創作過程

2020-12-20 黃恩之家

來源:《北京廣播報》周五版、故園懷舊(2018-1-21文章)等

「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這就是1974年10月1日公映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而影片中《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閃閃的紅星》三首插曲,隨著電影上映立馬走紅,成了那個時代的「紅色革命符號」。

那麼這部電影是根據哪部兒童小說改編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又是誰?小說又是如何搬上銀幕的?影片中插曲為何反覆更改?其間經歷過怎樣的波折?

李心田深情憶紅星 紅色經典誕生「紅星符號」

八一建軍節前夕,軍旅作家李心田老師接受了《中國廣播報》周五版記者電話專訪,給讀者解開了《閃閃的紅星》創作與出版的臺前幕後不為人知的往事。

「《閃閃的紅星》電影在1974年公映,但我的小說要早電影10來年。」已經82歲高齡(2018年)的李心田老師回憶起幾十年前的那段往事,仍思路清晰,講的有板有眼。

說起《閃閃的紅星》這本書,李心田說,當時初稿跟後來大家看到的書有很多內容不同,因為初稿裡他是從人性寫起的,寫了一個孩子跟親人的生離死別,是一種自然感情的描寫。

記者:您創作的《閃閃的紅星》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太大了,可以說我們是看著「潘冬子」,唱著「紅星閃閃」長大的。您能給我們談談《閃閃的紅星》創作過程嗎?

李心田:《閃閃的紅星》這部小說被翻譯成了十一種語言,再版了幾十次,它是我個人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我開始創作《閃閃的紅星》,是在1961年。那時,我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兩個小八路》,責任編輯約我再給孩子們寫一本書,我答應了。那時,教學工作很緊張,這本書稿寫了兩年多,到1964年才完成。謄清之後,題名《戰鬥的童年》,寄給了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李心田,江蘇省睢寧縣人,1929年出生,中共黨員,1950年畢業於華東軍政大學並參加人民解放軍。李心田原是濟南軍區前衛話劇團副團長,離休後,仍筆耕不輟。

1964年小說創作完成後, 「文革』也開始了。「我擔心小說中對人性人情的描寫會遭到批判,便連寫兩封信,從少兒社把書稿要了回來。」一切如李心田老師所料,「文革」中上交的小說手稿被焚毀,幸虧他當時多留了一個心眼,手稿交上去了,但謄清稿被他藏了起來。

直到197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謝永旺向李心田約稿,這部作品才重見天日。「當時我把劫後餘生的《戰鬥的童年》交給他。他認為可用,要帶回去研究。要不是我『留一手』,也就沒有這本書了。」

1971年11月,李心田被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修改稿子,編輯謝永旺認為書名《戰鬥的童年》有點俗,應該更改書名。「我苦想了兩天,提出了《閃閃的紅星》,謝永旺馬上拍手叫好,但考慮到當時『紅星』一詞是蘇聯的慣用,他建議改名《閃閃的紅五星》。」雖然李心田感覺多了一個「五」字便減了神,但還是同意了。「清樣印出來後,封面上還是《閃閃的紅五星》。然而,出版社主持工作的王致遠編審時把那個『五』字去掉了,這才有了書名《閃閃的紅星》。」

死裡逃生,紅色經典書終於出版了,也誕生了「紅星符號」。書終於印出來了,但李心田的心裡沒有底。不久,報紙上發表了原北京市教育局長、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的評論,稱《閃閃的紅星》是對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接著,中央廣播電臺連續廣播這篇小說,這就是說,書被肯定了。

《閃閃的紅星》出版後,全國有18家出版社翻印這本書,累計印數高達數百萬冊。「《閃閃的紅星》可以說代表了我在兒童文學方面比較高的成就,那時肯定一本書多麼不容易啊,是我對社會、對政治的看法以及對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反映。」說到這,李心田非常自豪的話語裡有點哽咽。「這畢竟是我披星戴月寫了三年的作品,裡面有我對生活的積累,有感情的凝結,有藝術的追求。」

潘冬子的原型是誰?小說如何搬上銀幕的?

