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哈佛演講:驅散中美關係上空的烏雲

2021-02-15 觀察者網

由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和中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合辦的「中國經濟發展與中美關係論壇」15日在哈佛大學舉辦。甘迺迪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哈佛大學教授歐威廉等中美學界代表和哈佛學子等近百人圍繞中美關係進行深入探討。本文為張維為院長在論壇上的演講。

► 張維為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為:非常高興能夠在中美關係發展的這個關鍵時刻,舉辦這麼一個國際論壇。感謝各位尊貴的來賓和知名學者,你們的到來使這個論壇滿堂生輝。

40多年前的1976年1月,《時代周刊》首次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作為封面人物刊登出來,同時還在他的圖像邊上用大幅字體提了一個問題:「中國:是朋友還是敵人?」(China: Friend or Foe?) 這表明當時的美國,在周恩來總理去世後,在毛澤東主席身患重病時,對中美關係將如何演變充滿了不確定。但40多年過去了,許多美國人今天似乎還在問這個問題:「中國:是朋友還是敵人?」

最近,不少美國朋友和中國的美國問題專家都在說:現在美國社會的主流對中國越來越消極,甚至敵視,許多平時對中國比較友好的人士也不敢出來說話了。美國副總統彭斯先生最近的講話給人感覺中國已經是「敵人」了,甚至是很恐怖的敵人,他認為中國正在幹預美國內政,甚至「要換一個美國總統」。其實這是很多美國人的想法,特別是很多哈佛人的想法(眾笑)。

我本人倒是希望這些都是「假新聞」,畢竟40年間,中美的各種交流增加了上百倍:以雙方的貿易為例,2017年的中美貿易額是1979年的233倍。雙方的人員交流也從無到有,今天每天都有14000人來往於中美之間,每17分鐘有一架飛機飛往對方國家。當然由於川普總統發動了不明智的中美貿易摩擦,剛剛過去的「中國國慶黃金周」,中國訪美遊客數量下降了40%多。

這裡我要補充一句。中國今年的國內消費規模近6萬億美元,這還是按照美元官方匯率計算的。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消費市場更大。換言之,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和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發生貿易摩擦,是不可能勝出的。

我也知道有些人對中美關係還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美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關心中國的越來越多。在許多與中國交流多的州和市,從官員到企業界都對中國非常友好。中國美國商會的最新調查也表明,儘管川普總統挑起了中美貿易戰,但多數美國在華企業繼續看好中國,其中三分之一計劃進一步增加在華投資。

究竟哪種觀點是主流,我們可以再觀察一會兒。即使是悲觀觀點暫時佔據主流,我們也不必過度悲觀,畢竟英文中有個富有哲理的說法:Thing may have to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  (情況只有變壞之後才可能變好),中國人也有個同樣意思的表述,叫「好事多磨」。這符合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只有不斷地克服問題和矛盾,我們才能達到知己知彼、合作共贏。這也使我們這次在哈佛大學進行的交流變得格外富有意義。

我們需要直面問題,坦誠溝通,唯有這樣才有利於儘快驅散中美關係上空的烏雲,使我們雙邊關係走上比較健康發展的道路。所以我將坦誠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也願意回答大家的任何提問。我強調「任何提問」,沒有禁忌。

我想談談美國對中國的三個認知誤區:

認知誤區之一: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即一個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的衝突乃至戰爭難以避免。

認知誤區之二:中國要向世界推銷中國模式。

認知誤區之三:中國奉行擴張主義。

限於時間,我不準備詳細論述每一種誤解,而是希望揭示這些誤讀背後的文化邏輯,從而在一個更大範圍內對這些誤讀進行解構。

讓我們還是回到「中國,是朋友還是敵人?」這個問題。恕我直言,這個問題背後是比較典型的西方式或者說美式思維邏輯,這種邏輯的最大特點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你贏我輸、零和遊戲。

同樣邏輯的論述還有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所說的:「要麼與我們在一起,要麼就是我們的敵人」(with us or against us);還有川普總統與中國貿易爭端的假設:中國貿易順差,便是中國得了好處,美國吃了大虧。

