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的意外
特別是在交通日益繁忙的今天
猝不及防的車禍就首當其衝
那麼,當不幸遭遇車禍時
應該怎麼辦呢?
既然事情發生了
當然要積極面對!
本期
健康青白江
跟大家分享一個
車禍後診治案例
▼
今年1月初,區人民醫院收治了一位在車禍中險些喪命的病人,經過近30個大大小小的手術,在骨科和康復醫學科醫護人員長達半年的悉心照顧下,病人劉阿姨(化名)不僅保住了雙腿,甚至還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事件回顧
01
遭大貨車碾壓雙腿
陷入生命危險
想起半年前那場車禍,56歲的劉阿姨仍心有餘悸,「當時我坐在電動車上,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卷到了大貨車輪子下面,當場就痛昏過去了。」
劉阿姨的車禍現場,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大貨車從她的下半身碾壓過去,導致骨盆、右股骨、右脛骨等全身10多處嚴重骨折及下肢神經斷裂,左膝關節、左髕骨等脫位,多處韌帶斷裂以及皮膚脫套傷......合計近30個診斷。
用通俗的話來說,等於是下半身骨頭基本散了、碎了,腿部肌肉組織缺損,屬於骨肉分離的狀態。
▲劉阿姨腿部影像圖
「她的同伴當場就死亡了,她送來時人已處於休克狀態。」骨科主任周維雲立即組織科室成員開展急診手術,進行骨盆及雙下肢清創、復位、外支架固定止血,並聯合ICU進行補液抗休克等搶救治療,總算將劉阿姨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命雖然保住了,但由於受傷太嚴重,腿能不能保下來,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們也不敢斷然做出結論。「皮膚組織創面太大,一旦發生深部壞死及嚴重感染,就要面臨截肢。」主治醫生李鵬說。
「如果截肢,生活質量必將下降。」李鵬當時的想法就是盡最大努力保住阿姨的雙腿。但由於腿傷過於嚴重,創面太大,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肌肉組織不停地壞死。
▲李鵬檢查螺釘等有無鬆動
壞死切除,壞死切除......對於病人來說,不僅是生理上的疼痛,還有心理上的煎熬。為了讓劉阿姨安心治療休養,科室醫護人員每天都會去她的病房進行檢查、護理好幾次,告知現在的恢復情況,開導她安心等待下一次手術。漸漸地,劉阿姨的身體狀況有了很大的好轉,精神狀態也好了許多。
02
歷經28個手術
終於重獲新生
到2月初,劉阿姨已經做了股骨、髕骨、脛骨平臺骨折復位內固定,VSD負壓引流、雙大腿植皮、脛距關節融合等21個修復手術,雙腿的手術治療基本已結束,接下來就是換藥和功能訓練,只要不出現嚴重感染,雙腿就算徹底保住了。
哪裡知道,在最關鍵時刻,又發生了一件驚險的事。
住院以來,一向飲食清淡的劉阿姨沒管住嘴,背著醫生「偷」吃了油膩的豬蹄,引發了急性膽囊炎。
「感染關還沒過,膽囊炎又發作,對她來說,這是很危險的。」骨科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又對其進行了抗感染治療,緊盯劉阿姨的一日三餐,生怕再發生這樣的緊急情況。
▲左:腿部恢復情況;右:下地行走
2月底,劉阿姨的腿部情況徹底穩定下來,短短1個多月時間裡,骨科一共為她做了25個手術。「其實兒子和我都做好了要截肢的心理準備,現在不僅保住了命還保住了腿,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特別感謝骨科醫護人員這段時間的治療和關懷。」
4月17日,李鵬主刀為劉阿姨做了骨盆外支架、左膝外支架、左膝外置鋼板取出術,創面完全癒合後,5月下旬,她轉到了康復醫學科進行康復治療,以達到腿部功能最大的恢復。
▲李鵬查看劉阿姨腿部恢復情況
雖然轉了科室,但李鵬依然堅持有空就去看看劉阿姨的康復情況,解答她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了感謝李醫生半年來的照顧,劉阿姨的家人專門製作了一面寫有「醫德高尚暖人心,醫術精湛傳四方」的錦旗送到李鵬的手上。
▲劉阿姨家人送給李鵬的錦旗
7月7日,得知劉阿姨第二天就要出院了,李鵬再次來到康復醫學科看望她。「劉嬢嬢,你這個腿要好好養,回家後注意休息,有啥問題就給我打電話。」
經過半年的外科治療與康復訓練,目前,劉阿姨已經能下床行走、上下樓梯、下蹲等,基本的日常活動都能獨立開展。樂觀的她還經常給李鵬發來視頻,曬自己在家的生活狀態。「病人恢復健康,是我們醫生最希望看見的事。」李鵬說。
▲劉阿姨在家做簡單的家務
治癒過程漫長
區人民醫院每位醫護人員
卻從未停止過腳步
▼
區人民醫院骨科簡介
骨科以創傷骨科、脊柱外科、關節外科、胸外科為臨床和科研特色,是青白江區優勢學科。
近年來,開展了骨關節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各類疑難病例如關節結核、先天發育不良的髖膝關節置換術,頸椎病及腰椎退變性疾病的椎間盤摘除、椎間融合術、脊柱骨折切開復位、椎管減壓內固定術,頸椎寰樞關節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PKP(後路經皮椎體球囊擴張、後凸成形術),胸腰椎骨折經皮置釘內固定術、全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肺癌根治術、縱膈佔位切除、膈疝修補、食管胃交界癌根治術、心包手術、肺大皰切除等一批微創手術及各種複雜的胸部外傷(血氣胸、反常呼吸)的救治。
專業特色:以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胸外科為特色,並繼續向微創化及複雜性手術深入發展。
門診時間:周一至周五8:00—12:00
科普連結
俗語說傷筋動骨100天,那麼在這100天時間裡,應該怎樣做才能更有利於骨折癒合,早日恢復強健的筋骨呢?