如果說「文革」期間還產生過電影藝術精品的話,應當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曾在中國影壇掀起了一股「紅星」熱潮,片中主人公潘冬子更是盡人皆知,許多觀眾都是看了又看。至今,它仍是中國兒童電影史上的經典。

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引起了電影界的關注。八一廠最先向李心田提出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李心田老師對筆者說:「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找上門來了,要改編成電影,並讓我參加編劇。我在北京與王願堅、陸柱國等人研究編寫,最後以陸柱國的初稿為底本,由王願堅統梳籌定稿。電影放映時打出字幕『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我很樂意,雖然那時沒有稿費。」

李心田對改編成的電影很滿意,他說電影拍得是很好的,他還能清楚地記起當時的那些電影人,導演李俊、李昂,還有王蘋,演員祝新運、劉江等,後期製作,請了傅庚辰作曲,又請李雙江演唱,使得影片相得益彰。目前,這部電影還作為「百部愛國影片」不斷上映,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1973年4月,中央文化組便正式向八一廠下派了「為兒童拍攝電影」的任務。八一廠迅速組建了《閃閃的紅星》電影劇本創作組,確定由陸柱國、王願堅、王汝俊、曹欣、陳亞丁等人負責小說改編。另外還專門把小說原作者李心田從濟南軍區請來共同參與創作,具體由王願堅、陸柱國執筆。」崔斌箴在《回憶電影(閃閃的紅星)誕生》一文中詳細解讀了拍攝和公映的前前後後。

電影劇本創作期間,八一電影製片廠革委會主任彭波也開始物色攝製組的主創人員。他把八一廠的名導演在腦海中過了一遍,覺得李俊導演最合適。其一,李俊早已從牛棚中解禁出來,現在可以進行創作了,政治上是可以打保票的;其二, 李俊拍攝過《回民支隊》《農奴》等優秀獻禮片,業務上是一流的。為了加強創作力量,彭波還在導演組裡加進了因為拍攝《苦菜花》而出名的李昂。影片攝影,彭波自然想到了張冬涼,他為《閃閃的紅星》電影劇本費了很多心思,而且又是「樣板戲」的當紅攝影。同時還配備了年輕的攝影師蔡繼謂作為副攝影,他此前已經拍攝過《海鷹》《槐樹莊》等影片。攝製組敲定下來,《閃閃的紅星》作為八一廠的第一部「文革」故事片便拉開了拍攝序幕。

攝製組在選演員時也充分尊重李心田的意見。「在電影劇本的創作過程中,劇組已經開始挑選演員。據說潘冬子這個角色有100多個孩子候選。最後是偶爾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孩子很接近潘冬子,導演便跟蹤查尋,找到那孩子家裡,發現了9歲的祝新運。祝新運在八一廠試裝後,導演們都很滿意。為了徵求我的意見,他們還把祝新運的照片及試裝照寄給我看。」李心田老師說,他一看照片就喜歡上了這個孩子,潘冬子這個角色非祝新運莫屬。至今,這套照片仍然保存在他家裡。

很多人都以為《閃閃的紅星》是描寫江西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的一個感人故事。其實《閃閃的紅星》是描寫鄂豫皖大別山革命根據地麻城的故事。李心田老師在接受《中國廣播報》記者採訪時曾說:「我小說裡潘冬子的原型是鮑聲蘇,鮑聲蘇系湖北麻城籍開國中將鮑先志將軍的兒子。」

那麼李心田又是如何結識鮑聲蘇,並以鮑聲蘇為原型創作了《閃閃紅星》的呢?這還得從鮑先志將軍說起。鮑先志, 1911年3月6日生於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西張店鮑家灣一個貧農家庭。1926年秋,鮑先志投身革命宣傳活動,並加入少年兒童隊,任隊長。1930年曾當選村蘇維埃主席,當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長徵後,國民黨還鄉團將鮑先志的妻子販買到了外地,將兒子鮑聲蘇販賣給了地主。鮑聲蘇在地主家中受盡折磨。

