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遞為主營業務的百世集團近日宣布退出「店加業務」,全國3400多家百世鄰裡便利店將剝離百世。百世方面聲稱,「店加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賦能末端,但仍需一定時間和資金的投入。然而新京報記者在此番調查中發現,百世鄰裡便利店加盟門檻低至近乎「無標準」,加盟商繳納數千元加盟費後便處於「散養」狀態。
進入便利店賽道但發展受阻的快遞企業還有順豐。2011年順豐入局便利店,此後陷入品牌不斷更名、巨額虧損、6年更換7名CEO的困局中。
新京報記者同時注意到,一方面,快遞、商超、網際網路等企業近年來在便利店賽道上慘敗。另一方面,7-11、全家、便利蜂等專業連鎖品牌正在大力布局二線市場。專家表示,我國的便利店行業已進入穩健發展階段,企業需要更多考慮存量優化,通過提高商品力、運營力和智能數位化等能力,尋求穩步擴張。
圖/大眾點評截圖
百世店加3年虧損高達6.17億元
業內認為,巨額虧損或成為百世退出「店加」業務的主因。據百世集團過去3年財報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百世店加共計虧損6.17億元。2020年第二季度,百世店加收入為6.57億元,同比下降16.8%;便利店履行訂單量76.8萬單,同比下降1.6%,成為百世集團所有業務中唯一增速出現下降的業務。
根據計劃,百世集團將在今年年底前退出「店加業務」。百世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店加業務」的在線商品採購平臺和管理系統將交給獨立的第三方繼續運營,第三方公司由當地合伙人或原分公司員工根據自身條件獨立設立,百世將不參與具體運營。此外,預計今年12月底前完結業務有關的倉庫和財務等事項,也將嚴格依照勞動法處理員工離職問題。
關於砍掉「店加業務」的原因,百世集團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集團將逐步退出店加業務,將資金投入以物流為核心的主營業務。「店加業務目前還處於成長期,特別是受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該業務短時間內未能實現盈利;雖然店加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賦能末端,但仍需一定時間和資金的投入。」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百世保留了「店加」板塊旗下的WOWO自營便利店,不過這個自營品牌的規模也在逐年縮小。2017年,百世集團收購四川哦哦超市連鎖管理有限公司旗下WOWO便利店,這一年WOWO門店數為748家。次年,百世又收購了西安愛得寶便利連鎖,並將便利店門頭換為WOWO。然而截至2020年6月底,WOWO便利店僅存300餘家。值得注意的還有,雖然在店加板塊旗下,但WOWO便利店採用的是獨立的百世供應鏈系統。
百世鄰裡加盟門檻近乎「無標準」
公開資料顯示,誕生於2015年的百世店加定位為S2B2C(多渠道生態)快消平臺,為夫妻便利店提供一站式商品供應鏈服務。具體來說,「店加業務」實行的是加盟系統,便利店商家加盟後,統一稱為「百世鄰裡便利店」,百世集團則基於快遞的基礎上,為便利店供貨和送貨。
在2015年到2020年期間,「店加」業務迅速擴張。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百世鄰裡門店已超3400家,門店數量遠超全家(2856家)、羅森(2707家)和7-11(2147家)。迅速擴張或與加盟模式有關。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百世店加官網上「百世鄰裡」對加盟店的面積大小、是否重新裝修、經營者是否具備經驗基本沒有要求。針對「開一家百世鄰裡需要多少錢」的問題,官網上稱,要視門店面積及當地的市場行情而定:包括轉讓費、租金、精裝修或簡裝修、貨架、貨品等等。
圖/百世店加官網截圖
「加盟費只花了幾千塊錢,一次性付清。」一家位於北京通州的百世鄰裡便利店加盟商告訴新京報記者,門店只更換了招牌和門頭,裝修、貨架和貨品與加盟前並未有多大改變。
「加盟門檻低到無標準,後期服務標準也不統一、不嚴謹,雖可換來速度規模化擴張,但也為後期埋下巨大隱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正是百世店加走向衰敗的最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除了收取加盟費,「百世店加」依賴商品供應鏈持續造血的功能卻收效甚微。
「產品可以在百世店加的平臺上採購,也可以自己從別的渠道買,並沒有強制性,誰便宜我們就買誰的貨。」上述通州百世鄰裡加盟商表示,一次性交完加盟費後,並未感受到所謂連鎖的全程標準化,依舊保留很多「夫妻便利店」氣質。
順豐優選已悄然轉型
