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這一組情緒感受,是抑鬱還是焦慮?
這些感受都是出現心理問題時的常見症狀,但它們卻是抑鬱和焦慮時都可能出現的症狀。
抑鬱和焦慮有類似之處,但抑鬱症和焦慮症確是不同的疾病,治療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如何簡單科學的鑑別抑鬱症和焦慮症。
抑鬱可怕、焦慮難纏
抑鬱症的本質是心境障礙的一種,顯著而持續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微笑抑鬱症除外)——自卑抑鬱、情緒低落。
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兩種形式——緊張擔心、運動性不安。
因為顯著的「自殺新聞」,因此抑鬱症的知曉率和「危害性」較高,但其實焦慮症的「患病率」高於抑鬱症。焦慮症加權終生患病率高達7.6%,屬精神障礙之最,而抑鬱症在全球範圍內的患病率則為4.3%。
為什麼抑鬱和焦慮難區分?
一、首先是因為兩者的患病人群性格特質有相似之處。
二、兩者在症狀表現上有多處重疊。
三、另一方面,抑鬱症與焦慮症共病情況很常見。
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中伴焦慮症狀者佔40%-60%。多種症狀並發,很容易讓人崩潰。
四、抑鬱症的社會知名度遠大於焦慮症。
在出現心理問題後,因為只知道抑鬱症這一種心理疾病,便開始自己嚇唬自己、恐慌、產生病恥感,實際上也有可能焦慮症、或焦慮情緒。
因為抑鬱與焦慮之間有:患病特質類似、症狀表現重疊、易共病、知名度差異四個特點,所以容易出現混淆的狀況,需要科學的方法區分。
三個極簡法則區分抑鬱和焦慮:
抑鬱與焦慮都有在表現與心態上都有比較明顯的特點。
可以根據以下三個方法做出判斷。
一、對死亡的認知
一句話總結:抑鬱症患者「想死」,焦慮症患者「怕死」。
稍有誇大的描述,對死亡的認知並不是用簡單的「想」與「怕」可以概括,但其核心思想有助於我們快速的理解判斷。
因為抑鬱患者的「低價值感」與「低情緒」往往是死亡的導火索,常有生無可戀的態度,焦慮症則對死亡的感知較為「模糊」,且疑病症焦慮的出發點往往是因為「怕死」。
二、在時間維度上的認知
區分重點為「過去」與「將來」。
抑鬱症面向過去發生的事情,焦慮是擔心將來要發生的事情。
從心理致病因素上來看,抑鬱症的後天致病因素往往是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一些重要事情的發生導致抑鬱傾向。
焦慮則是在擔憂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比如過馬路,抑鬱症可能是因為曾經目睹車禍,造成心理應激創傷,自責於自己的無能為力。焦慮症是擔心發生車禍,導致過分緊張,軀體自控困難。
三、在程度上的判斷方法:
①活力的高低
焦慮的心理基礎是恐懼與擔憂,伴隨著生理上的緊張與興奮,從而生理活性會有相應提升。長期焦慮就像與一隻老虎戰鬥,始終伴有危機感,。
所以人的狀態看起來活躍程度較高。有運動型不安的特點。
與之相對的是抑鬱症的三低:興趣下降、情感低落、精力下降。
兩者都是不開心,抑鬱症是喪失活力,焦慮症在情緒上的自然反應會好的多。
②注意力的多少
焦慮症是因為過分重視而患病,而抑鬱患者重視的東西會越來越少。
抑鬱伴隨的低活力難以維持注意力的集中,會逐漸表現出無視、不關心的狀態。也不在意自己價值,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無助、無用的。
抑鬱和焦慮的不同療愈方向:
之所以要準確區分抑鬱症與焦慮症,是因為在診治與對待兩種患者的方式有一定差異。
目前臨床上,精神障礙的疾病一般是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的方式。
藥物治療方面的差別:因為抑鬱與焦慮的神經系統活性不同,所以使用抑制藥物的劑量與種類有區別。
心理治療方面的差別:抑鬱症的自殺傾向較高,往往需要危機幹預,對待焦慮症則大多採用疏導,正向引導的治療方法。
另外,在生活中,對待兩種不同類型患者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對症下藥」——
抑鬱症的剋星是陪伴、理解、以及鼓勵與賦能。焦慮症則需要生活上的助力,在其擔憂的事情上給予一定幫助,嘗試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緩解緊張的情緒。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精彩的生活,遠離心理問題的困擾,就要對心理疾病有足夠的重視與認知。
對有抑鬱與焦慮傾向的人來說,如果在早期就能準確的發現,且有清晰的判斷,在預防和治療上佔得先機,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祝大家都能身心健康,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