解放後,鮑聲蘇找到了父親鮑先志。鑑於鮑聲蘇文化水平太低,1961年,鮑先志便讓鮑聲蘇到南京軍區舉辦的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當時李心田是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的教員。由於鮑聲蘇在學生當中年紀較大,課餘便經常與李心田老師聊天。當時鮑聲蘇向李心田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講到了地主和還鄉團的狠毒,講到了麻城滿山紅杜鵑(映山紅)的美麗,講到了盼望紅軍回鄉的故事。鮑聲蘇悲慘的童年深深打動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終於跳到了他的面前,為他後來創作《閃閃的紅星》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說到「潘冬子」的原型,文革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證明潘冬子的原型是鮑聲蘇。1975年初夏,李心田被通知參加一個樣板戲的研究會。三個穿灰色服裝的人坐在臺前,開始時並無意外,後來扯到了《閃閃的紅星》上,讓李心田談創作的依據,對許世友的印象如何,一字未提樣板戲之事,氣氛非常沉悶。一直到中午送李心田回家的路上,其中的一人說《閃閃的紅星》出事了,要李心田如實談創作的依據,不能對軍區裡任何人講,並帶走李心田的創作手記。

半個月後,創作手記還給了李心田,並告知事情過去了。原來是有人告狀到江青那裡,說《閃閃的紅星》是給許世友樹碑立傳的。因為許世友的兒子許光的經歷與鮑聲蘇有相似的地方。許光原名許大安,是許世友與結髮妻子朱錫明所生。他從小受戰亂之苦,什麼苦滋味都嘗過。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將他從農村接到身邊,並送他到學校補習文化。江青當時很想打倒許世友,便想辦法將《閃閃的紅星》做一發炮彈。後來,鮑蘇聲主動承認《閃閃的紅星》是寫的他們家的事情,此事才有了結論。鮑聲蘇之所以說是寫他們家的事情,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冬子」實際上是鮑聲蘇弟弟的暱稱。鮑聲蘇的弟弟叫鮑冬冬,聰穎可愛,在南京軍區大院裡,大家都暱稱鮑冬冬為「冬子」。

鮑先志還是現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亮劍》中趙剛政委的重要原型之一。難怪新中國成立後,蘇聯顧問讚譽他是「中國軍隊政治工作的專家」。 鮑先志1988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

傅庚辰詳說譜曲內幕 「三紅歌」打造時代經典

追溯到1974年秋季,當時最轟動的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其中《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紅星歌》三首電影插曲,隨著電影上映人們競相傳唱,至今仍魅力不減。

為解讀《閃閃紅星》電影那三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創作過程以及演唱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84周年之際(201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專訪了著名作曲家傅庚辰、軍旅歌唱家李雙江、《映山紅》的原唱者鄧玉華及當年參與音樂、歌曲創作事宜有關人員,詳細披露了當年《閃閃紅星》電影音樂、插曲創作和演唱軼事。

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曾任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從《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映山紅》到《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鬥》《雷鋒,我們的戰友》……這些傳唱至今的紅色歌曲,都出自他的筆下。

2011年6月30日,「2011(重慶)中華紅歌會」開幕,小朋友手裡拿著閃閃的紅星,略帶稚氣的聲音唱起「紅星閃閃放光彩」的時候,特邀嘉賓傅庚辰格外激動。「38年後再次聽到孩子們唱起這首歌,很高興!」傅庚辰說,《紅星歌》是1973年寫的,第二年電影《閃閃的紅星》上演後,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因為這首歌是寫給孩子們的,所以不太長,同時電影也是屬於軍營題材作品,歌詞也有進行曲的風格。

