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文藝青年把傷感當標籤,現在傷感成了很多青年的生活底色。
可能是所處群體和工作環境的原因,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
好在我們的專業優勢,我們求助意向強,知道該如何求助,也可以互相幫扶。
排出遺傳因素,焦慮抑鬱情緒大部分都是由壓力引起的,這些壓力源一部分來自外界,一部分來自自身。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的輿論壓力。作為社會人,再遺世獨立的人也要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人可以不在意同事、朋友的觀點,可是能不在乎朝夕相處並在意的家人的觀點嗎?所以場依存的人格外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場獨立型的人: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幹擾,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場依存型的人:對事物作出判斷時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容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幹擾,善於察言觀色。)
想像一下處在學齡階段的孩子,當大家都去上學了,而他還在家時,必然會擔心是不是自己出問題了。人需要融入群體,脫離群體就是巨大的壓力源,或者是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也是會使得壓力不斷累積。
身邊人的壓力會讓人焦慮。但是我發現那些出現情緒問題的人,大部分問題出在與自我的糾纏上。
人要自我接納不容易,但是對心理健康很重要。
中醫講情志致病,我相信每個人都深有體會,情緒差時就是容易生病,或者是久病不愈。個人來講,從很小時候開始,我的大部分身體問題都跟情緒有關。
相信在你陷入情緒低谷時,身邊一定有人這麼跟你說過,「啊^你這就是情緒問題,開心起來就好了。」這句話是善意的,但是就像跟一個胃疼的人說,你胃健康了症狀就沒了一樣,說了等於沒說。
一個人想要擺脫舊模式或者舊環境,重塑全新的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勇氣,最先需要擁有的也是勇氣。所以說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人格特質的培養,人生的路需要的是堅毅而不是柔弱,第一次見你柔弱,我見猶憐,可是次次見你都這樣,你猜別人如何看你?
處在抑鬱情緒中的人,變得敏感、脆弱,對一切都看的特別清晰,也變得依賴,需要身邊人的理解與支持,而不是一句「你真矯情」。當你這句話說出口時,他可能會失去了對你傾訴的欲望,感情慢慢變得疏離,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
正確看待抑鬱,當你身邊有人被灰狗(有人把抑鬱描述成灰狗,我覺得很生動)追著跑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果不能,也別在旁邊看笑話,指不定哪天灰狗也會來追你。
抑鬱焦慮不算什麼,身體不適我們知道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同樣的心理不適時可以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會求助,也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