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精讀 | 皮質中間神經元功能異常介導感覺過敏

2020-12-17 健康界

本文由「山中麻署」授權轉載

 

背景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組由多種神經發育性疾病組成的症候群。在ASD目前的診斷標準(DSM-5)中,感覺異常位列其中,包括對感覺輸入的過度反應/敏感,然而其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人類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皮質神經環路異常可能導致ASD患者對感覺輸入反應異常,但缺乏直接的證據。

近年來,皮質GABA能中間神經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ASD動物模型中觀察到中間神經元功能障礙。最近有研究發現,GAGB能神經元缺陷與ASD小鼠模型的多感覺整合障礙有關。然而,皮質GABA能神經元功能障礙與ASD感覺異常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尚未明確。

SHANK3基因家族編碼突觸後蛋白,在興奮性突觸的形成、樹突棘發育和穀氨酸受體功能維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有許多研究證明SHANK單基因突變即可導致ASD的發生。Shank3B敲除小鼠(Shank3B-/-)是目前研究ASD的重要動物模型之一。利用該模型,本文揭示了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功能在ASD感覺異常中的關鍵作用。

Step1   確認Shank3B-/-小鼠對感覺過敏

作者訓練Shank3B-/-小鼠和對照組的野生型(WT)小鼠進行「觸覺感知任務」。實驗前限制小鼠攝入水,實驗時固定小鼠頭部,通過電壓傳感器刺激小鼠的鬍鬚,對小鼠進行訓練,使其每次感受到鬍鬚被刺激時,舔舐出水口。刺激的強度由刺激的振幅決定。將hit與真實刺激次數的比值定為命中率,false positive與未刺激次數的比值定為假陽性率。用命中率和假陽性率的估計值,根據信號檢測理論,計算每隻小鼠的敏感指數d'。d'值越大,敏感性越高。此外對Shank3B-/-小鼠和WT小鼠的運動能力進行了測試和對比,排除實驗組和對照組小鼠運動能力的差異。實驗結果顯示:對於強刺激,Shank3B-/-和WT小鼠的d'值無顯著差異;而對於較弱的刺激,Shank3B-/-小鼠的d'值明顯高於WT小鼠,即Shank3B-/-小鼠更敏感。為測量兩種小鼠的感受閾值,構建心理測量曲線來呈現刺激幅度與命中率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Shank3B-/-小鼠的感受閾值明顯低於WT小鼠。這些結果表明,Shank3B-/-小鼠對外界刺激出現感覺過敏,這和ASD患者的臨床症狀非常相似。

           

Step2  Shank3B-/-小鼠皮層自發性以及

刺激引發的神經活動增加

為了研究感覺過敏現象的神經網絡機制,對頭部固定的清醒的Shank3B-/-小鼠和WT小鼠進行在體大規模雙光子鈣成像。使用興奮特異性的人CaMKIIα啟動子驅動鈣指示劑GCaMP6f的表達。由於軀體感覺皮層對微弱刺激最為敏感,接近於感知閾值,結合第一部分行為學結果,故選擇小鼠初級軀體感覺皮層(vS1)作為觀察範圍。結果顯示,與WT小鼠相比,Shank3B-/-小鼠的興奮性神經元自發活動增強,並且配對關聯性增加。神經元關聯性出現差異的原因之一是興奮和抑制平衡的改變。在WT小鼠中,神經放電頻率與關聯性呈現線性關係;在Shank3B-/-小鼠中兩者關係曲線更平坦。這些結果提示Shank3B-/-小鼠中神經元關聯性的增加是神經環路的改變而不是單純放電頻率的改變。

隨後對刺激引發的神經活動進行研究。刺激方式同第一部分。WT小鼠中在觀察區域內對刺激產生反應的神經元佔0.26±0.08,而Shank3B-/-小鼠中為0.52±0.11,不僅如此,反應強度也增加。以上結果均提示第II/III層的錐體神經元對外界刺激更為活躍和敏感。

           

