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中國人史綱》:一部有態度、說人話的中國通史

2021-02-13 群學書院

1977年4月1日,柏楊從綠島獲釋回到臺北,翌年二月和我結婚。

回憶我和柏楊相識之後,我們每一次約會都在談校對。飯後開始校對,品咖啡之後校對,談話之間校對。校對到一半,休息時繼續談校對。

我和他第一次約會吃小館,他動作很快,三兩下就吃完了。他把碗盤推到一邊就開始校對。我當時問他:「這是什麼書?」他答:「《中國人史綱》。」我心裡想:這麼勤快的人如果走不出一條路來,那是上天的旨意了!

《中國人史綱》柏楊100年誕辰特別紀念版,果麥文化出品

有一次他問我:「假如我的書又被禁了,一點收入都沒有,那我們怎麼辦?」我答:「我有工作呀!我們學校裡多的是男老師一個人領一份薪水養家餬口,還不是都過來了?」將近五十年前,雖說臺灣經濟已經開始發展,但是大多數人還過著平民生活。總之,柏楊是我見過的人中最勤快的一個。

這些無止境的校對,佔據了柏楊大部分寫作時間。印刷廠曾經告訴我,柏楊的改稿是出了名的——那個年代還用鉛字排版。有一次排字工人生氣地說:「這哪是改稿,簡直是在作文嘛!」柏楊出版了那麼多書,還真要感謝當年這些排版工人。一大摞一大摞塗滿了筆跡的稿紙,可以看出柏楊如何嚴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

此外,他也要感謝那些獄中的難友。我在整理書房時發現,有一大堆寫了字的書稿,紙張大小不一,有些寫在筆記本上,有些寫在白報紙上。我詫異地發現,這些字跡往往不同,看得出是不同人的手筆。「這都是不同的難友幫我謄寫的,他們中大致都是高學歷,有學文史甚至學醫的,因為是政治犯、思想犯,很少有販夫走卒之類的。

柏楊與張香華女士

當時我顧慮這些書稿不一定能帶得出來,所以分別託付給不同的人同時分組抄錄,日後只要有人獲釋,能帶出去,就有希望出版。」後來,我陸續見到這些抄寫文稿的難友,心裡對他們升起了無限的敬意。

我讀中學時,歷史課對我來說有兩大沉重的負擔:一個是皇帝的年號,另一個是皇帝的諡號。尤其是皇帝當政若干年,可能還會改年號,我常常被這些年號搞得頭昏腦漲,以致把他們的行事反而記得糊裡糊塗。

在校對《中國人史綱》時,我新奇地發現柏楊用西元紀年來編排歷史事件的順序,年號、諡號一律不見了,而對君王直稱其名,首先解除了我讀歷史時心理上的障礙。雖然初讀的時候,很難記得事件發生的準確年代,但是多少可以記得是哪個世紀。這讓我部分解除了讀歷史的桎梏。

在講究正朔的傳統歷史觀裡,柏楊獨用西元紀年,又直呼皇帝的名字,今天看來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在五十年前卻是石破天驚、令人咋舌的行徑。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中國人」這個書名就標明了這是一本平民史觀的歷史書。不同於他自序裡認為歷來的史書「把利益所從出的王朝放在第一位,而把中國放在第二位」,而現在「人」特別被標舉出來,不是「以官員立場、以帝王將相為主」。柏楊的意思顯然是把中國人民擺在歷史舞臺的中央,取代了歷朝的帝王將相。

翻開本書第一章——歷史舞臺,和我以前看歷史書的感覺大異其趣。一開頭的排序是從臨空照視的角度來看大地:空中、馬上、河流、湖泊、山脈,筆者仿佛是一位天外飛來的時空旅者,從天上俯瞰大地,而不是地面上一個普通人,邁著沉重的腳步,緩慢跨越這廣袤的大地。這簡單的運鏡,我很難想像柏楊是在狹窄簡陋、囚犯簇擁的牢房裡勾勒出來的。

牢房裡鏽蝕的鐵閘門嚴實地關上,只留下地上的一個小橫口作為送飯菜之用,房裡只有一扇窗蓋得很高,窗子的面積卻又特別窄小。但這一切完全不能拘束他的心胸。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臺灣日漸開放,柏楊帶領大家去參觀囚禁他的綠島——臺灣東南海面三十三公裡上的一座孤島。因為四面環海,惡滔襲岸,形成一座無人可以逃脫的囚籠。籌建綠島紀念碑時,我步入了所謂的「綠洲山莊」(牢房)去做實地回顧。站在曾經囚禁柏楊漫漫長日的囚室裡,我倚窗而立,感受到一股炙熱、透著腥羶海風的味道,我禁不住流下淚來。

