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和廣東,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屬於是蠻荒之地,它們最早的歷史,要追溯到秦朝。
根據史書上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大將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南徵百越,當時這五十萬大軍共分兩路:一路向東攻取南越,一路向西攻打西甌。這裡的南越和西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廣東省和廣西省。
平定百越之後,秦始皇在當地設置了三個郡,分別是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作為管理嶺南地區的行政區域,當時還並沒有廣東或者廣西這樣的地理概念。
後來,在秦朝末年天下動亂之時,秦朝的大將趙佗派兵據守各路隘口,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隨後他又率軍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
再等到西漢王朝建立後,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此後八十多年,南越國一直是作為漢朝的藩屬國而存在,直到公元前112年夏季,漢武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同年冬季滅亡南越國。自此,嶺南地區又再次劃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中。
隨後,漢武帝將整個嶺南地區稱之為交州,並在當地設立了九個郡,由交州刺史負責管理。當然,當時依然還並沒有廣東或者廣西這樣的地理概念。
不過,當時漢武帝為了方便中央管理這九個郡,於是特意挑選了一個好地方作為交州刺史的治所,這個好地方也就是我們現如今的廣西梧州市。
當然,那個時候這個地方還不叫梧州市,它甚至都還沒有名字,只不過當時漢武帝曾頒布了一份詔書,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於是當地官員為貫徹漢武帝的旨意,便將其命名為「廣信縣」。此後這個名字便在兩廣行政範圍的劃分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時的廣信縣,由於地處古南越國的中心位置,灕水和西江在此交匯,地理優勢十分明顯。在那個陸上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廣信作為嶺南首府,在治理南中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後近一千年,嶺南的行政格局大體沒有太大變化,嶺南一直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行政區域而存在,廣信縣也一直作為其治所而存在,直到宋朝時的兩廣分治誕生。
當時的嶺南地區,早已經不再被叫做交州,而是被叫做「廣南路」(宋朝的省級行政單位稱為「路」),其中「廣」是取「廣信」二字中的廣,「南」則是嶺南之意。
由於廣南路地域遼闊,轄區內文化差異很大,為了更為有效地管理,宋朝皇帝便以「廣信縣」為分界點,將其一分為二,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以西稱為「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廣西」,此後就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從這層意義上說,廣東和廣西中的「廣」,其實就是指的「廣信縣」,也就是現在的廣西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