Step3  Shank3B-/-小鼠抑制性體感皮層神經元活動減弱

既往研究發現,敲除Shank3基因會導致穀氨酸能突觸傳遞能力降低,而本研究卻觀察到興奮性神經元活性增高的現象。皮質神經環路興奮/抑制平衡是維持正常功能的基礎。在感覺皮層中,信息的傳入和傳出主要依賴興奮性神經元,大腦由此感覺到外界刺激,而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則對興奮性神經元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最近有報導在Shank3B-/-小鼠的島葉和vS1內發現PV中間神經元環路出現缺陷。因此作者提出假設:Shank3B-/-小鼠中興奮性神經元過度活躍可能是由於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受損所致。顯微注射AAV-Dlx5/6-GCaMP6從而選擇性地對vS1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進行雙光子鈣成像。結果顯示,Shank3基因敲除小鼠的感覺皮層中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活動降低,而神經元之間的關聯性在對照組和轉基因組中均增加。

隨後按照第二部分的研究方法,觀察外界刺激引發的神經活動。發現在Shank3B-/-小鼠中外界刺激引發的神經元數量顯著下降,並且電活動的幅度也降低。

           

Step4  特異性地敲除vS1區中間神經元的Shank3

造成中間神經元被抑制進而激活興奮性神經元

錐體神經元高反應性是否是因為中間神經元Shank3缺失造成的?中間神經元活動的下調是否繼發於神經環路發育異常?為了闡明這些問題,作者培育了由Dlx5/6啟動子驅動Cre重組酶表達的條件性敲除鼠(Shank3Bfl/fl),特異性敲除vS1抑制性神經元中的Shank3,並使用單細胞PCR驗證。結果證實所有中間神經元中shank3基因被敲除,而23.15±3.34%的興奮性神經元中shank3被敲除。雙光子鈣成像結果顯示,GABA能中間神經元缺失Shank3後,vS1的第II/III層中間神經元鈣離子活動降低,神經元之間關聯性增加。本文同時觀察了抑制性神經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結果顯示,出現反應的抑制性神經元數量下降,反應的幅度也下降。這些結果證明敲除中間神經元中的Shank3會導致vS1的第II/III層中間神經元活性降低。

 

作者繼續驗證中間神經元活性降低是否會導致興奮性神經元的興奮性增加。在條件敲除vS1抑制性神經元中Shank3的同時,監測興奮性神經元中GCaMP6的活性。條件敲除Shank3後,自發性鈣活動增加,興奮性神經元活性顯著增強,並且神經元之間的關聯性也增加了。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也與Shank3B-/-小鼠中獲得的結果相一致。

這些結果證實,敲除中間神經元的shank3後皮層抑制降低,皮層環路的興奮性增加。

           

Step5  

特異性敲除中間神經元Shank3導致對外界刺激高反應

作者最後觀察了行為學表現的改變:特異性敲除感覺皮層抑制性中間神經元Shank3是否足以引起小鼠觸覺過敏。方法同第一部分,且與第一部分結果相似,敲除中間神經元Shank3的小鼠的感受閾值明顯低於對照組小鼠。

由於在第四部分的研究中證實,敲除中間神經元Shank3的同時,約20%的興奮性神經元中Shank3也被敲除,作者想了解散在和選擇性的敲除shank3對放電率和行為學的影響。作者滴定注射攜帶重組酶的逆轉錄病毒,使40%的興奮性神經元中的Shank3被敲除。結果顯示興奮性神經元中自發以及外界刺激引發的神經活動均下降,伴隨行為學的改變。以上研究結果提示,在部分興奮性神經元中敲除shank3B並不會改變對刺激的敏感性。

作者進一步觀察單純下調抑制性神經元活動是否足以解釋在Shank3B−/−小鼠中觀察到的現象。通過化學遺傳學技術選擇性降低感覺皮層局部中間神經元的活性,觀察到了在Shank3B-/-和條件性敲除小鼠中同樣的神經活動變化和行為學變化。這些結果證明vS1中間神經元Shank3缺失足以導致感覺超敏。

 

總結

感覺異常在ASD患者中普遍存在,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這項研究證實,大腦感覺皮層中間神經元Shank3基因缺失引起的中間神經元活性降低是導致ASD動物模型感覺過敏的關鍵機制,為尋找可能的ASD感覺異常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原始文獻:

Chen Q, Deister CA, Gao X, Guo B, Lynn-Jones T, Chen N, Wells MF, Liu R, Goard MJ, Dimidschstein J et al: Dysfunction of cortical GABAergic neurons leads to sensory hyper-reactivity in a Shank3 mouse model of ASD. Nat Neurosci 2020, 23(4):520-532.

