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國家在經濟領域迅速崛起,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為此,中國教育大講堂與學習強國面向全國高校師生,聯合推出「開學第一講:大變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講座,解讀歷史、剖析時事,助力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期邀請到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他將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解世界」為主題進行演講,與大家探討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四重挑戰。
一、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地位變化的挑戰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說,他研究了歷史上16個新興大國對守成大國影響的案例,其中有12個引發了戰爭。由此,他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
但張維為提出,這16個案例講的都是篤信西方政治文化中非此即彼「零和遊戲」的國家,以此來比喻中國這樣一個相信合作共贏、不相信「零和遊戲」的國家,沒有多少說服力。
中國是一個具有強烈歷史感的國家。中西方歷史發展方向有重大差別,歐洲歷史上的大國崛起基本都是軍事帝國的崛起,而中國沒有西方軍國主義的傳統。15世紀上半葉,鄭和下西洋時主力艦的排水量百倍於80餘年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聖瑪利亞號,但中國當時沒有對其它國家進行殖民。在中國,這種崇尚和平的傳統,一以貫之。
在當今的中美關係中,張維為認為,中國要做的是全面增強綜合實力,包括軟硬實力,同時要讓美國清晰的知曉,任何時候都不允許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他說,我們可以繼續保持必要的戰略耐性和戰略定力,等待美國變得更加成熟。
二、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但張維為提出,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中國通過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而來。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中國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石化工業、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然後進入了以信息化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今天,我們的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通訊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存和運作的方式。而在以信息文明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三、文明衝突的挑戰
1993年,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外交》季刊上發文,提出了「文明衝突」的觀點。他認為,今後世界衝突的根源將不再是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分歧,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
張維為講到,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是一個歷史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和一個超大型現代國家的結合。他認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要比西方更加包容,認為不同文明之間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最終實現雙贏或者多贏。但對於被歐洲中心論薰陶了數百年的西方人來說,接受世界不同文化各有千秋,可以互學互鑑、取長補短的觀點,是很不容易的。
四、政治制度競爭的挑戰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是對各國政治制度、治理模式的大考。張維為提到,可以說在這場戰「疫」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幾乎在所有領域,完勝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中國以較高的分數全方位通過了這次壓力測試。
張維為特別談到,在這場疫情中,我們的年輕人非常給力。他們不僅自信,而且有極強的家國情懷。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中,幾乎一半都是90後。他們有一句話感動了無數國人,「2003年的非典你們保護過我們,現在2020年的新冠病毒,我們保護你們」。
欲知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中國教育大講堂》。
今晚19:30,聽張維為講「中國與世界」!
複製連結至瀏覽器:https://news.eol.cn/yaowen/202009/t20200901_20062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