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2021-01-11 人民網

 

在中國,大家喜歡稱呼他的中文名字歐倫斯,他說「要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歐倫斯是個地道的紐約人,他喜歡穿過曼哈頓熙熙攘攘的人群,穿過曼哈頓如同森林般的摩天大樓進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紐約中央火車站,這座美妙的百年建築至今讓他流連忘返。40多年後,這個地方來來往往的人群,從來不會缺少來自中國的面孔,而今這裡出入的中國人說著普通話越來越多。而一切的開始,來自四十年前。

當時,作為一名哈佛大學剛剛畢業的法律系學生,歐倫斯在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辦公室工作(政治軍事事務法律顧問辦公室,東亞和太平洋事務辦公室)工作,他加入了卡特總統美中建交特使團,是團隊最年輕的一員,那一年歐倫斯26歲。參與了一件影響世界的大事,作為法律團隊的成員參加了美中建交工作。

2005年歐倫斯開始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 這位與中國結緣超過40年的老朋友,也是少數親眼見證中美關係從零起步、逐步發展的美國人。

而今,這位地道的紐約紳士說,「對北京像紐約一樣熟悉」。這自然源於他無數次的中國之行,而每一次到訪,每一次交流,都在為兩個國家的交往盡一分力。 

新聞背景:

2020年1月18日下午1時,人民網美西公司在舊金山市立圖書館舉行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系列短紀錄片首映式。

紀錄片拍攝歷時6個月,行程9900多英裡,走訪4個州,跨越美國東西海岸及南部。採訪的10位被訪嘉賓,是40年中美關係中的見證者、親歷者、建設者,也是受益於40年中美建交的獲得者。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裡兩國關係歷經風雨,砥礪前行,給兩國人民和社會帶來巨大變化和相互利益。40年,兩國之間機遇共享,相交相融,讓和平穩定、互利互惠,繁榮發展成為兩國關係的關鍵詞。

紀錄片採訪的嘉賓中,有的祖輩父輩推動中美建交和友好發展,有的參與了四十年中美關係的建設,有的或許看似平凡、卻肩負信念,在大時代的變遷中以一己之力在不同領域影響著中美關係。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回望中美40年的風風雨雨,這「變」又體現在何處?有哪些歷史事件推動或者阻礙了中美關係的發展?有哪些人物在兩國關係正常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網美西公司通過採訪大時代背景下為中國和美國關係作出貢獻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努力搭建起溝通交流的橋梁, 通過真實的記錄和對歷史的反思,為兩國增進互信、擴大交往出一把力,啟發對中美未來關係發展的新思路。

