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哈佛教授羅納德·佛格森的一本書,內容講的是這位教授在十多年的時間內訪談了非常多成功的企業家。
當了解到他們的成長經歷時,他發現一個相似的共同點:在幼年期他們並不經常被父母誇獎。
這個發現,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道不應該經常誇獎,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嗎?
01
不提倡給孩子物質獎勵;
之前看過一篇關於「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的文章:孩子做得好,家長就會給玩具、零食,甚至給錢來獎勵。
當然很多家長都知道這是不對的。這類獎勵都被稱為是「外部激勵」。
▼什麼是「外部激勵」?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內在動力」。
「內在動力」就是指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自主的,是從這件事本身出發。
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玩玩具,是因為自己喜歡,並享受玩玩具的過程,這個就是「內在動力」。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外部激勵"。比如孩子不願意讀書,卻為了媽媽的一頓大餐而願意妥協,那麼這就是」外部激勵「起到的作用。
很多時候,當孩子不願意吃飯,不願意做作業,家長無論怎樣苦口婆心都沒用,那麼第一時間就會採用」外部激勵「的方法。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用研究證明:
」內在的動力才是一個人長期堅持,努力奮鬥的源泉。而過度使用外部激勵不僅不會幫助孩子形成內在動力,反而影響其形成。「
後來很多的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當一個人在做一件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時,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對這件事情的內在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有一個和「德西效應」相關的故事:
一個老人經常被周圍的孩子所打擾,吵得自己無法休息。後來,這位老人想了一個辦法,每次當孩子在周圍打鬧時,老人都會很歡迎他們,並承若以後每來一次,就給他們一塊錢。
但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就只給5毛錢了,甚至過了幾天就不再給錢,這群孩子逐漸沒有興致,漸漸地都不來了。
可見,物質獎勵對內在動力的剝削是多麼的大!
02
「你真棒」也屬於「外部獎勵」;
生活中,外部獎勵並不僅限於物質獎勵。
幼兒園裡的小紅花,小獎狀,這些介於精神和物質之間的獎勵,也都屬於一種外部獎勵。
甚至家長們經常說的「你真棒」、「寶寶最乖了」,也是屬於外部激勵的一種,同樣也會對孩子的內在動力造成削弱。
正如上文所說,那些成功人士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成長階段,所得到的誇獎並不多,甚至有一些人說,自己並不覺得父母以自己為傲。
他們在回憶時描述:自己如果做了讓父母失望的事情,父母會很直觀地表明自己的失望的態度,並告誡下次不允許;
如果自己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只是當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當孩子的興趣來源於內在動力時,就不需要再額外給予多餘的外部激勵。
誇孩子並不是簡單動動嘴皮子,而是一項技術活,因為誇不好反而會壞了孩子失去原有的動力。
03
「外部獎勵」順序要得當;
會有家長疑惑:那麼外部激勵完全不能用嗎?其實並不是的。
實驗證明:當這種獎勵是驚喜時,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的負面作用。
比如,你在某一天突然帶回了一個玩具,並且告訴孩子,這是他前幾天好好吃飯的獎勵,這時的這個驚喜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正面的鼓勵。
反之,如果你預先告知:「如果你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個玩具」,或者讓孩子提出要求,那麼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內在動力就是百害而無一利。
04
如何正確激勵孩子?
有家長曾經遇到過: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就是不感冒,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這時候用外部刺激是否會有效果?
不可否認,有時候外部刺激確實會有一定的效果,但研究證明,這種效果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甚至長期下去是無效的。
因為孩子的興趣是不斷變化的,家長很難把握孩子什麼時候對一件事情是真的感興趣。
而一旦孩子真的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再採用物質激勵,可能又變成了外部激勵,反而激勵了孩子的內部動力。
而針對這種現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予自主性。
關於如何在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用自主性刺激內在動力,德西推薦了3步法:
第一步:和孩子坦誠地承認這件事情確實沒有樂趣;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長期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第三步:在具體怎麼完成這件事情上,多聽從孩子的意見。
雖然看起來有些繁瑣,不如強制命令來得快速,但家長千萬別嫌煩,因為你得每一次「省事兒」,都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影響孩子的內在動力。
05
如何正確誇孩子?
上面說的這麼多,並不是不讓家長誇獎孩子,只是想表達一點:正確的誇獎要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得多。
首先,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誇獎的目的不是要刺激和控制孩子去達到某個目的,像「我相信你一定能超過他」,這類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誇獎,並不能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力。
其次,誇獎要公正;
那些孩子本就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也不要過分地誇獎。
即使誇獎,也要和孩子分析成功的細節和原因;
斯坦福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研究裡揭開了一個謎底:為什麼孩子在遇到困境時,有的會抱怨、退縮,而有的卻是對問題感到興奮,著迷?
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不同思維在起作用。一個是固定型思維,一個是成長型思維。
比如: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被誇獎聰明後,便不再願意選擇更加難的題目,為了維護聰明的形象,他們喜歡選擇那些簡單的題目讓他們繼續成功;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沒有多餘的思想負擔,選擇更難的踢才能被認可,所以他們也會更加堅持不懈的嘗試。
結語:
雖然這些方法比粗暴直接的「你真棒 」,或者外部激勵見效更慢,但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要抗拒那些立竿見影的做法,成為「為孩子二十年而不是二十秒」負責任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