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精神科護理
導讀
因為對疾病知識認識的局限性,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屬在疾病診療過程中,往往有很多認識上的誤區。這些誤區,不僅不利於疾病的診療,甚至一定程度上導致治療的延誤。
下面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您中了幾條?
01、誤區一:只要病人有幻覺、妄想就是精神分裂症。
某些器質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腦外傷、顱內感染、癲癇、帕金森氏病、肝豆狀核變性、糖尿病性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席漢氏症候群以及物質濫用、情感障礙等都可以繼發或伴有各類幻覺、妄想、行為紊亂等精神病性症狀。
02、誤區二:認為精神病人是「鬼神附體的表現」。
精神病人在發作時表現手舞足蹈、胡言亂語、捕風捉影、疑神疑鬼、行為紊亂,似乎象是「鬼神」在作祟。尤其是癔症病人,常表現出特殊形式的意識障礙,自稱是「鬼神」附體,說話拿腔拿調,以死人的口氣說話,甚至表現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這樣更容易使人對鬼神信以為真。因此有的家屬請巫醫「跳大神」,燒香拜佛,甚至對病人使以殘酷的刑罰,嚴重時危及生命,這些都是極其荒謬的,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精神病人的言語、情感和行為異常是大腦功能紊亂的表現,並非是鬼神作怪,患了精神疾病也不要請巫醫來治療,要相信科學,一定要到精神專科醫院進行診治。否則,延誤病情,造成不良後果。
03、誤區三:認為精神病人都神志不清。
急性腦器質性疾病繼發的精神障礙在發病期不認識親人,分不清時間、地點,但絕大多數精神病人意識是清晰的,不存在意識障礙,甚至有的精神病人還會有條不紊的工作,一點都不糊塗。
04、誤區四:只要病人心裡的「結」打開,病就好了。
許多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了解比較少,加上對精神疾病傳統觀念中的恥感,不願輕易承認是精神疾病,或認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病。
病人出現學習能力下降,工作受到影響,家屬經常說,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最了解,就是一時想不開,我帶他(她)去旅遊,讓他(她)放鬆一下就沒事了,沒必要看醫生。事實上,精神疾病也是一種病,就象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有生物學的改變,單純說教、開導,避重就輕,往往事半功倍,甚至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影響預後。
05、誤區五:只要病人休息好了,病就好了。
很多精神疾病早期表現是失眠。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大腦神經功能紊亂,生物鐘調節功能失常,或有大量精神病性症狀引發焦慮、恐懼等情緒,引起失眠。單純給予鎮靜催眠藥物,恰如堯舜治水,「只堵不通」。只有徹底改善精神功能,控制精神症狀才能取得良效。
06、誤區六: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變傻。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藥期間可能會出現一些錐體外系副反應,如表情呆滯、動作遲緩、兩眼發直、反應遲鈍等類似「呆傻」的症狀,這是一種可逆的類帕金森氏症候群的表現,一旦減藥或停藥,或合用抗膽鹼藥時,上述症狀便會逐漸消失。臨床上有些病人表現的呆傻,並非由於藥物所致,而是疾病本身的發展結局或未經及時治療反覆發作、長期脫離社會導致的精神衰退表現。所以,抗精神病藥物本身不會使病人變得呆傻。積極對原有精神疾病防治和康復訓練,才會防治呆傻。
07、誤區七:抗精神病藥物會依賴和成癮。
許多患者或家屬「談精神藥物色變」,認為這些藥物一旦吃上就難以停掉,即使忍受疾病的折磨或眼睜睜的看著患者的病情逐漸加重,行為日益紊亂也不願輕易用藥。目前精神疾病的病因不明,屬於多因素所致疾病,首選還是藥物治療。一些患者停藥後病情反覆或波動並非藥物依賴或成癮所致,而是自身疾病尚未完全恢復正常,還需要藥物的持續治療。
08、誤區八:只要病人沒有精神症狀,就可以停藥。
系統精神疾病的治療包括急性期、鞏固期、維持期的三期治療,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精神疾病的復燃與復發。許多患者或家屬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認為只要患者不打不鬧了,聽話了或者症狀消失了,病就好了,就可以減藥或停藥了,這是錯誤的疾病治療觀念。精神疾病並不可怕,象普通感冒一樣常見,但是在系統治療過程中得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堅持用藥治療。定期到門診複查,謹遵醫囑,切莫自己自作主張,更改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