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患病率不斷攀升,規範的精神障礙診療對於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質量非常重要。
近日,為了儘快補齊精神專科醫療服務能力的短板,進一步提高精神衛生規範化醫療服務水平,切實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國家衛健委公布了《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
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封面、目錄及編寫專家組名單(點擊圖片後可放大)
(來源:國家衛健委網站)
01、
此次《精神障礙診療規範》的發布和公開意義重大。不僅對廣大精神科醫務人員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也相當於為普羅大眾、尤其是病患家屬群體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了解窗口,有利於他們加深對精神心理障礙和傳統精神科診療模式的認識。
沒錯,我認為這次公布的《診療規範》不光面向醫務人員,普羅大眾、尤其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家屬群體也有必要認真閱讀。
因為精神心理障礙和精神科診療模式都非常特殊,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患者、家屬能對此有更多了解,將極有利於與醫生建立「治療聯盟」,加快患者的康復。
如今是網際網路時代,一旦社會上發生惡性傷害或自殺事件,經各媒體傳播後幾乎人盡皆知。這類事件披露得越多,就有越多人感到疑惑:為什麼現在經濟水平提高了,患有精神心理障礙的人反而更多了呢?
其實這不一定是由於以前患病的人少,現在患病的人多。也有可能是更多人對精神心理問題更加重視,願意到醫院求治,所以確診率也就提高了。
可確實,如果光從患病率這個數字上看的話,最近幾年的增加趨勢令人擔憂。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中精神障礙的患病率高達17.5%。這意味著每近6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我們每個人的親朋好友中很可能就有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
而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經濟波動等社會因素也會整體增加社會上的焦慮氣氛,令更多人罹患精神心理障礙。這也是今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對國民心身健康愈加重視的原因之一。
精神心理障礙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對於個體、家庭和社會的危害極大。就以抑鬱症來舉例,它已經不僅是常見的精神心理障礙,而且是人類社會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人類第二大「殺手」。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若其中一人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礙,尤其如果患者是孩子的話,這對家庭帶來的負擔、傷害及痛苦都是極其巨大的。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幹預,這種破壞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即便精神心理障礙如此常見,危害如此嚴重,但大眾對精神心理障礙的認知仍比較匱乏。
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今年10月接受採訪時指出,我國大約有70%的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治療。
還有,即使患者去醫院了,可能出於病恥感或缺乏自我覺察,他們看的並不是精神心理科,而是因各種軀體化症狀輾轉各個科室。再加上,大部分其它科室的醫生缺乏相關培訓,對精神心理障礙缺乏意識,漏診、誤診的情況時常發生。國內一項調查發現,就診於綜合性醫院的抑鬱症患者的漏診率高達8成!
再退一步來說,即使患者找到了精神心理科,滿懷期待地準備接受治療,他們也未必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就醫體驗。
據統計,國內僅有約4萬名精神科醫生,其中兒童精神科醫生不足500人。這遠遠不能滿足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醫療需求。
若患者的目標是比較好的診療服務,那麼診療缺口更大。因為優質的精神心理醫療資源一般集中在一線、強一線城市,對於其它城市的患者而言,往往需要長途跋涉去就醫,每次複診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及成本。
即使掛到了很好的醫生、專家的診療號,患者和家屬往往發現,醫生能分給每個病號的時間最多不過10來分鐘。也就是往往只能完成最簡單的問診、診斷和開藥,其餘的話幾乎都來不及講。
如果患者和家屬想跟醫生聊更多,獲得更多個性化的意見,只能付出更多經濟和時間成本,尋找更加優質的資源。
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往往超出了他們的承擔範圍;對於經濟寬裕的人家來說,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優質的精神心理診療資源在我國極其匱乏,真是有錢都買不到。
因此,在優質精神科醫療資源極其匱乏的情況下,患者及家長學習一些精神心理學知識顯得格外重要。
只有這樣,患者、家屬才能對疾病儘量保持著理性、客觀的認識,免於恐懼;才能在就醫過程,選擇更加適合患者的醫生和康複方案;面對就醫、服藥時出現的一些狀況,才能更理性、積極地應對。