1973年春季,傅庚辰接到電影《閃閃的紅星》的音樂創作任務後,找到有關人士了解劇本。劇組領導問他對歌詞有什麼設想,他當即就說了自己的看法:既然電影叫《閃閃的紅星》,咱們主題歌是不是可以叫《紅星歌》?這是一個軍事題材的影片,主題歌應該是進行曲,影片的主人公潘冬子是孩子,因此應該還有兒童歌曲的氣質。

說到《紅星歌》的創作過程,傅庚辰笑稱靈感是來自顛簸的路途。他說,最開始拿到原劇本歌詞時,我覺得不理想,然後就到瀋陽軍區找到鄔大為和魏寶貴兩位詞作者二度創作。歌詞修改好後,傅庚辰從北京連夜往劇組趕。「帶著歌詞,我就坐火車趕到江西上饒,再坐7個小時汽車,最後,我和攝影師在卡車裡顛簸了40多公裡,一路上都是不停顛簸和嘈雜的人,我就把《紅星歌》的曲調醞釀了出來的時候,老鄉的雞、鴨、鳥籠子都在我頭頂上。」近日,應邀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的傅庚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欣然暢談起自己創作《閃閃的紅星》插曲的趣事。

到了劇組之後,傅庚辰立馬趴在床上,一口氣譜寫出了這首歌。雖然已過去38年,但電影《閃閃的紅星》中那首清亮而充滿激情的《紅星歌》,至今令人難忘。

另外,詞作者鄔大為回憶創作《紅星歌》的背景和過程時,講到他老伴向他說起第一次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往事。對歌曲《紅星歌》的印象,也有一段「戲言」。那時,電影還沒有公開上映,只是在一些大城市試映,他老伴當時在瀋陽的一個藝術館工作,一天回到家裡和他講,「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閃閃的紅星》,電影裡的歌曲都很好,其中有一首我特別喜歡。」大為問:「什麼歌,怎麼唱的?」老伴憑記憶哼了幾句。他說:「這個歌詞是我寫的。」老伴驚訝之後說:「別美了,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詞?」他笑著說,「可能不是我寫的」。第二天,《人民日報》介紹了這部電影和歌詞的情況,詞作者鄔大為的名字也從此被眾人所知。

「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紅星照我去戰鬥》歌詞是集體創作的,傅庚辰譜曲。電影開拍後,李俊導演曾寫了一首《紅星照我去戰鬥》的歌詞:「小小竹排順江遊,兩岸青山身後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滿江紅。」大家看後,一致拍手叫好,但是又覺得歌詞最好再充實一下。尤其是「滿江紅」一句對於戲中小主人公潘冬子來說「太過了」,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在原有基調上來了個「集體創作」,《紅星照我去戰鬥》就這樣在眾人的智慧中誕生了。

歌曲創作完成後,攝製組找到了部隊歌手李雙江。當時33歲的李雙江並不出名,有人給他支招說:「雙江啊,你可找到機會了,這下你要好好把歌唱家的感覺找到。」李雙江起初也是這麼做的,但卻總是不成功。數十年後,在談及當時情形時,他不無感概地說:「開始時,我想要表現歌唱家的情感還不容易嗎?其實那種想法是錯誤的,結果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感覺。後來我就把自己放在潘冬子的位置上,而不是什麼歌唱家的位置上,調動一切手段去表現潘冬子的情感、智慧,結果一下子就成功了。」電影中的三首主題曲和插曲流傳甚廣,尤其是《紅星照我去戰鬥》影響最大。這首歌在影片中唱起時,正是宋大爹送潘冬子乘著竹筏,去鎮上的米店當偵察員的場景。此時,鏡頭不停閃現兩岸的翠竹青山,持竿劃排的宋大爹和一臉稚氣的潘冬子。這首歌由李雙江首唱,也是他的成名作。

對於當年創作《映山紅》的情景,傅庚辰仍然記得很清楚。

當時《閃閃的紅星》攝製組去外景地拍攝兩個多月後,才把音樂創作任務交給傅庚辰。他抓緊時間完成了主題曲《紅星歌》和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的創作。「劇本第四稿中並沒有《映山紅》的歌詞,而是另外三首,當時的暫定名是《手捧紅星盼紅軍1》、《手捧紅星盼紅軍2》和《熱血迎來紅旗飄》。」

