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雍容華貴、國色天香,你是否支持將牡丹花作為國花呢?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繡就將關注點落在了這裡。
傳道授業、公益講座 致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她已連續擔任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一直致力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近兩年,她不斷在議案中呼籲創新宣傳形式、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促使民眾更主動了解、親近傳統文化。
今年78歲的王繡從事文博工作多年,近年來,她欣喜地看到國家在大遺址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全國的150處大遺址文化保護中,洛陽就有6大遺址,她希望國家能儘快出臺大遺址保護細則,以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的保護融入城市的發展建設中。
現在的王繡除了在大學教課外,只要身體允許,還會舉辦公益講座、到偏遠地區的愛心小學講學……
萬事俱備 建議以法律形式將牡丹定為國花
談到牡丹,王繡如數家珍,她說:「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確立了國花,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國卻沒有國花,隨著社會發展和民眾的呼聲,以立法形式確定國花時機已經成熟。」
全國評選國花專家組提出的國花的基本條件包括:起源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花姿、花色美麗大氣,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性格特徵;文化底蘊深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根據上述條件,王繡認為牡丹最適宜做國花,因為它原產中國,有4000多年發現史,十大花型九大色系,生命力旺盛,分布地域廣,且自古即賦予花冠群芳、富貴吉祥的寓意,最能體現泱泱大國氣度,有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之意。據統計,歷史上記載牡丹栽培、譜錄、志記的作品有四十多部,詠誦牡丹的詩詞歌賦一萬多首,牡丹紋飾、圖案等元素作為吉祥富貴的象徵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牡丹產業化程度較高,集觀賞、藥用、食用等多種價值於一體,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以牡丹題材衍生的文化藝術創意產品呈現出勃勃生機。
同時,將牡丹推為國花有著傳統基礎。唐宋時期,牡丹即為「花中之王」;清代明確牡丹為國花;《辭海》記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1959年,周恩來就提出「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在1994年評選國花的活動中,全國各省區都推舉牡丹為國花;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發布《徵求牡丹為我國國花意見的通知》和《投票:我心中的國花》,調查社會對推薦牡丹為我國國花的意見,結果顯示,支持率佔79.71%。
作為《關於儘快以法律形式將牡丹確定為我國國花的建議》的牽頭提議人,王繡為此非常振奮,她高興地告訴大河網記者,希望儘快將牡丹作為國花落地成文,以法律條文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