像此次發布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中,就有不少我們一再強調的、患者和家屬應該掌握的知識要點。比如:
- 部分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也會作為心境穩定劑用於治療雙相障礙,所以患者不要盲目排斥抗精神病藥;
- 雙相障礙治療前要檢查甲狀腺功能、血糖、血脂等代謝指標,以及氧化應激損失指標、女性卵巢 B 超等,這不是醫生亂開檢查單;
- 規範的抑鬱症藥物治療包括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倡導足量、足療程的全病程治療,切勿擅自減藥、停藥;
- 目前療效肯定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這些治療對輕、中度抑鬱障礙的療效與抗抑鬱藥療效相仿。
《診療規範》裡還詳細介紹了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和附加症狀,大眾可對照進行初步的自我測評,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精神心理問題。但涉及診斷,則必須到規範的精神心理科就診。
還有,《診療規範》指出,目前雙相障礙是我國精神衛生防治網絡系統需要報病和管理的六類嚴重精神障礙之一,但同時要注意患者相關法律權益的保護。以往的「六類重性精神病」在這裡不再提及,是有助於消除病恥感的一大進步。
總之,對於患者、家屬來說,這份《診療規範》乾貨滿滿。
話說回來,這也不得不感激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資源共享。過往,這類診療規範的文件僅僅只在醫療部門內流傳。醫生是該領域的知識壟斷者,患者及家屬都是「小白」,對醫生說的話毫無預判能力和心理準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對我們精神科醫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督促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和進步。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權威性被大大削弱,患者和家長可隨時基於他們看到的信息而提出疑問、甚至是質疑。
如果我們精神科大夫仍抱著「到底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聽我的就行了,老老實實吃藥!」的心態,這是非常不成熟、不理智的,甚至可令醫患關係惡化,患者得不到有效幹預。我們精神科醫生應該保持謙卑、平和的心態,一邊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多實踐多學科診療(MDT)模式,一邊儘量耐心地做好解釋,切實地解決患者、家屬的疑問和難題。
02、
不過,再次必須強調,患者及家屬在閱讀《診療規範》時,必須明白該診療規範的觀點是基於精神醫學或精神病學所提出的,極少涉及疾病背後的心理社會因素。換言之,《診療規範》僅代表國內精神醫學或精神病學的經驗和意見,有一定的局限性。
患者和家屬尤其是要對其中的一些表述和觀點保持理性。比如,《診療規範》中仍白紙黑字地註明「雙相障礙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度高達 80%」。
如果不明就裡的患者、家屬看到,可能要被嚇壞了,遺傳度高達8成,那患者哪裡還敢組建家庭、生兒育女?
但看過我們相關分析的讀者知道,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甚至可以說是落後的。大家根本沒有必要誠惶誠恐。
還有,《診療規範》闡述抑鬱症、雙相障礙的病因時,雖已註明病因不明,但仍用大段文章介紹生物層面上的發病機制,對於心理社會因素的介紹只有寥寥幾句。這折射了傳統精神科對心理社會因素的輕視,至少,大部分精神科醫生不認為心理社會因素是根源。
但我們晴日心身醫療基於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經過多年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的實踐,反而發現心理社會因素是抑鬱症、雙相障礙的主要病因。兩者的病灶,都在於患者成長經歷中形成的病理性記憶。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抑鬱症的主要根源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雙相障礙的主要根源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為主,病理性正性情緒為輔。
當病理性記憶得以高效化、精準化的修復,兩種疾病的諸多症狀也能大幅度緩解,甚至快速消失。
當然,我們的技術難以複製,能服務的患者家庭實在太少了,對患者、家屬的特定要求也相對較多。換言之,對於絕大部分患者、家屬來說,積極地接受主流精神科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再結合專業的傳統心理治療、運動療法、營養療法,實施綜合化幹預,這是最實際的康複方案。
另外,此次發布的《診療規範》雖長,但也難以面面俱到,只能介紹最常見、最重要的相關信息。如果患者、家屬發現精神科醫生並未完全按照《診療規範》來進行幹預,這並不一定是醫生不專業。
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同,每個患者不同的疾病階段也有所不同,對於臨床經驗豐富的精神科專家來說,《診療規範》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他們更重要的是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作出更個性化的判斷。如果患者、家屬有所疑惑,可以找合適時機理性地與醫生探討,這也是醫患雙方「治療聯盟」的積極意義之一。
希望廣大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父母多了解、多學習、多思考,抱著積極、理性的心態去幫助孩子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