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字關注,回復「思考的技術」領取電子版筆記
喜歡主播的聲音,可以關注「桃瑞斯」公眾號
關於本書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實現「從0到1」的突破在於如何思考!在充滿危機與冒險的當下,我們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揭發事物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缺少懷疑一切的心態和對固有模式的顛覆。大前研一憑藉他30多年的管理諮詢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借鑑的思考方式。企業和個人唯有改變既有的思考模式,放棄對過去成功的迷戀,學習有創意的思考方法,方能找到正確的經營思路。
關於作者
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著作有《無國界世界》、《全球舞臺大未來》等。國際著名企業策略家及經濟評論家。日本早稻田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東京工業大學核工碩士、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1970年至1972年,任職日立製作所核能開發部工程師。1972年始,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1979年升任為該公司日本分公司總經理,1981年擔任該公司董事,1995年離職。其後曾先後擔任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大前協會董事、創業家學校創辦人。
為什麼要訓練思維邏輯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邏輯思維弱的人強特別多。另外,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對於未來也有一定的預測能力。這種預測,來自於他們長期活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得出的結果。最強大的是將這種能力內化成為了直覺。
在《思考的技術》中,大前研一講到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長期大量訓練的,對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進行訓練。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廣告,或者一個你感興趣的東西,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內心裏面問自己,這個東西為什麼會做成這樣?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這件東西又有什麼用?如果是我自己,我會怎麼去做這件東西?等等,通過不斷的給自己提問,同時分析並給出自己的見解。最後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當思考給出自己的假設之後,試著去從某些方面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只有經過驗證,才能被提煉成快速可使用的理論。
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明白髮生問題的原因
其中一項就是思維能力的訓練,在上班地鐵的28分鐘給自己一個題目,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一個既可以訓練思考,又可對工作非常又實際效用的題目:「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你會怎麼做?」
麥肯錫公司曾出過一個題目讓員工做深層思考「如果你只有一分鐘時間面對社長,你會做什麼?」
提案的構成順序:1、業內的動向 2、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 3、客戶公司的狀態分析 4、改善條件 5、解決之道 6、建言 7、實施計劃
金字塔結構源自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clusive)的概念,就是「彼此獨立,互無遺漏」。對於一個重大的議題, 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地分類, 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 並解決問題。
這種構成法會出現兩種情形,一種是由下往上堆積的正金字塔,一種是將最重要的結論放在最上面,各種證據放在底部的倒金字塔。金字塔形的構成方法可以確保我們整體理論的一致性。
層層拆解、追根究底,理清問題與解答的因果關係。
1、事業領域的定義必須明確
2、分析現狀進而推斷未來的方向,針對因果關係來設立簡潔而具論點的假說
3、專注於自己應該選擇的方向
4、不能忘記基本假設,排除已經發生變化的情況但不偏離原則
未來會有更多的M2M(machine to machine)模式,或所謂的物聯網概念。
看不見的新大陸,由四個經濟空間中形成:1、 實體經濟,2、 無國界經濟,3、網際網路經濟,4、 倍率經濟
有沒有抱著"現在開始也絕對沒問題,下決心去做"的想法,就決定了可不可能有所突破。總之,可以突破的人和突破不了的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就是碰到自己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時,是逃避還是嘗試解決。
領固定工資的上班族也和這個理論息息相關,這就如同我常說的"水煮青蛙"的情況一樣.青蛙跳到鍋中,水溫漸漸升高.青蛙雖然覺察到變化,卻沒有進一步思考,只想著水溫升高但還蠻舒服的。於是溫水變成了熱水,青蛙也就變成了水煮青蛙了。
本書思維導圖
你的思考路徑和大前研一推薦的思考路徑有哪些差異?
如果用大前研一的思考路徑解決你在Q1中所舉的例子,結果會是怎樣?
大前研一寫這本書的時候是2010年,很多推斷是對的,那我們延著大前的思考技術判斷未來5-10年的科技有什麼潮流?
如果AI學會了大前研一的邏輯思考路徑,能否自己做決策?
鄧嘉璐
Gloria Deng
美國紐約Fordham University營銷情報理學碩士
華僑城集團及康佳集團旗下康佳創投戰略品牌部副總經理
美國DECODE中美博士創投智庫合伙人
深圳灣企業黨支部書記
NYCF全球理事會理事
近5年諮詢行業經驗,曾任Deloitte德勤管理諮詢顧問多年,為華潤、碧桂園、雅詩蘭黛等眾多名企提供過管理諮詢服務
曾任美國紐約孵化器合伙人,所孵化項目成功翻了40倍
精彩的分享回顧
德勤諮詢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價值鏈分析圖
共享你的知識 | 認識有趣的人 | 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