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這四所著名高校,都曾與這位偉人有過一段淵源

2020-08-12 上觀新聞

孫中山曾先後27次來到上海,並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最為溫馨安定的家庭生活。上海如何滋養和庇護了孫中山,這位偉人又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哪些歷史印記和精神財富?8月11日起,「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向人們講述一座城與一代偉人的不解之緣。

孫中山與滬上四所高校的故事

孫中山先生始終關懷和愛護青年學生,注重培養青年的知識和學業。「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孫中山和上海的四所著名高校都有一段淵源。」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副館長李麗介紹,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為此次展覽提供了不少與孫中山相關的寶貴史料,並首次聚集展示。

據介紹,孫中山曾出任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校董。辛亥革命期間,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被迫遷至無錫辦學,後因政局更迭,經費無著,師生流離。1912年3月,孫中山為復旦學生撥款1萬銀元作為復校經費,指撥徐家匯李公祠堂為復旦公學校舍。同時,孫中山受復旦大學校長馬相伯以及于右任等邀請擔任校董,實際擔任董事長。此次展覽,展陳了馬相伯等邀請孫中山擔任校董的函件。

△馬相伯等邀請孫中山擔任校董的函件

1922年10月23日,由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上海大學成立,于右任出任上海大學校長,孫中山親任上海大學董事和名譽校董。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曾議決「每月補貼上大一千元」為辦學經費,大力支持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孫中山為上海大學《孤星》旬刊親題刊名,以示對青年學子的扶持和寄望。

△孫中山為上海大學《孤星》旬刊親題刊名

孫中山還曾親赴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發表演說、勉勵青年。1911年、1919年,孫中山兩次受邀到交大發表演說,他強調鐵路對中國經濟和國防的重要性,介紹自己的鐵路建設思想,並勉勵師生們立志終身為發展實業、振興中華而服務。1913年2月上旬,孫中山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思顏堂(今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40號樓禮堂)為畢業典禮致辭,勉勵學生「自己得了教育也要設法去傳授別人,要以教育之光普照人間」。

「天下為公」「博愛」字幅、《總理紀念歌》唱片等首次亮相

此次展覽中,有近30餘件藏品系首次展出,包括孫中山手書《博愛》《天下為公》、宋慶齡珍藏的《總理紀念歌》唱片、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照片、記錄陵墓圖案徵集活動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等珍貴文物。

1925年,民國著名音樂家、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為紀念孫中山逝世創作了《總理紀念歌》,並於1927年正式發表於其主編的上海《小朋友》周刊。此次展覽特別展陳了宋慶齡珍藏的《總理紀念歌》黑膠唱片。「這張唱片由大中華留聲唱片公司灌制,演唱者是黎錦暉的女兒黎明暉,以及黎錦暉創立的中華歌舞學校的學生。」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文保部副主任王成偉介紹,為紀念孫中山而作的《總理紀念歌》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有資料顯示,1928年,黎錦暉率團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曼谷、馬六甲、雅加達、蘇門答臘等地演出,受到了當地愛國華僑的熱烈歡迎,而留給所有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唱《總理紀念歌》時的場面」。

△ 宋慶齡珍藏的《總理紀念歌》唱片

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在上海成立了葬事籌備處,負責從陵墓圖案徵集、評選到中山陵建造和宣傳等一系列工作。此次展覽中首次展陳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及陵墓圖案設計照片,記錄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中山陵墓圖案徵求評判的全過程。王成偉副主任介紹:「書中內容包括『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及陵墓圖案徵求經過』『孫中山先生陵墓建築懸獎徵求圖案條例』等,收有陵墓首獎設計者呂彥直、二獎范文照等人的陵墓建築圖案設計說明,並附有畫家王一亭、德國建築師樸士、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勳和雕刻家李金髮四位專家擔任評判顧問撰寫的陵墓圖案評判報告等。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名人墓葬設計創舉,也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活動。」