(責編:徐祥麗、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傀儡師的重生︱Stephen Mottram
    這些動作讓人來做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stephen mottram用他精湛的技術和木偶可以克服重力這一優勢,深深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個作品也是stephen mottram的成名之作。《In suspention 》視屏如果有人想要親身體驗這門藝術,卻苦於手裡沒有一個由關節或提線構成的真正意義上的木偶。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態度,堅定不移的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克服當前中美關係遇到的挑戰,推動中美關係朝著協調、合作、穩定的方向發展。以下為專訪全文:中評社:請問您如何看待川普上臺以後美國的對外政策以及這種對外政策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 「為中美雙邊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特別關注】「為中美雙邊關係奠定良好基礎」——國際輿論熱議習主席訪美  光明日報巴黎、柏林、莫斯科4月8日電(記者黃昊、田園、汪嘉波)  《費加羅報》文章評論認為,近幾十年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歷次會面一直是至關重要的,此次會面也不例外,「將會為中美雙邊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該報同時也轉載了川普對中美關係的評價,稱中美之間有非常非常好的長期關係。  《世界報》稱,川普接受採訪時表示中美關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並已經接受習近平主席的邀請將對中國進行訪問。
  • 中美外交關係專題詞彙
    今年是中美重新打開交往大門40周年,也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當前,中美關係處在一個重要時期。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胡主席此時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對推進新時期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美兩國政治關係的相關詞彙。
  • 中美關係,關關難過關關過
    中美關係大有可為,它能把這個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推至空前未有的高度。引述了這麼多,是想說,中美曾是敵國(尼克森提到毛澤東的長子就死在朝鮮交戰中),但世易時移,仍能跨越大洋去握手。美國確有「美國例外論」、「美國優越論」等傲慢,但在處理大國關係上,「不引向戰爭」、「和平競賽」也有很深的基礎。
  • 王毅: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王毅表示,當前,中美關係又來到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雙方有必要從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世界各國的共同福祉考慮,總結兩國建交以來互利合作的經驗,反思近幾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的教訓,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雙方應當為此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 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協調、合作、穩定的正確軌道
    一、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中美關係的歷史經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是中美相處的正確之道;美方應糾正一個時期來的負面言行,同中方一道推動兩國關係回到正確軌道上來。當前中美關係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面臨建交以來少有的嚴峻複雜局面。
  • 關於中美關係,習近平提到的幾個「關鍵詞」
    【學習進行時】中美關係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作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代表,中美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成為近年來國際關係領域關注的焦點話題。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為中美如何相處提供了全新視角,展現了中國領導人以和為貴的東方智慧與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
  • 高善文華盛頓最新演講,以史為鑑建言中美關係
    在以「大國貿易衝突的邊界及接觸原則」為主題的專題研討環節,CF40學術委員、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以Let Histoty Brighten the Future(讓歷史照亮未來)為題,探討了更好管理中美經貿關係、助益雙方談判取得互利結果的有效途徑。
  • 紫 虯|中美關係——逼上梁山
    問題不在於牌有多好,比較優勢有多明顯,謀略有多麼深遠,而在於我們陣營中,某些人自我恐嚇的心態。——當下最好的謀略,就是認清水桶的這塊短板。建黨一百年在即,從井岡山開始,敵我力量對比,我方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
  • 張維為哈佛演講:驅散中美關係上空的烏雲
    甘迺迪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哈佛大學教授歐威廉等中美學界代表和哈佛學子等近百人圍繞中美關係進行深入探討。本文為張維為院長在論壇上的演講。我本人倒是希望這些都是「假新聞」,畢竟40年間,中美的各種交流增加了上百倍:以雙方的貿易為例,2017年的中美貿易額是1979年的233倍。雙方的人員交流也從無到有,今天每天都有14000人來往於中美之間,每17分鐘有一架飛機飛往對方國家。當然由於川普總統發動了不明智的中美貿易摩擦,剛剛過去的「中國國慶黃金周」,中國訪美遊客數量下降了40%多。這裡我要補充一句。
  • 如何解讀美國提倡的中美關係
    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將中美關係界定為stakeholder關係。雖然由於文化背景及政治立場不同,外界對於這一詞語的理解不盡相同,不過,中美之間要維持這一關係,還有賴於相互之間加強溝通,通過對話解決紛爭。  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九月二十一日在紐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發表《中國何處去?》
  • 當代中美關係的由來與癥結
    回顧歷史,了解當代中美關係的由來與癥結,弄清中美之間矛盾衝突的核心問題,有利於我們把握中美關係大局,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今天,推薦閱讀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謝國明刊發在《人民論壇》的最新文章。 歷史總是以重大事件為標誌。但是,決定歷史趨勢的草蛇灰線,其伏也久,其來也遠。☆當代中美關係,經歷了兩次重大轉折。
  • 新型「敵友」關係,是能描述目前中美關係最好的用詞
    第二點,這不光是川普政府的觀點。我想你也知道,如果你看一下美國整個政界的話,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對中國的新認識。比如說民主黨參議院領袖查克·舒墨(Chuck Schumer),他對中國的表態經常比川普還要強硬。這樣一個對於中國和中美關係基本認識上的急轉彎非常令人驚異,但也確實是既成事實。
  • 促進人文交流,改善中美關係
    這一多邊主義取向為中美兩國通過政治對話尋求共識,建立共同立場,在多邊和雙邊問題上合作提供了機會。拜登在明年1月20日就職後會優先處理國內議題,制定對華政策也需要時間,但我們不能夠坐等,任由雙邊關係繼續下滑。兩國之間的競爭雖不可避免,但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競爭失控,更重要的是雙方可以就事關雙方利益問題立即開展合作,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經濟恢復等。
  • 中美關係悲劇三部曲:切斷-斷交-交戰
    最近幾天,以互相關閉領事館為標誌性事件,中美兩國劇烈碰撞,中美關係被進一步被撕裂。這個碰撞和撕裂的過程,可以概況為三部——切斷——斷交——交戰。這種說法,頗有一點文字遊行的味道,其實也是要表明,美國政客所做的一切,都是有設計的,是步步為營,而不是瘋子的非理性行為。前一段時間,人們討論中美關係的時候,喜歡用「脫鉤」這個詞語。這太輕飄了。明年,就是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
  • 為中美關係培養優秀的決策者:康奈爾校長北大演講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副院長賈慶國參加了演講會。Rawlings 校長此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籤署名為CAPS(China Asia Pacific Studies)的合作項目。該項目旨在增強中美雙方的文化交流,為推動中美關係培養各方面的人才。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專欄,集納中美兩國學者的聲音,希望為推動兩國關係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思維角度,提出建設性的論點。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 美國大選會影響中美關係,但一場大選無法決定「世界第一vs第二」的...
    這場美國大選,註定要讓中美關係發生改變。 但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身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美國和中國團結起來將新冠疫情以最快速度打壓下去,把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這才是最最符合中美雙方現實利益、對整個世界而言也是最為合理的做法。
  • 學者:中美博弈有兩條界限,是不會打翻的|中美關係|王湘穗|拜登|...
    我發言的題目是「進入交錯動蕩期的中美關係」。就像剛才沈逸老師說的那樣,從現在開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力量對比越來越接近。在進入2020年後,世界變得非常亂,標誌之一就是中美關係也進入了一種螺旋式的下降,以至於很多研究中美關係的人、國際上很關切中美關係的人都不知道中美關係會如何發展,會掉到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