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思純自曝需要用藥物來控制情緒,一時引發網友對她是抑鬱症還是焦慮症的廣泛討論。
其實抑鬱也好,焦慮也罷,都是近年來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據調查顯示:抑鬱症的患病率為6.1%~9.5%,焦慮症的患病率為10%~15%[1]。而你可能想像不到還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就是同時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
焦慮和抑鬱障礙共病
雖然抑鬱症和焦慮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但人們近年來卻發現它們常常會同時存在,這種情況被稱為焦慮和抑鬱障礙共病。據研究顯示,抑鬱障礙與焦慮障礙的共病率達19.2%~80%,其中抑鬱障礙者60%~90%伴有焦慮,而焦慮障礙者50%伴有抑鬱,而在兒童中,10%~15%的焦慮障礙患兒共病抑鬱,約25%~50%的抑鬱障礙青少年共病焦慮[2]。
「共同」機制導致聯合「出道」
焦慮症和抑鬱症表現看似截然不同,但它們卻常常「捆綁」出現,至於原因,雖然目前仍未有定論,但已有研究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人的情緒與體內一個叫5-羥色胺(5-HT)的神經遞質密切相關,它需要與5-HT受體結合才能發揮作用。而5-HT受體分很多種亞型,突觸後膜的5-HT1A和5-HT2受體激活能導致焦慮,而5-HT1A受體阻斷和5-HT2受體激活能導致抑鬱,也就是說,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這部分機制中有部分重疊,即5-HT2受體功能均亢進。
也有研究認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增高可能是焦慮和抑鬱障礙共病的生物學基礎,它的升高可以產生各種體徵及焦慮、抑鬱症狀,包括性行為減少、進食減少、睡眠障礙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3]。
共病難纏,診斷困難預後差
近年來明星因抑鬱症自殺的新聞頻登熱搜,人們對於它的殺傷力也漸有了解,但跟共病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相比單純焦慮或抑鬱障礙,共病的患者臨床症狀更嚴重、病程更長、復發率更高、自殺率高、預後也更差。
共病的患者臨床表現複雜、多變且不典型,給醫生診斷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患者主訴較多,各種軀體症狀尤為突出,很多患者有悲觀、消沉、疲乏,無能及憂慮、不安、恐懼、疑惑等,因此自殺的危險性增加;它的病程較長,多呈慢性,症狀易反覆發作或加劇,而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療效也不穩定、合併藥物和酒精等濫用及軀體疾病的危險性更高[2,4]。
有研究發現,在充分使用抗抑鬱藥治療3周後,共病患者的有效率為15.0%,低於抑鬱症患者的53.0%;在發病後隨訪2年,發現共病患者的症狀緩解率為50.0%,也低於抑鬱症患者的74.0%[3]。
新發還是「惡化」都需早發現
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共病的患者,早發現、早治療才是最好的方式。長期沉浸在某種異常的狀態裡無法自拔,是最初也是最直接的預警信號,比如持續出現情緒低落、興趣低下、睡眠不好、沒有食慾、自我評價低、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等,就要警惕可能出現抑鬱症。而出現與現實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不安、害怕、恐懼、憂慮等情緒,或者伴隨有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就要警惕焦慮症。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往往無法像成人一樣清楚自己的精神狀況或主動尋求幫助,因此更難被發現,但他們往往喜歡通過行為來表達。比如除了情緒障礙外,他們可能會有逃學、攻擊行為、反社會行為如偷竊撒謊等,家長就要警惕抑鬱症的出現;而當孩子突然出現易煩躁、亂發脾氣、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行為時,要警惕焦慮症的出現。
對於單純抑鬱或焦慮的患者來說,共病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目前只存在抑鬱或焦慮的患者,一定要積極進行藥物及心理治療,避免病情加重或反覆遷延。如果在原有疾病症狀的基礎上,出現另一種疾病的「新」症狀,比如原本患抑鬱症的患者出現焦慮症狀,就要格外警惕並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王繼,鄭海濤,陳曉崗. 抑鬱焦慮共病研究及其辯證思維[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07):63-64+66.
[2]亢明. 焦慮抑鬱共病的研究進展[J]. 浙江臨床醫學,2008,010(009):1268-1269.
[3]袁勇,張心保,吳愛勤. 焦慮和抑鬱三種理論模式的研究進展[J]. 中華精神科雜誌,2001,34(1):55-57.
[4]賀建華,張娜,龔雲濤.焦慮抑鬱共病研究概述[J].精神醫學雜誌,2010(0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