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這麼幾對兄弟省,比如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還有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但是,這最後一對兄弟省,與前面三組相比顯得有幾分特殊。
洞庭湖二分湖南、湖北兩省,黃河分割出了河北、河南,太行山直接隔出了山東、山西,所以,這三對省的首字都取自「湖」、「河」、「山」,可是,這廣東、廣西之間到底又隔著什麼呢?這兩個大省,為何找不到任何與「廣」字有關的山川湖海?「廣」,究竟又有何特殊含義呢?
中國地圖
「廣」字的來源,要從先秦時期說起。先秦的歷史文獻中,東南沿海的這些地區一直被稱之為「百越之地」,這裡面就包含了現在的廣東、廣西,還有海南以及一部分越南地區。
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統治嶺南地區,他派遣趙佗等人管理此地。秦末大亂之際,趙佗割據一方,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直到漢武帝出兵平定南越,才將這塊地區重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此後,整個南越地區被劃分為了9個郡,管理九郡的州治,設立在了廣信縣。
平定南越
在這座縣城中有一條小河,為了紀念漢武帝「廣布恩澤」的隆恩,當地百姓便將這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從此以後,這個縣城就被這條河流劃分開來,縣城的東面就稱之為「廣東」,西面則稱之為「廣西」,這是這兩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中出現。當然,這兩個稱謂,在宋朝以前,並非是省級行政單位的稱呼。「廣東、廣西」真正開始在歷史上使用,還要從宋代算起。
宋朝地圖
宋朝劃分省級行政單位與前人又不一樣,這一時期的省級行政單位命名為「路」。如今版圖中的兩廣地區,就是宋代的「廣南路」。趙光義上位、統一亂世後,他認為廣南路面積太大不方便管理,尤其是兩個轄區內還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下令,將從前的廣南路一分為二,劃分這兩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分界線,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廣信縣」。
這一座小城,是這片區域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縣城坐落於嶺南地區的中部,又有桂江、賀江、珠江三江匯流,利用水道優勢,將東西南北巧妙的連接在了一起。更有歷史學家稱,以此為界,不可以總領百越之地,扼住廣西、廣東的咽喉。
明朝地圖
此後,從前的廣南路,東面就劃分成了廣南東路,西面則為廣南西路,人們總是愛用簡稱來稱呼這兩個地方,「廣東、廣西」這兩個稱呼逐漸被叫響。直到明朝初年,朝廷下令正式設置了廣東省和廣西省,這兩個稱呼直接在歷史定型。
縱觀兩省的稱呼演變可以發現,縱然這個「廣」字表面意義上來看與山川河流並無瓜葛,它來源於漢朝年間的「廣信縣」,但是深究其背後的歷史,仍然與山川河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其實每一個地理名字的背後,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而且很多時候與軍事政治聯繫更為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