△首次展陳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協辦,解放日報社、新民晚報社、上海圖書館作為支持單位。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周丹旎 題圖來源: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圖片編輯:徐佳敏

內文圖來源:作者、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提供

來源:作者:周丹旎

相關焦點

  • 此人姓名曾被名人取笑,但他創作的長詩,偉人默寫都遺漏了六行
    這對古代的讀書人而言,是為了能有朝一日考取功名,或實現自己的平生所學,或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成功。那有沒有不通過科舉就能直接實現成功的方法,類似直接任命官職?在唐代,還真有這樣的方法。一個方法是自己本就出身在官宦家庭,長大了受父親的照護,多少會有個官職。而另一個方法就是會寫詩。那會寫詩又為何就能這麼容易當上朝廷命官?
  • 浙大百廿年校史:從與復旦大學、杭州大學的歷史淵源講起
    浙江大學的淵源—— 求是書院創建於1897年,距今已經一百二十餘年,故稱百廿浙大。在浙江大學百二十餘年的歷史中,學校難免有起起伏伏,經歷過停辦、遷校、拆分,發展今日已經成為全國頂尖綜合性大學。一百二十年中故事太多,難以在一個短篇中梳理清楚,所以就從一些可以充當飯後談資的高校淵源談起。這浙大的發展歷程中,與四所大學是繞不開的,分別是復旦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省內分合沿襲浙江大學創立的淵源求是書院,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但求實書院沒辦多久就多次易名停辦。
  • 開明校長孔昭綬,他是偉人的導師,曾被譽為是民主教育的先驅
    【近現代史系列138,初延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和抄襲】戰國時期的荀況曾有言: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國家要想復興,就必須要懂得尊敬老師,只有老師受到尊敬,國家的法律制度才能夠得到保存。荀子高度讚揚老師,是因為他看到了教育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一個國家只有重視到教育,重視教師,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 滬泰動車組即將開行,泰州與上海有這些「隱秘淵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古代的泰州,也曾跟今天的上海一樣,屹立長江口,面對浩瀚無邊的東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當年張若虛在瓜洲渡寫《春江花月夜》詩篇的時候,向東眺望,望見的正是泰州江海交匯一帶的浩瀚場景。
  • 細數兩岸名校淵源 臺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
    實際上,臺灣還有許多知名高校的名字讓人感覺「似曾相識」,有些甚至和大陸高校同名,折射出淵源關係。這些臺灣名校的不少傑出校友奔走兩岸,傾力於兩岸交流合作。  臺灣名校與大陸有淵源  兩岸清華不僅同名,而且同源。
  • 來自滬上40所高校的進博會志願者上崗
    滬上各高校40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陸續正式上崗,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四方來賓。上海團市委供圖(第三屆進博會)來自滬上40所高校的進博會志願者上崗中新網上海11月4日電 (記者許婧)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在滬開幕,滬上各高校40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也陸續正式上崗,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四方來賓。監督體溫數據監測,成為這屆進博會「小葉子」的一項管理工作的日常。
  • 雙一流高校中排名並不亮眼,西部實力高校,與多所名校淵源頗深
    西北工業大學位於陝西西安,被很多稱為「西工大」、「瓜大」,是我國西部地區最著名的幾所大學之一。雖然學校在我國一眾985高校中的排名好像並不亮眼,但了解這所學校的都知道她有多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西北工業大學到底有多厲害。
  • 中國各高校校名的題字,都出自誰的手?
    中國在高校的數量方面,算得上高校大國。因為全中國有數千家高校,以至於為了劃分重點,在歷史上,曾存在985、211的說法。雖然名義上,985和211的說法成為了歷史,但事實上,這種標籤還將持續存在下去。而在中國,一些具備重點地位的大學,其校名題字,又都是出自什麼人手筆?
  • 搶人大戰爆發,四所在滬985高校直接升級