綠島監獄遺址

一轉頭,我看到柏楊和同伴們一起步入這間囚房。他莊嚴卻面露笑容,向朋友介紹這個簡陋的居處:牆上沾滿了蚊蟲的血漬,沒有裝水龍頭的出水口就安裝在地板上,下面就是他們便溺的出口,同時也是他們取水的出口,我望著他講話的神情,原來要奪眶而出的淚霎時間止住了,只留下澎湃的心潮在胸口鼓動。

「多難興邦」一直是我們中國人遇到挫折危亡,用來鼓舞自己的話。從上古以來,歷經封建、戰爭、饑荒、天災、盜匪,國家屢屢分裂而後統一,由十幾國甚至於幾十國而復歸完好,「中國」始終完好而堅強地屹立在地球上。歷經這些磨難,中國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讓我們緊密地結合。

《舊約》中有一處傳說:人類興建了巴別塔與天比高。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驕傲,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人類無法溝通、不能團結。而中國文化卻有一點——用同一種語言。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有通用的語言和文字,證明我們戰勝了分化人類的能力,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這次的新冠肺炎,中國能夠傾全國之力,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由封城到解禁,使我們有了更強大的信心。從《中國人史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中華民族是經得起挫敗、可以一再復興的民族。

1998年柏楊回河南老家探親,左邊為長女郭素萍

1979年1月,《中國人史綱》首度在臺北出版,立刻受到讀者們的熱情歡迎。文壇、史學界也掀起了熱烈討論。到2020年,四十多年過去了,它的發行遍及整個東南亞的華人地區,甚至還有韓文版。

柏楊從小顛沛流離,倉皇來到臺灣。1951年,他三十二歲徵文獲獎,開始寫作,漸負盛名,十七年後入獄。1979年,柏楊正好六十歲,在獄中九年零二十六天,他靜下心來用功讀「二十四史」,動筆寫《中國人史綱》。柏楊因為寫作《中國人史綱》,踏出了人生另一個拐點。我在一旁觀察柏楊一生的追求,好像看到一個出發比人家晚,卻終於達成追日目標的夸父。