骨折復位後,儘早動起來
骨折後,由於骨折部位、嚴重程度,以及個人的體質不同等情況,一般來說,癒合至少需要8-13周,算起來差不多就是3個月,因此,人們常說的「傷筋動骨一百天」,是很有道理的。
骨折發生後,由於疼痛感比較強,很多患者不想動,更不敢動。不少患者到醫生那裡開假條,一開就是3個月,覺得這3個月就應該在床上躺著,等骨頭長好了,再該幹嘛幹嘛也不遲。
對於骨折患者來說,康復治療是手術的延續,術後只有結合規範、及時的康復治療才能幫助患者儘快恢復肢體功能。而如果一直靜養,關節不活動,就會造成關節僵硬,還可能引發肌肉萎縮甚至血栓等併發症。
一般來說,骨折復位並進行固定牽引數天後,就可以進行功能鍛鍊。開始可做患側肌肉的靜力收縮,以及被動鍛鍊,逐步過渡到關節活動度鍛鍊、肌力鍛鍊、作業治療等。康復鍛鍊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魯莽行事。
早期堅持功能鍛鍊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而骨折的癒合主要依靠局部的血液供應, 所以功能鍛鍊對骨折癒合起著促進和推動作用。促進消腫、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促進骨折癒合,促進血液循環。
功能鍛鍊
■ 原則
全身與局部情況兼顧;
以恢復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主;
功能鍛鍊以主動鍛鍊為主,輔以必要的被動鍛鍊為主;
鍛鍊活動應循序漸進。
■ 要求
上肢功能鍛鍊的要求在於恢復、促進手的功能;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站立和行走,要求各主要關節不僅要穩定,而且要有一定的活動範圍;
脊柱是全身支柱,腰背肌的鍛鍊就十分重要;
功能鍛鍊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必須強調患者的主觀能動作。
■ 程序
1、早期:主要指骨折後1~2周以內。此期外傷反應明顯,肢體腫脹疼痛較重,一般靠近損傷部位的關節不宜活動,但可儘早開始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只使用肌肉收縮但不活動關節)。即使牽引和石膏制動下也進行肌肉收縮練習,而遠離損傷部位的肢端未固定的關節,則可以練習活動。
如前臂骨折時可做輕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動,也可做前臂及上臂肌肉的收縮練習(腕關節不要活動)。又如髕骨骨折石膏制動後,未固定的時開始功能鍛鍊,應視手術情況而定。如關節、肌腱粘連的松解手術,手術後應儘早開始功能鍛鍊;骨折內固定的松解手術,手術後應儘早開始功能鍛鍊;骨折內固定物如果十分堅固,術後也可早期開始關節的活動。
2、中期:一般指骨折後3~6周。這裡損傷反應已消退,腫痛已減輕,骨痂逐步生長。除繼續進行患肢肌肉收縮活動外,鄰近的關節也可開始活動練習。如上肢肱骨幹骨折外固定後,可開始練習肘關節屈伸活動,但動作應緩慢,活動範圍由小到大。
3、晚期:一般指外固定去除後,可依據病情進行全面的肌肉和關節的鍛鍊,以主動活動為主。如需要進行被動活動,則手法必須輕柔,嚴禁暴力。對有些患者可運用牽引裝置輔助活動,使迅速恢復各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
供稿:青白江區人民醫院
【來源:健康青白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