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生後,我國首次組成了精神科醫生作為單獨的醫療隊,前往前線支援。「有時是治癒,常常去關切,總是去安慰」,應激後的安撫,成為防控疫情時「最溫情的告白」,也凸顯了精神衛生的重要性。
近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曼朗醫療戰略合作協議相關活動上,與會專家提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精神疾病譜也有所變化,抑鬱、焦慮患病率明顯走高,填補精神衛生行業人才空缺之時,探索全新醫療模式成為必須。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增大 人才培養需跟上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教授表示,心理健康服務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表現得特別突出,此前業內專家基於全國5萬多人的調查發表於《上海精神學》刊物,其中發現,三分之一的人群有強烈心理壓力(stress)。這篇文章於四月上旬發表,迄今已被引用159次,由此說明心理健康的需求量相當巨大。
精神疾病譜正在發生變化。目前,我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中,重性精神障礙(包括雙相障礙)不超過1.5%,精神科住院患者構成比發生了急劇變化,過去精神分裂患者99%,而今下降至70%左右,另外30%多為抑鬱、焦慮、強迫症等。
專家解釋,以抑鬱症為例,這並不是個人性格或心理素質差而導致,普通的安慰對患者而言基本無用,甚至有時還會產生負面影響。形象地說,抑鬱症更像是大腦的「重感冒」,綜合因素造成精神壓力扣動了大腦中已存在的「抑鬱扳機」,引發一系列情緒、睡眠、飲食等功能障礙與紊亂。
針對普通人群出現的緊張、壓力症狀(understress),需要及時提供調整、治療諮詢,這一人群數字佔比約為10%。有專家指出,上述人群尚未處在入院指證範圍,需求應由心理治療師來滿足。
目前,我國缺少大量心理治療師,供需明顯不平衡。高端精神科醫生規模可謂「杯水車薪」,針對心理治療師的大規模人才培養計劃還需及早提上日程,以此滿足群眾需求。
引入國際精神心理服務,攜手公立醫院深度合作
《上海市精神衛生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20 -2030年)》明確指出:上海要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精神衛生體系,率先從兒童、青少年、圍產期女性等領域入手,重視人才培養。
業內專家透露,根據規劃,上海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2025年將達到4.8人/10萬人口,2030年將達到5.6人/10萬人口;心理治療師數2025年將達到1.3人/10萬人口,2030年將達到3.2人/10萬人口;三級綜合性醫院開設精神醫學相關科室並開設常規門診比例,2025年將達到75%,2030年則將達到95%。
除卻人才儲備將大幅增加外,服務模式同樣也在創新。作為全球領先的精神心理醫療集團,曼朗醫療是澳大利亞第二大私立精神心理醫療服務提供商。此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曼朗醫療牽手戰略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將在多學科團隊協作、診療機制、學科發展等方面建立緊密務實的合作體系,實現優勢互補。
雙方同時還將展開前沿臨床診療模式的探討與分享,促進學科發展、針對疑難病例,通過會診、遠程支持、專題病案討論等形式提升臨床診療能力;建立雙向轉診、會診、就醫綠色通道等便利機制與流程,不斷拓展和深化服務能力,為我國群眾提供更為優質、便捷、多樣化的精神醫療衛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