相關焦點

  • 紀念柏楊逝世十周年 《中國人史綱》推出青少版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9年零26天的監獄歲月裡「埋頭整理中國歷史」而成的一部著作。柏楊以時間為經,從盤古開天闢地一直寫到20世紀初,以事件為緯,內容涵蓋了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柏楊稱「這是一部中國人共同的家族史」。《中國人史綱》因其觀點深刻獨特,語言有趣可讀,自面世以來,深受讀者歡迎,不斷再版。
  • 《中國人史綱》:9年獄中苦難傑作,四十年後仍是高考作文選題
    01 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柏楊能夠寫出《中國人史綱》,與他的特殊經歷息息相關。柏楊的史觀,以「人」為中心,自稱是平民著史、獄中著史,「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所以書籍取名《中國人史綱》,重點在「人」。書中表露的是他對人性的關切、對苦難的同情,用濃烈的筆觸,書寫對中國人的「愛之深,責之切」,讓《中國人史綱》在一眾中國通史讀物中獨樹一幟,成為經典。
  • 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柏楊: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在獄中,他寫下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1978 年出獄後,臺灣當局勒令他約法三章:不準他提往事,不許舊調重彈,不許暴露臺灣社會的黑暗。1985年,他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廣泛流傳。
  • 紀念柏楊百年誕辰 人文社推出36卷本《柏楊版資治通鑑》
    為紀念柏楊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地其百年誕辰之日推出一套36卷本的白話版《柏楊版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著作,與《史記》並稱「史學雙璧」,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19年完成,記錄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柏楊一生著述頗豐,創作過小說、雜文、歷史類作品,還因雜文而被稱為「臺灣的魯迅」,歷史作品《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等曾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反響。        《資治通鑑》內容以歷代君臣事跡、各朝代的興衰為主,以期給帝王鑑戒,是一部可藉以了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必讀史書。
  • 23歲寫作,10年鐵窗寫出80萬字,柏楊的歷史觀太驚豔!
    答案可能五花八門,有一個功能不能漠視,那就是照見。但高曉松說:「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此,歷史被誤讀,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比如,李白很多人覺得他是詩仙,活的恣意。
  • 1968年柏楊翻譯《大力水手》漫畫被蔣介石逮捕
    鳳凰衛視11月17日《騰飛中國》節目:何亮亮:1968年在臺灣發生了一起以圖罹禍的著名案件,即大力水手案。1968年的1月2日,臺灣的《中華日報》家庭版,刊出了柏楊翻譯的美國《大力水手》連環畫,故事內容為卜派父子合購了一個小島,要在島上建立國家各自競選總統。
  •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通史
    原標題: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通史《成語裡的中國通史》郭志坤 陳雪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半部論語治天下 圖片選自《成語裡的中國通史》【讀書者說】我們都是有著強烈歷史癖的人,倆人間的學術文化合作長達半個多世紀
  • 《中國人史綱》-閱讀筆記 part01
    最近一直在讀關於中國史的書,通讀了《中華史綱》,閱讀了一半的《五萬年中國簡史》。
  • 臺作家柏楊捐贈文獻文物正式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
    大廳內陳列出柏楊捐贈的自己書房的全套陳設、各種珍貴文獻,「中國時報」敬贈的「第五屆時報文學獎」銅雕、以及柏楊在獄中穿過的寫有「二九七」號碼的三件囚服。  柏楊先生是臺灣著名的小說家、雜文家。他於一九二0年出生於河南輝縣,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去臺灣,一九五一年開始寫作。一九六八年因「大力水手事件」度過九年又二十六天的監獄生活。
  •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看《中國通史》
    有一位歷史學家,不但讀完了二十四史,而且通讀了數遍,他就是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呂思勉先生。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一級教授。呂思勉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
  • 中國首部會計通史交付出版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11月21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深教授、會計學家郭道揚歷時8年獨立編修完成的8卷本、300餘萬言《中國會計通史》,正式竣稿並交付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所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會計通史,書中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中國會計史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
  • 柏楊:瞞婚5任、坐牢2回、3次學歷造假,晚年兒孫成群流落街頭
    因為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以《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等等的著作並以特立獨行的筆鋒、口誅筆伐的文字,在華人中的引起熱議、掀起批判的思潮的文學者。當然,他的另一個筆名更廣為人知——柏楊。不同於其他人,關於柏楊本人的熱議遠沒有隨著他的離世讓人蓋棺定論。正如他的廣泛流傳的作品一樣,他的一生也是飽受各種爭議。
  • 作家柏楊百年誕辰,夫人揭秘先生書房命名為「297」緣由
    今年3月7日是著名作家柏楊先生的百年誕辰。 其中,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周明老師講述「我與柏楊二三事」,分享他與柏楊先生二十多年的友誼;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談「柏楊雜文的文化意義」;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凱就《柏楊版資治通鑑》的出版,與司馬光、柏楊進行一次「跨越千年、百年和當代的對話」,以史為鑑,講述讀歷史對當代人的啟示和作用。
  • 嚴耕望:如何講授中國通史
    因為有此種種考慮,所以大學「中國通史」可說是所有歷史系課程中最難講的一門課。過去大學「中國通史」課程教得最成功的,我想應數錢穆賓四先生為最,因為他學力、才氣兼備,加以擅長講演,又富於民族感情,所以他在北京大學講「中國通史」據說極一時之盛。此外就我所知,沒有一個人能兼備這四項條件,所以也就不能有他那樣的卓越表現。
  • 小學生的中國歷史啟蒙,請從一部打通時間線的通史開始
    我國五千年輝煌文明,讓孩子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產生深厚的感情和自信;世界歷史精彩豐富,讓孩子不出家門,就穿越東西,對外面的大千世界有客觀的認識;讀史使人明智,古今中外,無數歷史人物的智慧讓孩子進步。
  • 適合中學生的歷史書都有哪些
    俞敏洪評價說:"不站在階級立場、不站在革命立場寫的一本歷史書。讓我們可以不戴著有色眼鏡看一眼歷史,覺得歷史多了一份真實,我們也對歷史多了一份觸感。"易中天則說:"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可見,讀了這本書,會讓我們思想一新。
  • 對歷史的反省:柏楊談中國「醬缸文化」
    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無所詬病,為什麼柏楊卻有這麼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認為呢?難道他觀察到了什麼?  懸疑呀始終是懸疑,直到今天終於有機會可以知道答案了。
  • 《狐說》出版:一本書讀透「狐狸精」,一部雅俗共賞的中國狐文化通史
    《狐說》,2020年9月由嶽麓書社出版。紅網時刻9月28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謝一帆)在中國,狐狸是神怪界的前輩、玄幻圈的名角,文學作品、民間傳說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從獸到妖,從妖到仙,「狐狸精」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