免責聲明:

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

米勒之聲編輯部米勒之聲

相關焦點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小鼠周圍神經損傷後, PV+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 (PVIN)對mPFC輸出的抑制增強,導致mPFC輸出減少。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抑制PVIN可以達到鎮痛,並逆轉了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位置迴避和逃避行為。該現象在細胞、分子和網絡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mPFC與杏仁基底外側核(BLA)相互連接,BLA通過臂旁核接收來自脊髓的上行感覺輸入,這提示觀察到的mPFC功能改變可能源於BLA輸入。
  • 皮質GABA能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感覺過度反應
    皮質GABA能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感覺過度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4 13:23:07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Guoping Feng、布朗大學Christopher I.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胃功能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調控主要是興奮性的,增加胃分泌物並增強進食時平滑肌收縮的模式(1)。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
  • 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小膠質細胞和TNFα功能不足介導青少期社會...
    儘管這些疾病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症狀表型,其中前額葉皮質介導的執行功能障礙被認為是共同的主要症狀之一。同伴欺侮是青少群體常見的社會應激源。利用「居留者-入侵者」社會挫敗模型誘發嚙齒類動物類似的應激經歷,通過以前的研究發現青少期階段的應激暴露能夠誘導小鼠成年後前額葉皮質介導的認知靈活性明顯受損(圖1)。認知靈活性是一種隨著環境變化對目標導向行為進行相應調整的高級腦功能。
  • 文獻精讀 | 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6、DRG中的巨噬細胞促進神經損傷所致機械性痛覺異常的維持SNI誘導的機械性痛覺異常持續時間長,這種行為表型與同側背角小膠質細胞的長時間激活有關。在另一組接受類似治療的小鼠中,研究發現機械性痛覺過敏短暫性的緩解了80%(圖2c)。在最後一次注射AP後6天內,痛覺過敏再次出現。為了研究損傷部位的巨噬細胞是否有助於維持持續性機械性超敏反應,作者在SNI4周後植入套管,並連續3天每天給藥0.8ug AP。圖4d顯示神經損傷部位巨噬細胞的選擇性耗竭對持續性機械性超敏反應沒有影響。
  • 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的病理機制
    這些細胞和電流水平形態和功能上的改變可能導致皮質發育不良患者癲癇,局灶缺陷和認知障礙 在發現TSC1和TSC2對mTOR的抑制作用之後,結節性硬化患者分子結構異常能夠激活mTOR信號通路。FCDⅡb型與神經結節在組織結構上的相似提示mTOR信號通路可能是FCDs的潛在病因。
  • 研究揭示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革新
    研究揭示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革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29:16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廣泛研究所Steven A. McCarroll、Fenna M.
  •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致死性神經變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腦皮質、腦幹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臨床表現為隱襲性起病的局部肌肉無力、萎縮及錐體束徵,並逐漸進展至所有骨骼肌癱瘓。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