    京滬等一線城市戶口有多值錢?不,花錢都買不到。國家對一線城市的戶口擴容有總量控制,落戶有一大堆的限制條件。從買房、買車,到小孩上學,這些城市戶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連談婚論嫁,戶口都是重要的加分項。9月23日,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授權發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推出重磅搶人政策。在評分標準中,落戶的分數要求仍然為72分,從以往的打分標準來看,研究生落戶都有些勉強,不要說本科生了。今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本科落戶逐漸放開!
  • 兩岸四地No.1高校都是誰?
    這四所高校既有延續百年的老校,也有作為「00後」的新校,但無一例外都培養了大量的傑出人才。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一些基本情況。四校基本情況及排名結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No.1也並非天生即成,而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們的勵精圖治逐漸煉就的。
  •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海峽兩岸很多同名學校,並非巧合,而是一脈相承。如今,兩岸這些同名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已然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鋒,見證著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
  • 高校觀察:中國最神秘的兩所院校!低調多金,竟是「姊妹院校」?
    在這其中,許多著名高校可謂路人皆知,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同樣有許多實力派大學,則異常低調不為人所知。今天關注的這兩所院校就極具神秘感,但是畢業生薪酬待遇不菲,堪稱低調多金的大學。此外兩校淵源頗深,被人稱為「姊妹院校」。
  • 滬上高校竟然有這麼多校區,你都去過嗎?[圖]
    上海發布報導 你知道現在滬上許多高校都有哪些校區嗎?除了傳說中的松江大學城,還有哪些地方聚集著那些知名學府?復旦大學有4個校區還不算多?快跟著小布一起,走進滬上高校,看一看這些校區到底在哪裡,又如何能去呢?有空的時候去校園走走吧!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1.清華大學清華是大陸名校,在臺灣也有一所大學名叫清華,其實他們的前身都是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在湖南兩所師範學校,外省人很容易搞混它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這兩所學校簡稱分別是湖南師範和湖南第一師範這兩所學。弄混他不是因為名字,而是一個歷史,關於偉人毛主席就讀過的學校的歷史。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湖南師範就是毛主席曾經就讀過的學校。記得大學的時候,還跟湖南的同學說:羨慕他們那裡有一所學校偉人就讀過,湖南師範真的好讓人羨慕啊。
  •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滬上縱論「第五項修煉」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滬上縱論
  • 「就業率超98%」這四所地方院校鮮為人知,但畢業生基本都有工作
    高校就業數據一直被人們所重視,因為它不僅能反映出高校就業工作的水平,也能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所以高校就業數據是高考生選擇填報高考志願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很多名氣不大的院校,在同類高校中受考生追捧,就是與其很高的就業率有關。今天要說的這四所地方院校,雖然少有人知,但就業情況超好,總體就業率超過98%,畢業生幾乎人人有工作。
  • 廣西這三所高校校名是誰題的字?
    每所大學都有著他獨一無二的校名,每個校名都有它的一段塵封往事。校名題寫的「手跡」不僅彰顯該校的實力,也展示著學校與該人物的淵源。第一期我們就以廣西高校為起點,讓大家對大學校名的「手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 臺灣6所高校實習生在滬開啟「築夢之旅」
    臺灣6所高校實習生在滬開啟「築夢之旅」 2019-02-282月28日晚間在滬舉行 沈傑 攝   中新網上海2月28日電 (記者 繆璐)2019年臺灣高校實習生歡迎會28日晚間在滬舉行,來自臺灣實踐大學、臺灣逢甲大學、臺灣世新大學、臺灣銘傳大學、臺灣東吳大學、臺灣東海大學6所高校的104位學生,將在上海開啟為期5個月的「築夢之旅」。
  • 滬上三十所高校那些社團之最,你都知道嗎?
    在大學裡,除了每日忙碌的學習之外,總有一種力量把有著相同興趣的我們聚合起來,而這一個連接點就是社團。社團多種多樣,有服務公益類、也有體育類和文化類等等。我們因相同的興趣而結緣,在社團中共同成長。小布從滬上三十所高校徵集來的那些社團之最,你都知道嗎?來評論區告訴小布你曾經參加過哪些社團,又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