傅庚辰說,這三首歌原定分布在後來影片中唱《映山紅》的兩處地方:一個是夜半,冬子媽跟小冬子說話;第二個就是冬子媽被火燒犧牲的情節。

「插曲歌譜寫出來後,試唱給攝製組全體人員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肯定,於是我開始寫管弦樂總譜。」傅庚辰回憶,當時他借住在公社衛生院辦公室的裡屋,住的房間門上連玻璃都沒有,屋裡只有一張舊桌子。1973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傅庚辰寫完了《閃閃的紅星》劇本中所有的歌曲,完成了全部樂隊伴奏總譜。「當時(歌譜)有幾十頁,寫完了就帶著這些總譜回北京錄音」。

回到北京後的一天,音樂組的人在辦公室開會。傅庚辰順手一拉自己面前辦公桌的抽屜,發現了《閃閃的紅星》劇本的第三稿。因為傅庚辰之前只看到了第四稿,於是他就好奇地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首歌詞寫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這幾句話讓傅庚辰怦然心動。 「我當時一念,另外兩個同志(鞏志偉、李偉才)都說這歌詞好,比《手捧紅星盼紅軍》好!」和傅庚辰一個創作小組的其他人也都十分認可這段歌詞。

此時,追求更好的心理讓傅庚辰想推翻之前的,改選這首歌。「《手捧紅星盼紅軍》已經通過了,總譜也寫完了,再推翻了合適嗎?攝製組已經在外面拍攝,再徵求他們的意見也來不及了。雖然我覺得這個詞比之前的詞好,但當時決心不好下。第一,我推翻現有的歌曲,很不合程序;第二,如果推翻了,是不是能寫得比以前好呢?我(在心裡)鬥爭了兩天,最後下決心把那三首歌都給否了,三首歌的總譜自然也全白忙活了。」

最終傅庚辰下決心改寫《映山紅》。激情和靈感的迸發,讓傅庚辰只用了兩個小時便將《映山紅》的旋律寫了出來。

事後,正如他預料的一樣,錄音後的效果非常好。就這樣,險些被扔進廢紙簍中的《映山紅》終於創作完成。

《映山紅》的原唱者是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鄧玉華。

鄧玉華,滿族,1942年11月6日出生。據鄧玉華回憶,她當年在練這首歌時,曾經下了很大的功夫。為了搞懂映山紅到底是什麼東西,還專門去了植物園、美術館。「看的過程中就慢慢體會到,映山紅開滿山時,人的情緒就是一種勝利的喜悅,一種興奮。再唱《映山紅》時,就有感覺了。」《閃閃的紅星》上映後,鄧玉華已經記不得唱了多少遍《映山紅》。「從1974年第一次唱算起,到現在有35年了,唱過幾千遍了。」鄧玉華對記者講得最多的話語就是《映山紅》的故事。

《映山紅》是一首抒情歌曲,鄧玉華把它唱得舒緩、溫柔、真摯,甚至帶有一種夢幻的味道,「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如果不是借著《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推出,很難想像,如此款款深情的歌曲能夠出現在「文革」時代。

