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高光時刻,這座學府的「大學之道」熠熠閃光——
蘇州大學,穿越雙甲子的堅守和突破中國江蘇網訊 金秋時節,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校園」的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喜氣。
「幾天前,省委書記婁勤儉專程來蘇大調研,代表省委、省政府對蘇大建校120周年表示祝賀,希望我們緊緊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重大機遇,進一步推動優勢學科在全國保持領先,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並把學科優勢和江蘇的產業優勢緊密結合,加快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湧說,這既是對蘇州大學長期以來銳意進取不斷攀登的高度肯定,也更加堅定了蘇州大學「名城名校同頻共振」的戰略決心,百廿蘇大必將由此走向更加光輝的未來!
始終把「為國育才」當作重大使命
9月16日,蘇州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傑出校友李政道「百廿東吳,榮光永續」的寄語,引發又一批「新蘇大人」的強烈共鳴。
從晚清時期的民族危亡中應時而生,到如今一步步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基礎雄厚、效益顯著的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早已在穿越一個世紀的歷史風雲中成長為一座巨大的「人才搖籃」。2018年起,蘇大更是扛起「省屬重點」的擔當,連續3年面向省內擴招,是「雙一流」高校中在江蘇招生人數最多的高校。目前,蘇大各類在校生逾5萬人,平均每年有1萬多名人才從這裡奔赴四面八方。
建校至今,蘇大已累計向社會輸送50多萬名各類人才,其中包括費孝通、孫起孟等一大批精英棟梁和社會名流,以及李政道、談家楨等近50位兩院院士。
大學之道首在為國育才。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應如何與時俱進?書院制,是蘇大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一項創新舉措。2011年,蘇州大學借鑑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管理模式成立敬文書院。很快,這種把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會聚在一個小型社區進行學習交流的新模式,在促進學生個性拓展和全面發展上體現出明顯優勢。其後,蘇大在敬文書院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又先後建立唐文治書院、紫卿書院。緊接著,成立國家試點學院納米科學技術學院,整合校內6家學院(部)公共教育資源設立東吳學院,成立致力於探索創新師範人才培養實踐的師範學院,一個個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彰顯了蘇大的特色。
為國育才,優秀教師是基礎。對照「雙一流」建設標準,蘇大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一方面積極從海內外引進高端人才,一方面持續加強自身人才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斷增強。8月底,蘇大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遲力峰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殳凹、劉莊成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候選人。
近年來,在QS、ESI、軟科、武書連等多個國內外較有影響力的高校排行榜上,蘇州大學排名不斷攀升。與「十二五」末相關數據相比,學科評估中全國前20%學科數由6個增至14個;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學科由7個增至14個,並新增2個前1‰學科;軟科全球學科排名新增6個學科進入前50名。
始終把「名城名校」互動當作發展關鍵
成績的取得,得益於蘇大始終把「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作為發展關鍵。
這是一場雙方都高度自覺的「戰略牽手」——
2006年,蘇州市政府與蘇州大學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蘇州全面實施「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去年,雙方再次籤署深化「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這一次,蘇州市政府將蘇州大學「雙一流」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政策、資金方面支持蘇州大學在多個領域建設一流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全面提升蘇州大學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蘇大的快速發展和進步,與蘇州歷屆黨委、政府長期以來的支持密不可分,而蘇大的發展,也為蘇州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撐。」江湧說,名城名校融合互動,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無數個重要時刻。早在蘇州工業園區醞釀階段,新加坡方面就曾將「有沒有像樣的高校」作為中新兩國合作園區選址的重要考量標準,並於1993年專門安排人員到蘇州大學考察。第二年,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呱呱墜地。
名城名校互動,人才是紐帶。現在,平均每年約有一半蘇大畢業生留在蘇州就業。不僅如此,還有一批蘇大學者被選拔出來,走上地方發展的「前沿陣地」。崑山市副市長張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校園搞科研,他們是「全球高被引學者」,到地方任職,同樣幹得有聲有色。
名城名校互動,產業是亮點。2013年,蘇大作為牽頭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等6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並順利入選全國首批14家「2011計劃」。截至去年底,該中心成員在蘇主導創辦納米科技企業43家,服務地方納米企業200餘家,帶動產業新增產值超10億元。
名城名校互動,文化是根脈。在世界很多地方,大學以其超越性、多元化、開放性的特質,為城市提供了「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滋養,引領著城市文化的構建和創造。蘇大的智庫就是一例。成立於2011年的蘇州大學東吳智庫,依託學校學科齊全、人才集聚的資源優勢,致力於為推動蘇州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近5年來,東吳智庫有197篇決策諮詢報告被蘇州各級政府部門內參刊發或採納,獲得各級領導批示40餘次。
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扛在肩上
在位於吳江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核心,國內首個以「未來」命名的大學校區——蘇州大學未來校區的建設緊鑼密鼓,預計明年9月將迎來首批學生。9月15日,蘇州大學與蘇州市吳江區召開現場會,全面推進校區規劃建設各項工作。
吳江區委書記李銘認為,這裡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大學校園,更是吳江區以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未來發展的創新策源地。而在蘇大領導層看來,未來校區也是蘇大對接和踐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的窗口和平臺。
緊盯大勢服務大局,蘇大一向目光敏銳。2011年,早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寮國蘇州大學就已在萬裡之外如火如荼地建了起來,這是中國政府批准設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學。以寮國蘇州大學為平臺,蘇大還與寮國科技部合作共建「中老綠色絲綢研究中心」「現代蠶桑生產技術與發展模式示範園」。截至目前,蘇大已與30餘個國家(地區)200餘所高校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
「辦人民滿意的高水平大學,就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四個服務』,真正做到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與祖國發展同向同行。」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認為,蘇大要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更要引領地方、走出地方。
服務「國家戰略」,勇挑名校擔當。多年來,一大批國家重大工程的科研攻關都活躍著蘇大人的身影。「蘇大力量」先後參與了「天問一號」探測儀器研製,攻克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等關鍵技術,自主開發了我國第一條OLED照明生產示範線並實現量產,一批重大成果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
把「國家戰略」扛在肩上,讓蘇大從一個地方高校走上越來越寬廣的時代大舞臺。蘇大及其附屬醫院自2007年起先後與西藏、貴州、陝西等地的政府、高校、醫院達成合作協議,逐漸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對口支援格局。今年以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鬥中,蘇大及其附屬醫院共有204名「白衣戰士」奔赴湖北一線,其中4人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5人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佔全國獲表彰人數1%。
大學之道,當與時代同行。穿越了兩個甲子的歷史煙雲,蘇州大學以其執著的堅守和不斷的突破,在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精彩歷程中生動詮釋了自己的「大學之道」。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樣的實踐和榮光鐫刻在高等教育的輝煌史上,也銘刻在中華民族和人類智慧的發展史上,從兩個甲子的時光中走來,走入今朝,更走向未來!百廿蘇大,榮光永續!
記者 高 坡 沈崢嶸 孟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