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簡單粗暴的「你真棒」,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未來更成功

2020-10-03 用戶讓生活越來越美

最近讀了哈佛教授羅納德·佛格森的一本書,內容講的是這位教授在十多年的時間內訪談了非常多成功的企業家。

當了解到他們的成長經歷時,他發現一個相似的共同點:在幼年期他們並不經常被父母誇獎。

這個發現,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道不應該經常誇獎,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嗎?

01

不提倡給孩子物質獎勵;

之前看過一篇關於「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的文章:孩子做得好,家長就會給玩具、零食,甚至給錢來獎勵。

當然很多家長都知道這是不對的。這類獎勵都被稱為是「外部激勵」。

▼什麼是「外部激勵」?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內在動力」。

「內在動力」就是指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自主的,是從這件事本身出發。

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玩玩具,是因為自己喜歡,並享受玩玩具的過程,這個就是「內在動力」。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外部激勵"。比如孩子不願意讀書,卻為了媽媽的一頓大餐而願意妥協,那麼這就是」外部激勵「起到的作用。

很多時候,當孩子不願意吃飯,不願意做作業,家長無論怎樣苦口婆心都沒用,那麼第一時間就會採用」外部激勵「的方法。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用研究證明:

」內在的動力才是一個人長期堅持,努力奮鬥的源泉。而過度使用外部激勵不僅不會幫助孩子形成內在動力,反而影響其形成。「

後來很多的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當一個人在做一件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時,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對這件事情的內在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有一個和「德西效應」相關的故事:

一個老人經常被周圍的孩子所打擾,吵得自己無法休息。後來,這位老人想了一個辦法,每次當孩子在周圍打鬧時,老人都會很歡迎他們,並承若以後每來一次,就給他們一塊錢。

但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就只給5毛錢了,甚至過了幾天就不再給錢,這群孩子逐漸沒有興致,漸漸地都不來了。

可見,物質獎勵對內在動力的剝削是多麼的大!

02

「你真棒」也屬於「外部獎勵」;

生活中,外部獎勵並不僅限於物質獎勵。

幼兒園裡的小紅花,小獎狀,這些介於精神和物質之間的獎勵,也都屬於一種外部獎勵。

甚至家長們經常說的「你真棒」、「寶寶最乖了」,也是屬於外部激勵的一種,同樣也會對孩子的內在動力造成削弱。

正如上文所說,那些成功人士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成長階段,所得到的誇獎並不多,甚至有一些人說,自己並不覺得父母以自己為傲。

他們在回憶時描述:自己如果做了讓父母失望的事情,父母會很直觀地表明自己的失望的態度,並告誡下次不允許;

如果自己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只是當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當孩子的興趣來源於內在動力時,就不需要再額外給予多餘的外部激勵。

誇孩子並不是簡單動動嘴皮子,而是一項技術活,因為誇不好反而會壞了孩子失去原有的動力。

03

「外部獎勵」順序要得當;

會有家長疑惑:那麼外部激勵完全不能用嗎?其實並不是的。

實驗證明:當這種獎勵是驚喜時,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的負面作用。

比如,你在某一天突然帶回了一個玩具,並且告訴孩子,這是他前幾天好好吃飯的獎勵,這時的這個驚喜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正面的鼓勵。

反之,如果你預先告知:「如果你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個玩具」,或者讓孩子提出要求,那麼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內在動力就是百害而無一利。

04

如何正確激勵孩子?

有家長曾經遇到過: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就是不感冒,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這時候用外部刺激是否會有效果?

不可否認,有時候外部刺激確實會有一定的效果,但研究證明,這種效果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甚至長期下去是無效的。

因為孩子的興趣是不斷變化的,家長很難把握孩子什麼時候對一件事情是真的感興趣。

而一旦孩子真的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再採用物質激勵,可能又變成了外部激勵,反而激勵了孩子的內部動力。

而針對這種現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予自主性。

關於如何在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用自主性刺激內在動力,德西推薦了3步法:

第一步:和孩子坦誠地承認這件事情確實沒有樂趣;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長期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第三步:在具體怎麼完成這件事情上,多聽從孩子的意見。

雖然看起來有些繁瑣,不如強制命令來得快速,但家長千萬別嫌煩,因為你得每一次「省事兒」,都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影響孩子的內在動力。

05

如何正確誇孩子?