依我個人之間,遠比這兩位政客更加睿智的兩位哈佛教授似乎也沒有擺脫同樣的邏輯,我指的是薩繆爾•亨廷頓教授,他多年前提出了「文明衝突論」,還有格雷厄姆·埃利森教授,他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儘管埃利森教授的本意是力求避免中美兩個大國爆發衝突。我認為這兩種觀點背後的邏輯還是零和遊戲、你贏我輸,是一方崛起必然要以另一方衰敗為代價。

中國有著歷史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我們的政治文化傳統似乎比歐洲的更加包容和淡定。我們一直認為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完全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最終實現雙贏多贏。

如果以中國政治文化的視角來提出問題,我們可能不是問「這個國家是朋友還是敵人?」而是問「這個國家是朋友,還是將要成為朋友?(a friend or potential friend?)」。

換言之,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特別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政治傳統中,所有國家都是現在的朋友或者未來的朋友,我們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以政治制度劃線。即使某個國家由於種種原因目前與中國的關係困難重重,但我們堅信,最終我們可以創造條件化敵為友。中國今天外交政策的最大特徵,我個人認為,就是與所有國家打交道,力爭與所有國家都成為朋友和夥伴。

透過「朋友還是敵人」和「朋友還是將要成為朋友」這些字面的差別,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兩種政治文化傳統的差別,特別是宗教傳統的差別。

歐洲歷史上有上千年的宗教戰爭,不同的宗教之間,同一宗教內部不同的教派之間都打過無數的仗。相比之下,中國歷史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戰爭,但鮮有宗教戰爭。這種巨大差別很大程度上,我個人認為,與西方一神教傳統有關。一神教傳統往往意味著:你和我的信仰不一樣,你就是異教徒,我是正確的,你是錯誤的乃至邪惡的,我必須把你變得與我一樣,否則你就是我的敵人。

相比之下,中國宗教傳統本質上是包容與綜合的,所以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儒釋道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使中國成功避免了長期宗教戰爭的煎熬,這大概也是中國歷史得以延續數千年而沒有中斷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年伏爾泰、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歐洲啟蒙思想家面對政教合一、宗教戰爭頻發的歐洲,都高度羨慕和讚揚中國這種他們稱之為「自然宗教」的傳統,也就是切近自然、非政治化,非零和遊戲的偉大傳統。

當然中國宗教傳統還有一個特點,即不允許宗教幹預政治,所以中國政教分離的傳統源遠流長,我們對此感到自豪。

正因為如此,如果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待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會發現埃利森教授所舉出的16個案例幾乎都是篤信西方政治文化中非此即彼、零和遊戲的國家。這種情況拿到今天來比喻中國這樣一個不相信零和遊戲的國家是沒有說服力的。換言之「修昔底德陷阱」(認知誤區之一)顯然不適用於中國。

同樣,中國也沒有傳教士的傳統,中國從來不想改別人家的信仰或者把自己的模式強加於人。如果說今天很多發展中國家把眼光投向中國模式,那很大程度上是他們都嘗試了西方模式而失敗了,甚至是非常慘痛的失敗,所以他們想從中國經驗中獲得啟發,這是發展經驗的交流,對於發展中國家,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於整個人類社會都是有益的。總之,中國要推銷自己的模式的認知(認知誤區之二)也是難以成立的。

我還要指出,埃利森教授的16個案例中所有發動戰爭的國家都是迷信軍事徵服的國家。這也是中西方政治歷史的一個重大差別。

歐洲歷史上的帝國基本上都是軍事帝國,武力徵服他國是他們信仰的一部分。歐洲帝國的崛起一直伴隨著殖民戰爭,只是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才痛定思痛,走上了和平整合的道路。

中國沒有西方軍國主義的傳統。鄭和十五世紀上半葉下西洋的時候,他主力艦的排水量百倍於80來年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聖瑪利亞」號,但中國沒有對他國殖民。中國是一個修建長城的民族,長城是防禦系統,不是進攻系統。

