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PISA考試結果揭曉,東亞遙遙領先
本周二(12月3日),OECD就2018年的考查公布了最新的評估結果。評估顯示,一些亞洲學校得分最高。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測評中,中國排名第一,參加測評的四個省市是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
中國的一線城市已經排第一
與2015年的PISA測試相比,中國的成績還是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最開始是上海參加測試,得出的結果是上海超越新加坡排第一。然後是BSJZ參加PISA測試,那次排了第10,但是這次參加測試,BSJZ排了第一。排在前面的都是東亞國家,新加坡,澳門,香港,臺灣。
歐美也非常重視這個測試,因為這個測試比較客觀反映了各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各國的教育界也拿這個來評價各自的教育改革是不是在宏觀的尺度上取得了進步。
《華爾街日報》:美國的學生沒有取得進步
華爾街的配圖,讓我想起了我的小學老師
《紐約時報》的評價是這個結果顯示美國的教育界存在著巨大的問題。
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第一天還算比較客觀,美國的學生在閱讀和數學方面落後於東亞和歐洲學生。
但是第二天就是開始攻擊中國的數據不可信
CNN關於這個topic的報導其實滿抓住重點的,題圖是前幾年刷屏的一塊屏幕的同步教學。
相比之下,英國對這次的測試比較滿意:
BBC說,臥槽,我們第一次進前20名了!
Telegraph的報導說,不要高興的太早,我們學校裡教的數學還是有問題的。
不要高興的太早!
經濟學家的報導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總體來講,英國的基礎教育這幾年是可以看到進步的。
至少,英國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而且非常有勇氣認可中國,尤其是上海的教育成功經驗,並且引進了一課一練。
英文版的一課一練
大英帝國居然能從中國引進中國的玩法,這種心態就是一種進步!
PISA測試的結果分析
我們在上次PISA測試的時候就有詳細介紹《PISA測試結果揭曉,中國大幅倒退!教育公平,任重道遠》2018年的PISA評估,有創紀錄的79個國家參加,測評的學生樣本人數為60萬。一般考察,閱讀,數學,科學等。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由37個國家組成,當中大多數是像美國、日本和歐盟成員國等發達國家。不過,越來越多的政府都想要知道,他們本土的學生與國際標準相比如何。
比如愛沙尼亞進步是直線上升
該測評根本每個國家學生的平均得分為各國排序,如今已經成為反映教育水準的一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標杆,提供了學生考試之外的另一種視角。
在測試中,學生會面對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一些問題,包括做出財政決定或者如何善用信息等等。以2018年為例,考查閱讀知識部分的其中一條問題是基於一段虛構的網絡論壇對話,當中一個養雞的人想要知道,給她飼養的動物餵阿司匹林是否安全。
投入與成績曲線
最慘的卡達,投入的錢最多,但是成績非常一般。
最牛的的新加坡,投入的錢一般,但是成績第一流
另外當比較PISA評估當中得分相若的國家時,發現它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差別。錢並不是取得好成績的決定性因素。
學習時間與成績的關係
學習時間最長的居然不是中國!!!而是阿聯!泰國學習時間也很長但是成績不太好。中國和新加坡學習時間比較長但是成績最好。
沒有想到的是居然美國的學習時間也不算少。難道是被亞裔拉高的?
比較牛的還是德國和芬蘭,居然可以用那麼少的時間,成績也不錯!
性別差別與成績的差別
OECD指出,不同性別之間的表現有明顯的不同。在閱讀方面,女孩子的表現要明顯好於男孩子,在科學知識能力上也比男孩略稍(2分),而男孩子在數學上則平均比女孩子高五分。
另外,東亞國家在數學方面要比西方國家要好很多
「在這些地區,客觀社會條件最差的學生,都比OECD區內的學生平均水平高,」OECD的教育主管安德列亞斯·施萊徹(Andreas Schleicher)在一份聲明中說。
另外在新的評估成果當中,OECD對於所謂「對數碼世界的習慣程度」表示出擔憂。據施萊徹所說,最新一輪的PISA測評顯示,在OECD國家當中,在面對不熟悉的話題時仍然能將事實與觀點區分開來的學生不足10%。不過,評估結果也表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並不如人們預期的那樣大。
結語
中國四省市的PISA測試結果,是中國教育最好四個區域的測試結果。這個結果比全球其他國家都強。雖然這四個省市不能代表中國全部,但是至少代表這種道路是可行的。
PISA2018vs PISA2015 說明了幾個問題:
1. 中國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是世界一流的。
2. 中國的中部地區,欠發達地區是可以從東部地區學習的。
3. 即便是這四個省市,中國這些年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
只要禁學部不要瞎折騰,認真把東部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地區,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中西部地區趕上東部地區也是指日可待的。
美國的PISA測試結果,也客觀反映了美國的這幾年的情況,基本上還在原地轉圈,沒有大的改善。美國的媒體在這一點上毫無疑問,但是美國的教育怎麼走,美國現在自己也沒有定論。是增加對公立學校的投入?還是採用choice school?是課綱改革還是增加師資力量?是增加學習時間還是減少學習時間? 無休止的爭吵。
華爾街日報的讀者評論,基本上反應了真實的現狀
學生可以不遵守紀律,在課堂上搗亂,
老師也可以為了孩子不感到不開心而不布置作業!
這位讀者指出了美國教育更多深層次的問題
中美這種競爭關係可能是後面幾十年的主旋律,這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對抗與競爭。當年美蘇對抗的時候,美國瘋狂了一波,培養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也為後面的信息革命奠定了基礎。如果美國的公立教育不採取積極的改革,那麼美國未來的前途會非常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