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覺很多朋友對陳皮這個詞還是比較混淆。
首先第一點,什麼是陳皮?
三年以後的柑皮或橘皮,才叫陳皮。用於陳皮的主要栽培品種品系有茶枝柑(廣陳皮)、溫州蜜柑(浙陳皮)、早橘(浙陳皮)、福橘(建陳皮)、大紅袍(川陳皮)、南豐蜜橘(贛陳皮)等。
前段時間,有來自湖南的朋友,看了篇有人文情懷的文章,上面說:真正的陳皮是紅橘的皮,也就是對方所說的大紅袍的皮。
(大家也知道,各地叫法不同,在廣東本地,新會陳皮是屬於茶枝柑,新皮也叫柑皮)。
來看看下文的描述:
而後,這篇有情懷的文章也強調:能稱道地藥材的,四川的紅橘製作的才是。
而後,還挑了新會茶枝柑果,和大紅袍做對比。
插播:我來補充下新會柑的各階段:
然後,此篇有情懷的文章評論處,感動聲、哭聲一片:
而湖南朋友看到我們廣東這邊所流傳的,是這樣描述的:
主產於廣東新會茶枝柑的果皮(新會陳皮)質量最好,是廣東三寶之首,俗稱廣陳皮,被奉為道地藥材,新會陳皮是中藥材廣陳皮的正品。
所以,湖南的朋友納悶了,都在說自己才是最正宗道地的陳皮,那我聽誰說的呢?
我來說說
大家可以先百度下,國家權威對陳皮此詞的藥材之分,定義為陳皮和廣陳皮。而在百科條目上,陳皮這個詞是廣義的,是被鎖定的,只允許國家權威機構編輯此條目。
權威給出的定義是陳皮和廣陳皮,而那篇有情懷的文章說,可以當陳皮用的藥材是廣陳皮和陳皮,廣陳皮指的是廣東新會茶枝柑用的皮,而陳皮則是川陳皮。
那照這麼說,百度百科裡面對陳皮產地的定義,福建、浙江、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和雲南等地的陳皮就不是作為藥材的陳皮了?
大家可以再搜索下百度百科,對廣陳皮的定義如下:你搜廣陳皮就是新會陳皮。
而你再搜索川陳皮,翻上幾頁,百度百科上沒有相關解釋和詞條。
不過也好,那篇有情懷的文章肯定了兩點:第一,用作藥材的只有陳皮和廣陳皮,其二,肯定了新會陳皮還是可以用作藥材的陳皮,只是說不是道地藥材,他所說的川陳皮才是而已。
我這樣解釋,應該沒有領會錯意思吧?
好了,此事翻篇。我來這裡不是來打口水仗,也不是來王婆自誇,全天下的陳皮,新會陳皮才是道地。
這樣一打口水仗,那人家福建、浙江、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和雲南等地也來參戰了。情懷的文章,誰都會寫,勾起家鄉情愫,然後就是幫助種植橘子柑子橙子的農民,主旋律一定要是這樣。
不管何如,我自己對陳皮的定義還是以權威為準。我來說說我自己的理解:
我對陳皮的理解有以下三點:
1、陳皮,它是個中藥名。主要產區有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2、陳皮是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採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曬乾或低溫乾燥。
3、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廣陳皮就是指的廣東三寶之首,廣東新會茶枝柑曬制的三年後的果皮,而陳皮指的是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橘子柑子曬制的三年後的果皮。
我對廣陳皮的理解有下面四點:
1、廣陳皮就是新會茶枝柑經過曬制存放三年的柑皮。茶枝柑所出的青皮、二紅、大紅皮統稱為廣陳皮。你隨便去一家香港藥材鋪或者類似大陸的乾貨食材鋪頭,絕對每一家都有陳皮,而且都是廣陳皮。
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6年7月6號發出公告,批准對「新會陳皮」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新會陳皮是新會最古老、最名貴的著名土特產,位列廣東「三寶」之首,是「十大廣藥」之一,生產加工歷史有700多年。
3、新會地方政府建議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辦、大澤鎮、司前鎮、羅坑鎮、雙水鎮、崖門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螯鎮等11個街道辦事處、鎮和圍墾指揮部現轄行政區域。
4、新會本地流傳的核心產區以熊(讀作「尼」)子塔地標為主,包括東甲、西甲、梅江、茶坑和天馬。
不知道我這樣解釋有沒有錯誤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我是陳皮村梁公子,歡迎喜愛陳皮、柑普茶的朋友一起來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