這種政治文化差別在中美兩國對戰爭的態度中也顯示得很清楚。

1890年前後,美國成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就發動了美西戰爭,佔領了菲律賓和古巴等西班牙殖民地。相比之下,中國在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以中國今天的軍事實力,中國也許可以在24小時內收復所有被鄰國佔領的南海島礁,但中國沒有這樣做,而是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分歧。

我們還可以追溯到1964年中國剛開始擁有核武器之時中國就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如果今天所有核武器國家都能這樣做,我們這個世界今天就可以免除核戰爭的恐懼了。

美國媒體把這樣的中國說成是好戰,顯然是荒謬的。中國只是從自己近代史上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西方入侵中,認識到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會被任人宰割,所以才開始了追求民族復興和強大國防的目標,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中國人對自己的國防能力很有信心,中國不會接受任何國家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挑戰。總之,中國奉行擴張主義的觀點(認知誤區之三)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這使我想到了大約一個世紀前,英國哲學家羅素到中國來訪,當時西方世界剛剛經歷了慘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對西方文化崇尚暴力的傳統進行了深刻反省,對中國崇尚和平的傳統給予高度讚揚。但當時中國許多知識界人士由於國家被西方列強一次一次打敗,喪失了必要的文化自信。羅素則富有遠見地指出,終有一天,當中國人擁有足夠自衛能力之際,中國人崇尚和平的文化將造福整個世界。

我個人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今天的情況。中國通過自己數十年的不懈奮鬥,經濟上發展起來了,獲得了充分的自衛能力,但中國不侵略他國,當然也不允許他國侵略中國。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全世界推動和平與發展,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倡議,我們主張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共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正處在歷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我們的選擇將變得非常重要。我們看到美國有一種力量想把中美關係拉入冷戰。這即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國與整個世界的利益。我記得您,約瑟夫•奈教授本人,在探討軟實力的時候曾說過,宣布中國為敵人,中國就可能成為你的敵人。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但我們都不希望這種局面出現,我們今天聚集在哈佛大學就是為了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

張維為教授和約瑟夫·奈教授

關鍵是與其做出一種愚蠢的冷戰的選擇,不如做出明智百倍的合作共贏的選擇,使中美兩國儘早擺脫陰影,走上合作共贏的道路。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雙方的利益已經十分密切地捆綁在一起,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中國方面對於這種選擇沒有任何困難,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有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的基因。實際上美國在自己崛起的過程中,也曾經展示過這樣的包容的文化。美國國父之一富蘭克林就非常認真地研究過中國儒家的著作,他認為人類「需要通過孔子的道德哲學達到智慧的完美頂點」(Confucius’moral philosophy was 「the gate through which it is necessary to pass to arrive at the sublimest wisdom 」)。託馬斯·傑弗遜、約翰·亞當斯、託馬斯·佩恩等美國奠基人都從儒家學說汲取了大量的智慧。

同樣,中國在自己崛起的過程中也從美國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和智慧,我們一直在向美國學習,現在還在向美國學習,今後還要向美國學習。但這樣做不是照搬美國模式,照搬別人的模式從來都不會成功,而且在座的美國朋友也會同意美國模式本身存有不少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眼光是超越美國模式的。我們在中國的大地上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改革和探索,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其中不少內容,我個人認為,值得美國朋友研究乃至借鑑,特別是和而不同與合作共贏的經驗。

我們希望美國能夠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認知中國,我們不是乞求美國這樣做,我們永遠不會乞求美國這樣做,而是認為這樣做符合美國自己的利益。我曾對《紐約時報》記者說過,如果我們這麼苦口婆心地向你們一遍又一遍地解釋中國,你們還是不願意客觀地理解中國,那我們真沒辦法了,我們其實也不在乎,我們就讓你們繼續在黑暗中徘徊吧(we could leave you in darkness),最後後悔的將是你們,不是我們。

世界歷史已進入一個關鍵時刻。我們要防止任何把中美關係推向冷戰的努力。冷戰是基於一種恐怖平衡,即所謂的MAD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互相確信的毀滅)。這種選擇會產生對雙方和對世界都極為嚴重的後果,甚至是羅素先生所說的「發瘋」。