上面說的這麼多,並不是不讓家長誇獎孩子,只是想表達一點:正確的誇獎要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得多。

首先,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誇獎的目的不是要刺激和控制孩子去達到某個目的,像「我相信你一定能超過他」,這類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誇獎,並不能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力。

其次,誇獎要公正;

那些孩子本就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也不要過分地誇獎。

即使誇獎,也要和孩子分析成功的細節和原因;

斯坦福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研究裡揭開了一個謎底:為什麼孩子在遇到困境時,有的會抱怨、退縮,而有的卻是對問題感到興奮,著迷?

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不同思維在起作用。一個是固定型思維,一個是成長型思維。

比如: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被誇獎聰明後,便不再願意選擇更加難的題目,為了維護聰明的形象,他們喜歡選擇那些簡單的題目讓他們繼續成功;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沒有多餘的思想負擔,選擇更難的踢才能被認可,所以他們也會更加堅持不懈的嘗試。

結語:

雖然這些方法比粗暴直接的「你真棒 」,或者外部激勵見效更慢,但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要抗拒那些立竿見影的做法,成為「為孩子二十年而不是二十秒」負責任的家長。

相關焦點

  • 請別再盲目誇孩子「你真棒」了,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更易成功
    大多數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更信奉孩子是誇出來的,每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情後,家長一定會隨後便會說出「你真棒」,「你真優秀」等諸如此類的話,認為這樣說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可是哈佛的一位著名教授佛格森卻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 「你真棒」最好少說,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成功
    我們似乎一直接受的,所謂的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要不斷誇獎,不斷讚美,即使是孩子做得不對,也要找到可讚美的地方,好好地誇一誇。可我在讀過了哈佛教授的書籍之後,就不這樣想了,對這種教育方式的態度有所改觀。
  •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哈佛教授:這4種語境表揚他更有效
    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也都喜歡說:「你真棒!」但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真的是好事嗎?當孩子因為做出明智的選擇而獲得成功時,給予適當的表揚,能夠使孩子更有底氣和信心去做下一件事!,家長往往會用下面兩種方式誇獎他們:方式一:「你考得真好,寶貝真棒!」
  •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你誇得越走心,孩子會越出色
    個孩子,然後將這20個孩子分成2組,分別為甲組和乙組,每一組都在不同的房間,在實驗的開始,心理學教授給所有的孩子布置了一個很簡單的拼圖遊戲,並要求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拼圖,當這位教授到甲組的房間時,發現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拼圖,教授表揚了甲組並對甲組的孩子說:你們真棒,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
  • 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四句話誇孩子會更有效
    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四句話誇孩子會更有效其實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下足了功夫,畢竟和以前的教育觀念都會有所不同,如今很多家長都會懂得去誇獎孩子。在以前的年代,父母是很少表揚孩子的,而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就會去表揚孩子,來幫助孩子變得更加的自信,所以都會用「你真棒!」「你好棒!」
  • 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十二句話誇孩子更有效
    導讀: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十二句話誇孩子更有效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十二句話誇孩子更有效!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誇孩子「你真棒」沒有用?斯坦福教授:請父母用新的語境表揚孩子
    「思維定式」,他們認為成功是因為自己的天賦,不成功是因為自己能力有限。而那些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所以他們在成年之後,更願意接受新的挑戰,也更容易從挫折中崛起。所以說,正確表揚孩子是一個技術活,父母不應該草草了事,這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 別總是誇孩子「你真棒!」聰明的家長都這樣誇孩子