相關焦點

  • 46年後《閃閃的紅星》演員現狀,潘冬子椿伢子都老了
    其實關於《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出爐,最早要從1972年10月開始說起。當時,來自北影、上影、長影、八一廠的電影主創人員匯聚一堂,召開「樣板戲影片座談會」。在會上,有人提出要拍兒童片的建議。而因拍攝《紅燈記》等現代京劇電影而聲名鵲起的攝影師張冬涼,無意中在廣播裡聽到了一段小說連播,感覺特別有意思,一問,才知道是《閃閃的紅星》。
  • 上海芭蕾舞團排《閃閃的紅星》,吳虎生挑梁演成年「潘冬子」
    1972年,作家李心田出版了小說《閃閃的紅星》,講述了年輕紅軍戰士潘冬子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故事。兩年後,同名電影上映,時年11歲的祝新運演活了潘冬子,紅遍大江南北,劇中音樂《紅星照我去戰鬥》《映山紅》《紅星歌》更是傳唱一時,流傳至今。
  • 祝新運、洪劍濤都是《閃閃的紅星》潘冬子人選,為何洪劍濤落選?
    §017月29日,CCTV6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在「70載光影故事」中,介紹了45年前的老電影《閃閃的紅星》。該節目還在官博發文:「70載光影故事,再現新中國成長瞬間。其中,《閃閃的紅星》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劉江、李雪紅、薄貫君等主演,1974年10月1日在全國上映。該片上映後,立時風靡全國,讓無數孩子迷戀,這首先得益於原小說《閃閃的紅星》。
  • 46年前,那個扮演《閃閃的紅星》的小紅星「潘冬子」,現狀如何?
    在46年前,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著名的小紅星「潘冬子」,當《閃閃的紅星》播出後,這一形象可謂是掀起了全民追捧的熱潮。那麼,這位紅極一時的童星,現在的生活狀況又是如何呢?在導演看來,祝新運就是他心目中最適合扮演《閃閃的紅星》中小紅星「潘冬子」的人選,就這樣,在導演的請求之下,祝新運也接下了這部戲。由於祝新運從來沒有過專業的表演經歷,而他的家中也並沒有娛樂圈的人,因此在最開始來到劇組的時候,他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但在導演的不斷引導之下,祝新運憑藉著自己對角色的理解,「潘冬子」這一形象也變得更加生動。
  • 《閃閃的紅星》二度上馬出現四個冬子,童星祝新運片酬是一本影集
    《閃閃的紅星》這部小說原名叫《戰鬥的童年》,是作家李心田根據許多參加過長徵的老紅軍,在戰爭年代將孩子分送給老百姓,等到全國解放後才將孩子才找回的故事而匯集藝術加工成的文學作品,像濟南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政治部主任鮑先志等身上,都有這類的故事。
  • 《閃閃的紅星》照亮我的心
    8月12日下午,安寧堡街道河澇坡社區在暑假組織轄區未成年人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活動--觀看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電影裡機智勇敢的冬子,跟小朋友年紀相仿,看了這部影片,孩子們打心眼裡佩服
  • 紅星閃耀 經典永傳
    但說起李心田的作品——《閃閃的紅星》這部小說,以及據其改編的電影《閃閃的紅星》,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極富聲譽。  8月1日上午,李心田文學館在山東沂源沂河源桃花島畔龍子峪村建成開館。眾多著名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及文化機構等參加了開館儀式。  李心田文學館由一座普通民居改造而成,總佔地面積24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10平方米。文學館分主館、《閃閃的紅星》主題館兩部分。
  • 46年前,一部《閃閃的紅星》讓「潘冬子」徵服全國觀眾,現怎樣了
    八一電影製片廠則是我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其拍攝的首部影片是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從50年代起,我國從貧困逐漸變得富有、強大,人們都是有目共睹的,七、八十年代時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事物
  • 《閃閃的紅星》演冬子爸,《烈火中永生》飾陳松林,90歲今如何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188)——趙汝平】 No.1 11月30日,是《閃閃的紅星》冬子爸飾演者、著名表演藝術家趙汝平90歲的生日,在此,娛文娛視祝趙汝平藝術家生日快樂!壽比南山!