而我們今天完全可以選擇比MAD好百倍的MAP(互相確信的繁榮mutually assured prosperity),這種選擇將給中美兩國人民和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和平和繁榮。如果我們還能更為勇敢地向前邁出一步,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鬥,那我們兩國的關係就會發展得更好更順利。

最後,再次感謝這個機會,使我能直接在哈佛大學的講壇上,在介紹中國文化傳統和討論中美關係的同時,還對三位有全球影響力的哈佛教授的論述提出了自己坦誠的看法。也希望我今天的這個演講不會被解釋成「幹涉美國內政」。(眾笑,熱烈鼓掌)

謝謝大家!

- 完 -


喜歡文章,給個讚唄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院長主講《這就是中國》,打造生機勃勃的思想政論節目
    張維為擁有篤厚而精深的思想和學理,他的「中國三部曲」《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中國超越》銷量過百萬。《中國震撼》一書在2011年9月被推薦給來華訪問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並被譯成英語、阿拉伯語等多種文字出版。張維為的演講同樣令國際學界、思想界矚目。
  • 拿什麼驅散IoT上空的「兩朵烏雲」?
    然而,「智能硬體不夠智能」和「安全威脅迅速升級」正成為物聯網時代上空中的「兩朵烏雲」。IoT上空的「兩朵烏雲」尤其是當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邊界逐漸模糊,人們對安全聯網的需求日益增長。安全無小事。如果說智能音箱、攝像頭這種「耳目」僅事關隱私洩露等信息安全威脅,那麼汽車這類智能網聯產品的安全防護一旦被攻破,則關係人身安危。那麼問題來了,物聯網世界為啥不安全?
  • 原創組圖|颱風「紅霞」生成 三亞上空烏雲密布
    受其影響,當日下午5時,三亞上空烏雲密布。>61-->9月16日,三亞上空烏雲密布。記者 沙曉峰 攝>62-->9月16日,三亞上空烏雲密布。記者 沙曉峰 攝>64-->9月16日,三亞上空烏雲密布。
  • 張維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解世界
    本期邀請到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他將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解世界」為主題進行演講,與大家探討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四重挑戰。一、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地位變化的挑戰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
  • 一場「疫情」,讓中美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
    」展開了演講與討論。對於這一話題,著墨最多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他借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研究提出過這麼一個結論,說當年雅典城邦崛起引起了斯巴達城邦的恐懼,結果是戰爭。他通過16個案例論證,認為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存有一種結構性的矛盾,其中12次爆發了,導致了戰爭。
  • 張維為: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2015年,一段名為《中國人,你要自信》演講視頻,火遍網絡。視頻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翔實的數據、鮮活的案例,告訴國人:中國正在崛起,中國人,你要自信。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受惠者,張維為憑藉獨特的學術見解和人生經歷,向世界各國講述中國崛起的光榮與夢想,傳達他對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自信與樂觀。
  • 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在紐約演講給出方向
    原標題: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演講給出方向  當地時間9月24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全國商會和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晚餐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對中美關係40年做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和總結,對受到輿論關注的突出問題都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不少外媒注意到,這是王毅此次訪問期間第一次就中美關係發表的公開講話。
  • 直擊網際網路大會| 張維為 李世默:中國參與制訂網際網路規則:當仁不讓!
    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第二屆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明確了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變革應該堅持的四項原則,並提出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引起與會嘉賓的強烈反響。
  • 哈佛大學校長白樂瑞訪問北京大學並發表演講
