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連續曝出多起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案例,山東省尤其嚴重。僅山東聊城,就有兩起在全國引發廣泛關注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例,其中的「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直居於熱搜榜,引發了幾乎所有的央級媒體的關注。
上大學,是人生逆轉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很多時候,一紙錄取通知書,會改變人一生的軌跡。比如,山東冠縣的陳春秀,如果不是被冒名頂替,她可能會有一個體面的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過上相對優渥的生活。可是,因為被人頂替,她不得不四處打工,顛沛流離!
而這種被頂替的現象,目前看來,至少在山東,不是唯一的。僅2018年,就至少有128人涉嫌冒名頂替。據央視網報導:
山東省教育廳學生處曾於2018年9月10日向省內高校下發《關於開展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普通高等教育學歷反饋數據清查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重點核查因學籍資格待核查、關鍵信息有誤、重名重號、同一學生多次畢業等四類原因導致的未上網學歷信息。」
結果,包括中國海洋大學、濟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齊魯醫學院等高校在內的11所高校,自2018年以來累計公示128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
另據南方都市報6月19日披露,近兩年內,山東省內高校排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頂替他人身份入學。
但客觀地說,南方都市報用「排查」一詞,明顯不當。因為目前只有10多所高校的數據,山東省境內,各種高校數百所,究竟有多少存在冒名頂替,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據有網友反映,某些地方,買賣錄取通知書已經形成一個產業鏈,屬於公開的秘密——究竟是否屬實,只有等待調查了。
那麼,這種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是山東獨有的嗎?其他地方有沒有類似的案例呢?會不會進行一次大排查呢?
個人認為,全面排查的可能性非常之低,原因如下:
一是跨越的歷史太長,很多檔案可能已經丟失。
如果各地要全面排查,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如果從恢復高考開始,那就要從1977年查起——距今已經43年,檔案的完整性,都是一個大問題,又如何查的清楚呢?
可以說,有些大學,幾經變遷、搬遷,檔案是否保存完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沒有檔案,何從查起?
二是涉及的人數太多,全面核查工作量太大。
如果從恢復高考開始核查,那可是涉及到數億人的問題,將整個發通知、領取通知、報到上學等等所有鏈條重新核查一遍,那要花多少的人力物力?
可以說,這是一個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三是人員變動頻繁,重新核查的意義不是很大。
核查的目的,是要追究責任,可由於時間太長,當初辦理的人很多已經退休,有的甚至已經作古,即使查出來,追究的意義也不大。
再說了,那些冒名頂替的,比如恢復高考時的頂替者,幾乎都已經退休,意義何在呢?
也就是說,從經濟學的角度,這種全面的核查,性價比太低。當然,從公平正義的角度,這種核查,非常有必要——讓所有違法違規者,都付出代價,這是正義的必然要求!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個人認為,可以採用舉報核查的方式,有針對性的開展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核查工作。
通過媒體這一段時間的報導,相信全國很大一部分人都知道了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情,那麼,凡是有所懷疑的,不妨都到學信網等權威網站去查詢一下,如果自己沒有上大學,而又有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上了大學,那麼,就可以搜集證據舉報——這樣,各地核查的人數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也會大大降低!
「學信網」全稱為「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網址為https://www.chsi.com.cn/。具體查詢方式如下:
1.進入學信網,點擊「學籍學歷查詢」
2.點擊「本人查詢」,進入下一欄目。
3.註冊帳號,開始查詢
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寶或者手機註冊,還是很方便的。
利用該官方網站,可以查詢到上網之後的學籍檔案和上大學的信息。一旦發現自己的信息被他人冒用,那麼,就可以立即向當地教育部門舉報。
而各地教育部門,應該儘快公布學籍核查電話,即日起接受投訴。該投訴應該建立專門的檔案,應該在某一個規定的時間之內,做出回復。我想,這樣一來,那些冒名頂替者將很快顯出原形。
當然,各地也可以設置一個期限,比如,凡是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在什麼時間之內,自行承認,只註銷學籍,予以適當的經濟處罰;一旦被核查出來,既要註銷學籍,還要予以政治經濟和司法懲治!
各位網友,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