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是什麼?
答案可能五花八門,有一個功能不能漠視,那就是照見。
但高曉松說:「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歷史被誤讀,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比如,李白很多人覺得他是詩仙,活的恣意。我在我的新書《少年的你,李白的詩酒江山》中,卻告訴大家,李白活的並不瀟灑,他像我們平常人一樣,為沒有錢忙,為沒有出路著急。
歷史只有回落到平常人,普通人的生活才會真實。因此,閱讀一本價值觀正確的歷史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
一個人的歷史觀決定了他看到的歷史的模樣,歷史學家的價值觀更是重要。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說:"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
柏楊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歷史作家。他堅持認為歷史學家應該"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中國人史綱》就次誕生,成為經典。
2:獄中寫書,絕境成仁
柏楊老師本名郭衣洞,是一位久負盛名的雜文學家,29歲的時候和一群難民一起來到了臺灣。1960年,他開始用柏楊為筆名在報紙上撰寫專欄。最終也因為這樣的書寫,被投入了監獄。
但是,這種命運並沒有打消柏楊的寫作激情。十年的監獄生活,將柏楊的意志磨練的更強。身陷囹圄,他開始讀書養性,十年的鐵窗,別人或許覺得痛苦,他也痛苦,卻在痛苦之餘完成了人生的兩大改變: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還收穫了一份愛情。
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現代化的寫作工具。這本長篇巨著,完全可靠手工完成,工程巨大。這時候,監獄中的這些難友,一起幫忙書籍的謄抄。
「這都是不同的難友幫我謄寫的,他們中大致都是高學歷,有學文史甚至學醫的,因為是政治犯、思想犯,很少有販夫走卒之類的。"
這一次,平民的歷史由平民來書寫,名副其實。
1977年4月1日,柏楊從綠島獲釋回到臺北和張香華領證結婚,同時開始校對人文史綱的樣稿。
兩年後,《中國人史綱》首度在臺北出版,這成為了柏楊人生中新的拐點,反響強烈。
3:別具一格的歷史梳理
《中國人史綱》以中國歷史為基本脈絡,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一段中國歷史。但是在書籍的編寫,歷史的解讀方面,他重新構架,創新,很具備開創意義。
柏楊認為以往的歷史紀年,以帝王的年號據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失責。為方便理清歷史時間線,他用數字去記錄,丟下歷史著作的教條複述,秉承了人性的歷史觀,帶大家一起去看歷史的背面,將王侯將相的成功,不再被無限制的去歌頌,讓世界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在被歷史淹沒的大眾,讓人性彰顯。
中國的歷史上一共出現了500多個帝王,這些帝王,具有生殺大權,這種特權,賦予了他們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它們是對是錯?大規模的戰爭,無數百姓慘死腳下,戰爭的勝利與否又有什麼意義?
這種追問之下,王朔正統,不再重要,民眾被置頂舞臺的中央,和歷朝的帝王將相分庭抗禮。
每一個人都相當公平的,在另一個時空演繹著他們的人生,而柏楊不管是看待帝王,還是看待普通的老百姓,視角都一樣。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時,我們固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當中國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惟一的立足點。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所有的國,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
在柏楊的作品之中,發出了這樣的吶喊。
並且,他有更深的思考,比如把這段歷史放置到世界範圍之內,又是怎樣的結局?在每章結尾,柏楊又列出了同時期東西方世界,在國際視野下,將中國歷史的格局放大。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這是司馬遷對歷史的定位。柏楊並不認可司馬遷對某些歷史的解讀,但是卻將這種歷史的存在意義,傳承了下來,並加以創新。
他將批判性精神和平民史學融入《中國人史綱》,讓歷史有態度,自己說話,完成了古今的銜接。
2008年的四月末,知名作家柏楊在臺灣逝世,只剩我們慢慢去讀他的書,在另一個時空,在他書中的字裡行,柏楊依然倔強的看著這個世界。可能這就是一個文學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