  • 閃閃紅星合唱團慰問百歲老紅軍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7日電(見習記者 馬珊 通訊員 姜潤邈)11月5日,廣州閃閃紅星合唱團30多名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駐廣州某幹休所  廣州閃閃紅星合唱團看望慰問革命老前輩
  • 46年前,憑藉《閃閃的紅星》一炮走紅的「潘冬子」,現在怎麼樣?
    但在46年前,中國的影視舞臺上也曾出現過一名紅遍大江南北的小童星,他就是因扮演《閃閃的紅星》中的小紅星「潘冬子」而被大家熟知的祝新運。機緣巧合之下開啟童星路在46年前的那個年代裡,娛樂圈看起來遠不像現在這樣的光鮮亮麗。每一個演員都需要有踏踏實實的演技才能夠獲得大眾的喜愛和認可。
  • 他是許世友長子,是《閃閃紅星》潘冬子的原型,去世前捐款20萬
    在上世紀70年代,紅色革命題材電影《閃閃的紅星》全國上映,主人公潘冬子的故事感動了許多觀眾,而這部電影還與許世友長子有關。他是許世友長子,也是《閃閃紅星》潘冬子的原型,去世前捐款20萬。那麼他到底是誰呢?《閃閃紅星》中有一位少年英雄,叫做潘冬子,其原型就是許光,許世友將軍的長子。
  • 昔日《閃閃的紅星》的潘冬子,今58歲滿頭白髮,享正師級待遇
    ——陸遊縱觀歷史長河,少年英雄有很多,有很多少年英雄也被拍攝成了電視劇或者是電影。在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一個小英雄人物就是「潘冬子」。「潘冬子」是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人物,他的扮演者就是祝新運,他曾因為扮演「潘冬子」而名聲鵲起,成為七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小明星。如今58歲的他也沒有了年少時童真的模樣。
  • 調皮的祝新運——《閃閃的紅星》拍攝始末(二)
    我向你們呼籲,給孩子們拍些電影吧!」——題記《閃閃的紅星》的演員選拔工作確實費了不少周折,最先敲定下來的是除冬子、椿伢子之外的成年演員。當然,選演員最費功夫的還是尋找扮演冬子和椿伢子的演員。李俊在精心構思導演臺本的同時,也非常關注少年演員的篩選工作。
  • "閃閃的紅星"潘冬子推介《好小子,好功夫》
    時光網訊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紀念第七十個國際兒童節暨電影 首映日前舉辦。  活動伊始,一段包含《三毛流浪記》、 《雞毛信》、 、 、 、 、 《紅孩子》、 《小鈴鐺》、 、、 、《苗娃》、 、 、 、 等兒童電影經典之作的混剪亮相,將觀眾拉回到童年記憶中。
  • 黃豆豆再跳《閃閃紅星》王子異上演舞蹈教學
    圖:「好課班主任」康輝解讀中央民族大學校訓本堂課的主講人馮雙白身兼數職,不僅是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舞蹈理論家和評論家,還是編劇、大型晚會策劃人及撰稿人,先後創作了《咕哩美》、《媽勒訪天邊》、《水滸》、《玉鳥》、《風中少林》、《花木蘭》、《水月洛神》、《大禹》等多部舞劇、舞蹈詩作品,多次榮獲文化部「文華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
  • 閃閃紅星合唱團牽手紅軍小學 緬懷革命先烈迎建軍90周年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開可 通訊員 姜潤邈) 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蘇區革命傳統,慶祝建軍90周年,近日,廣州閃閃紅星合唱團代表走進有著「將軍縣」美譽的江西省興國縣,與興國縣紅軍子弟小學開展「閃閃紅星牽手紅軍小學」活動。
  • 「閃閃紅星·小小兵」活動結營啦!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2020年9月30日上午,清遠市實驗幼兒園大班級在雄偉嘹亮的軍歌聲中開啟了「閃閃紅星·小小兵」愛國主義教育體驗活動結營儀式。
  • 在紅星裡的閃閃新星|藝術|藝術家|藝術中心|川久保玲_網易新聞
    (原標題:在紅星裡的閃閃新星)
  • 閃閃紅星耀童心 青少年國史教育
    為幫助社區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南營門街世昌裡社區開展「閃閃紅星耀童心 青少年國史教育」活動,特邀天津市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林廣龍老師為青少年講英雄人物故事,感受革命戰爭,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