快遞企業進軍便利店行業遭遇困境的並非百世一家,順豐旗下的順豐優選也深陷品牌更名、業績虧損、高管團隊屢次調整的旋渦中。
公開資料顯示,順豐優選運營企業為深圳順豐商業公司,成立於2011年。順豐優選期初孵化出「嘿客」業務,店內不提供實物商品,用戶在線上下單,門店僅作為自提點。2015年,「嘿客」更名為「順豐家」;2016年9月,「順豐家」與順豐旗下線上生鮮平臺融合,更名「順豐優選」,並加入了實體產品。
順豐優選的加盟費採用公開透明的「押金制」。據官網介紹,順豐優選的產品以生鮮和進口食品為主,採用委託管理的方式經營。加盟商需繳納履約保證金30萬元(期滿無息返還),承擔店鋪租金、水電費以及員工薪資,加盟商的經營收入由商品銷售分成和快遞自寄自取收入構成。
看上去順豐優選將快遞和便利店業務做了很好的融合,但在實戰中卻未打贏。根據財報顯示,2013年至2015年,順豐優選3年累計虧損16.06億元。不僅如此,高層多番變動也加速了順豐優選的「風雨飄搖」。自上線到2018年9月的6年時間裡,順豐優選經歷了7任CEO的變動。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順豐優選在模式和管理團隊上已悄然發生變化。2019年10月,生鮮平臺本來集團宣布完成D1輪2億美元融資,其中由順豐控股股東明德控股領投。據本來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自去年開始,順豐優選已由本來集團接手運營,將全國300多家順豐優選店重新改造,對標集團旗下「本來鮮」品牌,從「社區便利店」轉為「社區生鮮店」,同時也開展及時配送。
超市、網際網路巨頭布局便利店均陷困境
近年來,無論是快遞企業、商超品牌,還是網際網路巨頭,均大動作布局便利店領域。不僅沃爾瑪、永輝、大潤發、盒馬等商超巨頭先後推出小店模式,京東、蘇寧、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零售巨頭也嘗試分羹,但似乎都是「頭破血流」。
以永輝超市為例,自2018年底開出首家永輝mini店後,2019年永輝mini迎來快速發展期,新開573門店。但今年三季度,永輝mini門店數大幅銳減至405家。
蘇寧自2018年進軍新零售開始,在一年的時間裡開了4000家蘇寧小店。2019年上半年,蘇寧小店虧損額達22.1億元,門店數量大幅減至2000家左右。今年上半年,蘇寧小店繼續縮減至1835家。
面對快遞、商超和網際網路等入局便利店的困局,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研究員賴陽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有快遞送貨能力的企業,還是開大超市的商超,或是同時擁有海量商品和快遞能力的網際網路巨頭,均不代表就有經營便利店的能力。「便利店不是『你需要什麼貨品,我來送給你』這麼簡單的邏輯,而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和供貨系統,PK的實質上是鮮食和時尚選品等能力。」
專業連鎖品牌向二線市場下沉
雖然各方巨頭入局便利店陷入困局,便利店行業卻迎來多項利好,同時專業連鎖品牌正在向二線市場下沉。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634家便利店關店;但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便利店門店開門營業率逐漸提升,上半年全國新開便利店門店數量達4746家。報告還顯示,一線城市便利店市場較為飽和,二三線城市將成為便利店企業市場擴張新陣地。據了解,7-11、全家、羅森、便利蜂等專業連鎖便利店品牌爭相下沉二線市場。
值得關注的還有,便利店也迎來政策利好。今年7月,商務部發布《關於推動便利店的品牌化和連鎖化三年行動的通知》,提出力爭到2022年,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的門店總量達到30萬家。
業內認為,我國便利店將擺脫「夫妻小店」模式,或成頭部品牌搶佔的賽道。賴陽分析稱,便利店品牌之所以向二三線城市擴張,是因為我國這些城市正在發生消費升級。品牌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社區將是零售業和生鮮電商的重中之重,誰能多元化發展,誰能與客戶保持黏性,誰將佔領未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則表示,便利店行業已進入「穩健的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便利店企業需要更多考慮存量優化,通過提高商品力、運營力和智能數位化等能力,尋求穩步擴張。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編輯 王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