    比如,孩子寫字時,某個字寫得好、某個筆畫寫得規範,再或者,孩子幫忙做了家務;不要簡單的用「真棒」來誇他,可特定的指出哪個地方,他打掃得很乾淨。比起「你真聰明」這樣的誇獎,用「新意」來誇獎孩子的新發現、新研究,更能刺激他們的發揮創意的動力。
  •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這4種表揚方式更管用
    導讀: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這4種表揚方式更管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這4種表揚方式更管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簡單直白的"你真棒"誇毀了一代人,間接誇獎才真正幫孩子樹立自信
    於是孩子吃個飯也誇"你真棒",孩子穿個衣服也誇"你真棒",孩子哪怕說句話,也被誇獎"你真棒"。其實這些浸泡在"你真棒"中長大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裡,小時候有一股盲目的自信,而到了學校和社會中,才發現很多事自己根本無能為力,心理產生極大的落差,從自信又轉為了自卑。
  • 不要再誇孩子「你真棒」,學會4種表揚技巧,讓孩子進步更明顯
    在和其他寶媽相處的過程中,經常也能看到她們表揚孩子,可是表揚也是一門學問,太空泛、簡單的表揚往往會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你真棒」就是人們運用最多的一句話。比如,孩子能夠自行吃飯,家長誇「你真棒「;孩子想盡方法搭好了積木,家長誇「你真棒」。
  •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誇孩子,就用這10句話!
    為何我明明誇了孩子,但是孩子的主動性並沒有被調動起來呢?1. 誇具體不誇全部2. 誇努力不誇聰明3. 誇事實不誇人格其實鼓勵是個技術活,遠沒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正確的誇獎應該是我們能認清孩子的優缺點,對他們產生持續的影響。家長們可以看看根據Carol Dweck教授的成長型思維培養法制訂的一個專門的「話術清單」:1. 「你很努力啊!」當孩子給你呈現一幅漂亮的作品時,可不要被喜悅衝昏頭腦,請記得肯定他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 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四句話誇孩子會更有效
    1、更具體地表揚 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誇孩子,比如說孩子的成績進步了,父母就會誇孩子「你真聰明!」;孩子幫父母做家務了,父母就對孩子說「你真棒!」。雖然這樣的表揚沒有錯,但是這樣的表揚不具體。孩子不明白因為什麼事而受到表揚。所以家長們的表揚應該更具體,更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因為什麼而受到表揚。
  • 不要再誇孩子「你真棒」了,90%的父母都誇錯了!
    孩子突然轉身跑去找爸爸說:「媽媽每次都說我棒,除了這個也沒有其他的話要說,媽媽是不是不想跟我說話啊?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聽完孩子的話,我一時間不知所措,軒軒爸走過來說:「你想想孩子早上是怎麼誇你的,把你從頭誇到腳,每一個細節都沒有錯過,你誇她就一句,『你真棒』,對比之下,就有點敷衍了。」
  • 誇孩子「你真棒」毫無用處,北大教授:用這十二句話誇孩子更有效
    男孩自己打開了一瓶飲料,爺爺、奶奶就大聲誇讚道:「寶寶可真棒!」十來歲的男孩子了,自己開飲料喝,不是很正常的嗎?這樣的表揚恰當嗎?「你真棒」,這句話是不少家長給孩子的精神「毒藥」。這句簡單、籠統、泛濫的讚美,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在什麼情況下,正確地表揚和鼓勵孩子呢?
  • 斯坦福教授:誇孩子就用這8句話,不要只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誇孩子就用這8句話,不要只誇孩子"你真棒"!我家兒子得到最多的誇獎就是 "你真棒!" 可是我漸漸發現,他做計算題只用心算,不願動筆,記生字、英語單詞也是看幾眼,不肯動手寫。前段時間的英語考試,他錯很多,為了鼓勵他,我說:"你這麼聰明,多背幾遍就會了。"
  • 別再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試試這8個字,娃越誇越聰明
    在棍棒教育逐漸被拋棄的時代,父母都開始接受西方所謂的"鼓勵式教育""表揚式教育",都要儘量地用鼓勵的話語來陪伴孩子的成長,常常就能聽到父母誇獎孩子說"你真棒""你真聰明"等,這些積極的話語對於孩子的成長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 別再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試試這8個字,娃越誇越聰明
    但斯坦福的一位教授則是指出,別再誇孩子"你真棒",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只是一開始有積極作用,等到孩子長大卻會成為束縛,讓孩子變得不敢輕易地冒險或面對失敗,而誇獎「你剛才一定很努力」的孩子,比「你真棒」的孩子,更能夠堅持下去。
  • 不要再誇「你真棒」,教你3招誇孩子的心法,誇出優秀的孩子
    而現在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怎麼誇獎和表揚孩子,所以請家長不要再誇「你真棒」,誇獎孩子要懂技巧,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教你三招誇孩子的「心法」一、表揚成長,而不是表現作為家長,應該知道孩子的表現,你需要做的是給出及時的反饋,幫孩子分析錯誤,找到問題所在。這證明我們又找到一個漏洞了,而且我們又把一個漏洞給補上了。讓孩子知道,哪怕遇到挫折和困難,但只要努力去解決了,就值得誇獎。
  • 斯坦福教授:不要誇孩子「你真棒」,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導讀:斯坦福教授:不要誇孩子「你真棒」,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斯坦福教授:不要誇孩子「你真棒」,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