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曾先後27次來到上海,並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最為溫馨安定的家庭生活。上海如何滋養和庇護了孫中山,這位偉人又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哪些歷史印記和精神財富?8月11日起,「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向人們講述一座城與一代偉人的不解之緣。
孫中山與滬上四所高校的故事
孫中山先生始終關懷和愛護青年學生,注重培養青年的知識和學業。「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孫中山和上海的四所著名高校都有一段淵源。」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副館長李麗介紹,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為此次展覽提供了不少與孫中山相關的寶貴史料,並首次聚集展示。
據介紹,孫中山曾出任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校董。辛亥革命期間,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被迫遷至無錫辦學,後因政局更迭,經費無著,師生流離。1912年3月,孫中山為復旦學生撥款1萬銀元作為復校經費,指撥徐家匯李公祠堂為復旦公學校舍。同時,孫中山受復旦大學校長馬相伯以及于右任等邀請擔任校董,實際擔任董事長。此次展覽,展陳了馬相伯等邀請孫中山擔任校董的函件。
△馬相伯等邀請孫中山擔任校董的函件
1922年10月23日,由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上海大學成立,于右任出任上海大學校長,孫中山親任上海大學董事和名譽校董。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曾議決「每月補貼上大一千元」為辦學經費,大力支持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孫中山為上海大學《孤星》旬刊親題刊名,以示對青年學子的扶持和寄望。
△孫中山為上海大學《孤星》旬刊親題刊名
孫中山還曾親赴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發表演說、勉勵青年。1911年、1919年,孫中山兩次受邀到交大發表演說,他強調鐵路對中國經濟和國防的重要性,介紹自己的鐵路建設思想,並勉勵師生們立志終身為發展實業、振興中華而服務。1913年2月上旬,孫中山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思顏堂(今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40號樓禮堂)為畢業典禮致辭,勉勵學生「自己得了教育也要設法去傳授別人,要以教育之光普照人間」。
「天下為公」「博愛」字幅、《總理紀念歌》唱片等首次亮相
此次展覽中,有近30餘件藏品系首次展出,包括孫中山手書《博愛》《天下為公》、宋慶齡珍藏的《總理紀念歌》唱片、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照片、記錄陵墓圖案徵集活動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等珍貴文物。
1925年,民國著名音樂家、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為紀念孫中山逝世創作了《總理紀念歌》,並於1927年正式發表於其主編的上海《小朋友》周刊。此次展覽特別展陳了宋慶齡珍藏的《總理紀念歌》黑膠唱片。「這張唱片由大中華留聲唱片公司灌制,演唱者是黎錦暉的女兒黎明暉,以及黎錦暉創立的中華歌舞學校的學生。」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文保部副主任王成偉介紹,為紀念孫中山而作的《總理紀念歌》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有資料顯示,1928年,黎錦暉率團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曼谷、馬六甲、雅加達、蘇門答臘等地演出,受到了當地愛國華僑的熱烈歡迎,而留給所有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唱《總理紀念歌》時的場面」。
△ 宋慶齡珍藏的《總理紀念歌》唱片
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在上海成立了葬事籌備處,負責從陵墓圖案徵集、評選到中山陵建造和宣傳等一系列工作。此次展覽中首次展陳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及陵墓圖案設計照片,記錄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中山陵墓圖案徵求評判的全過程。王成偉副主任介紹:「書中內容包括『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及陵墓圖案徵求經過』『孫中山先生陵墓建築懸獎徵求圖案條例』等,收有陵墓首獎設計者呂彥直、二獎范文照等人的陵墓建築圖案設計說明,並附有畫家王一亭、德國建築師樸士、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勳和雕刻家李金髮四位專家擔任評判顧問撰寫的陵墓圖案評判報告等。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名人墓葬設計創舉,也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活動。」
△首次展陳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圖案》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協辦,解放日報社、新民晚報社、上海圖書館作為支持單位。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周丹旎 題圖來源: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圖片編輯:徐佳敏
內文圖來源:作者、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提供
來源:作者:周丹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