    他回顧了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源遠流長的友好關係,並梳理了兩校近年來在師生互訪、圖書館交流、氣候與環境合作項目、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網絡公開課、成立跨學科跨國界聯合實驗室等方面取得的新進展。郝平希望白樂瑞的訪問進一步密切北大與哈佛的交流,在繼承兩校人文社科傳統友誼基礎上,未來在環境與能源、醫學、人工智慧等領域加強合作。 白樂瑞對北京大學的熱情歡迎表示感謝。
  • 該如何看待張維為和金燦榮其人?
    張維為張維為教授除了學歷高,著作等身,年輕時曾擔任過鄧小平的翻譯。他的多部著作都暢銷國內,甚至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推薦給了外國嘉賓,可見實力不俗。他個人的在國內的爭議也很大,被媒體蓋以御用文人稱號,說話多有娘氣,給人以陰柔有餘而剛猛不足,其人其言莫不如此,社長按個人理解匯總為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個人看法!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中美關係悲劇三部曲:切斷-斷交-交戰
    最近幾天,以互相關閉領事館為標誌性事件,中美兩國劇烈碰撞,中美關係被進一步被撕裂。這個碰撞和撕裂的過程,可以概況為三部——切斷——斷交——交戰。這種說法,頗有一點文字遊行的味道,其實也是要表明,美國政客所做的一切,都是有設計的,是步步為營,而不是瘋子的非理性行為。前一段時間,人們討論中美關係的時候,喜歡用「脫鉤」這個詞語。這太輕飄了。明年,就是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
  • 翻身農奴桑珠:驅散烏雲,放羊娃成了致富「領頭羊」
    翻身農奴桑珠:驅散烏雲,放羊娃成了致富「領頭羊」 2019-04-10 2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首次在杭州舉辦,將結合G20元素
    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首次在杭州舉辦,將結合G20元素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見習記者 李思文 2016-06-14 17:45
  • 為中美關係培養優秀的決策者:康奈爾校長北大演講
    Rawlings訪問了北京大學,並在鴻基樓發表了題為「科技時代的人文研究」的演講。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副院長賈慶國參加了演講會。Rawlings 校長此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籤署名為CAPS(China Asia Pacific Studies)的合作項目。該項目旨在增強中美雙方的文化交流,為推動中美關係培養各方面的人才。
  • 人大附中和哈佛大學合辦「中美青年領袖夏令營」宣傳
    2009年四月下旬 由哈佛大學中美國際交流協作機構(HAUSCR)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人大附中)聯合啟動的第四屆哈佛AUSCR中美學生領袖峰會(即中美青年領袖夏令營)的招生正式啟動。這是該活動在過去幾年成功舉辦的基礎上首次落戶於首都北京。
  • 量子度量 一、烏雲背後的烏雲
    量子度量 一、烏雲背後的烏雲量子理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的兩大理論支柱,他們出現的一百多年裡經過了各種檢驗和實驗驗證,證明了兩大理論的正確性。並且運用兩大理論的一部分發明創新已經開始造福人類。一、烏雲背後的烏雲1900年4月27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名為《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烏雲》演講,開爾文男爵樂觀地指出,物理大廈已經完成,所剩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同時他還富有遠見地指出,在物理學陽光燦爛的天空中飄浮著兩朵烏雲。第一朵烏雲主要是指麥可遜莫雷實驗。
  • 是三大烏雲阻礙了科學家?
    目前物理學上空的烏雲不再是光速問題和黑體輻射了。而是變成了三朵烏雲。第一朵烏云:萬有理論&大一統理論的缺失事實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並不兼容。我們知道,上個世紀物理學兩座大山分別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前者研究微觀世界,後者研究高速運動和引力問題。
  • 崔天凱與哈佛教授對談中美關係:只要懷有真誠願望,就能實現相互理解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時如是說。  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3日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崔天凱應邀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就未來中美關係展開對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擔任主持。  在回答「美國民眾對中國最大的誤解是什麼」時,崔天凱作上述表示。
  • 哈佛大學的90歲教授給美指出一條明路,中美關係能迎來轉機?
    也正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迫使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一步步僵化,矛盾愈演愈烈。中美關係能迎來轉機?根據12月4日國際旅遊島商報的相關報導稱,美國傾其全力打壓中國,這讓兩國原本就矛盾不斷的局勢更加緊張。兩國都同為世界大國,本因發展友好的友誼和和平的外交關係,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做法,加劇了兩國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