    最後,研究確定神經支配sNAcPV細胞的大多數GABA能輸入神經元表達生長抑素(somatostatin, SOM),並且還揭示了在BNSTNAc迴路中起作用的SOM-和PV-細胞之間的協調對焦慮樣行為具有抑制作用。此研究發現為病理性焦慮的治療幹預提供了潛在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經軟體徵與皮質-皮質下-小腦的腦結構...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該疾病會導致大範圍的神經認知、情感和神經發育異常。神經軟體徵(NSS)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精神分裂症內表型之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楚僑帶領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NACN)團隊提供了大量關於NSS對精神分裂症的敏感性、可靠性和特異性的證據。然而,目前還不清楚NSS與精神分裂症腦網絡異常之間的關係。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陳楚僑和研究團隊的博士後孔麗以及國際合作夥伴使用圖論方法,對101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潛在大腦結構網絡進行了深入研究。
  • 額葉與神經心理學(一):前額葉皮質與社會認知
  • 感覺統合之神經生物學基礎
    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指的是大腦可根據不同的感覺、動作、認知經驗重組神經路徑的能力。神經可塑性的提升可藉由增加樹突分支、突觸連結、突觸效率及改變大腦結構等方式達成。 神經可塑性雖在兒童幼年時最明顯,但在一生中會持續地發生。
  • 感覺統合發展的神經結構與功能——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我們這裡主要談感覺統合發展的神經結構與功能,深入地了解神經系統對感覺統合所起到的作用。 科學實驗已經發現感覺神經接收器將外在感覺信息傳到中樞神經,經腦幹網狀系統傳入小腦邊緣系統及大腦皮質,完成感覺統合的歷程。
  • 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腦科學頂刊導讀8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視頻遊戲過程中的計算成像顯示了皮層和皮層下情感網絡的動態同步2,人類內側顳葉的單細胞神經元活動和決策自信度相關3,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4,感覺決策過程中的皮質狀態波動5,背外側被蓋核中的GLP-1受體信號通路通過激活投射到VTA的GABA能環路來緩解古柯鹼渴求行為
  • 【SCI精讀】前言:如何精度讀英文文獻
    在剛接觸英文文獻的時候,同學們經常會感覺無從下手、一臉懵逼、兩臉茫然,我在經過一段時間硬剛英文文獻之後,得出一點經驗,並結合師兄師姐以及導師的建議,跟大家分享下如何快速投入到英文文獻閱讀的正軌
  • 神經反射是如何發生的?
    圖中展示了電位發生的地方(樹突),通過軸突傳播到達神經末梢,最後由突觸介導,將信號傳遞給下個神經元或者肌肉細胞。在生病或者衰老的情況下,神經反射功能可能會發生異常。醫生是如何來診斷神經反射功能的呢?如果用橡膠錘子敲擊膝蓋下方,你的腳就會不自主地踢動。要是醫生不及時退一步,可能會被你踢到噢。這個神經反射被稱為膝跳反射,也被稱為單突觸神經反射, 是一類最簡單的神經反射現象[2]。
  • 腦神經元能同時釋放兩神經遞質
    乙醯膽鹼是神經系統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而內側韁核到腳間核的投射則是腦中主要的膽鹼能通路之一。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在膽鹼能神經元上特異性表達光控通道ChannelRhodopsin-2的轉基因小鼠來研究腳間核中乙醯膽鹼傳遞的生理特性,這首次報導了腦神經元能同時釋放穀氨酸和乙醯膽鹼兩種經典神經遞質,並通過不同傳輸方式激活突觸後神經細胞。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神經皮質和海馬中大多與SHANK3相關的研究都關注於錐體神經元的障礙。然而,GABA能中間神經元同樣也接受興奮性傳入,可能也是構成性SHANK3幹擾的靶點。本研究利用亞細胞解析度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清醒小鼠的前額葉皮層微環路。重點關注了能夠截短SHANK3基因且與皮質功能障礙相關的無義R1117X突變,該突變體在頂端樹突棘中具有異常升高的鈣瞬變。
  • 寶寶食物過敏,如何看解讀化驗單
    根據免疫細胞所行使功能的不同,將吞噬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歸於固有免疫的組成細胞,而將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歸為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圖1所示)。簡單的講,可以將這些細胞認為是國家的不同兵種,各司其職,兵種不同,其功能和殺傷力不一樣。
  • 中間神經痛 The Neurosurgical Atlas全文翻譯
    這個神經常被稱為Wrisberg神經,輸送副交感神經纖維到淚腺和鼻顎腺,傳輸來自舌和外耳及鼻子的不同的皮膚區域的感覺信息。它走行在面神經的運動成分旁邊,被認為是這個神經的一部分。中間神經包含來源於三個不同核團的纖維:①來自上唾液腺的副交感促分泌纖維;②來自延髓味核(孤獨核上極)的感覺纖維;③來自三叉神經脊束背部的皮膚感覺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