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虎媽
作者 | 妙黛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媽媽你住院了誰給我買早餐」
誰能想到,從小被父母捧在懷裡「疼」大的孩子,竟然成了冤家?
最近,李麗非常崩潰,身體和精神承受著雙重痛苦。
半個月前的一個晚上,她在家裡踩著椅子修燈泡的時候,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下來,右腿疼痛難忍,骨頭就像撕裂了一樣。
老公看了看說可能是摔骨折了,得趕緊去醫院。
整個過程動靜並不小,卻並沒有「驚動」在旁邊玩手機的兒子。
他除了媽媽摔下來尖叫的那一刻抬了一下眼皮,沒有任何反應。
李麗老公很生氣,問兒子:你看不見你媽受傷了嗎?你媽真是白疼你了。
「那我能怎麼樣,誰讓她自己不小心點,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夫妻兩人又氣又恨,真想和兒子好好理論一番,但是李麗實在太疼了,他們只能趕緊去找身份證醫保卡,順便簡單收拾一下生活物品,準備去醫院。
就在兩個人準備出門的時候,兒子突然站起身來:「明天誰給我買早餐啊?你們兩個人都去醫院我吃什麼啊!」
眼看媽媽疼得臉上的汗珠啪嗒啪嗒往下流,他卻只關心自己的吃飯問題。
12歲的孩子啊,哪怕不會做飯,至少應該知道拿著錢去買飯吧。吃頓飯而已,怎麼也不至於餓著!
李麗的心瞬間涼了半截,她曾經對兒子的無微不至,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一定把兒子的一日三餐、第二天穿的衣服安頓好,在此刻都成了「啪啪」打臉的利器。
果然,太「疼」孩子的家長,只能養出「疼自己」的孩子。
把孩子當小皇帝養,時間久了,他也就真的「君心難測」。
我們總是說「只要孩子好,父母怎麼樣都行」,可是真的給了孩子360°無微不至的包裹,他們是不可能「拿好」的。
孩子變成白眼狼
父母可憐又可恨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孩子的不幸,在於他們最終被養的性格乖張,自私自大。
父母的不幸,在於他們用心疼愛的孩子,終將會「誅心。」
前段時間,武漢地鐵二號線金銀潭站的一個女孩火了,因為媽媽坐錯了地鐵,女孩怒火中燒。
先是踹行李發洩,後來覺得不解氣,又開始踹向媽媽。
路過的行人上去阻攔,女兒連行人一起打。
整整踹了六腳,媽媽都不敢躲開,也沒有絲毫怒意。上車後還連忙安慰女兒,別生氣別生氣。
這就是媽媽對孩子的愛嗎?
行李一件都不讓孩子拿,捨出肉身給女兒當「人體沙袋」,不捨得讓女兒生氣動怒。
與其說是父母無私的愛,不如說是父母自私的「害」。
父母用自己的血,自己的肉,把孩子養成一個「白眼狼」。
這不僅會反噬父母,還會成為社會的害蟲。
去年7月南京一對父子——60多歲的王先生和34歲的兒子起了爭執,在家裡動了刀子。
十多年前,王先生送兒子出國留學,本想他出國回來能有出息。
沒想到從英國留學回來後,兒子一直不找工作遊手好閒,乾脆在家啃老。
父子倆經常為了此事動手,「互毆」已經不是第一次。
實在看不慣兒子無所事事,王先生一氣之下賣掉了兒子的路虎車,兒子也怒火中燒砸了爸爸的車。
王先生說:這套房子是我出錢買的,登記在兒子名下,他的車子也是我買給他的。
給孩子買房買車,卻不曾想養出了一個仇人。
有網友說:都是自己慣的,不給錢不就得了,看他能有多大出息。
可這樣的父親一定是不忍心孩子吃苦的,孩子也正是抱著「爸爸有錢早晚都是我的」的念頭,才遊手好閒,安心啃老。
王先生的教育悲劇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拼勁全力,付出所有,最終卻養出了一個絲毫不懂感恩的孩子。
父母總是在告訴孩子,「只要你好,我們苦一點沒有關係」、「你只需要好好學習,別的不用你管」。
在這種思想的灌輸下,孩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只關心自己是否舒坦。
至於父母怎麼樣,他們絲毫不在意。
被寵溺大的孩子,從小就沒有「習得」關心別人的本領。
他們未來只會長成一個冷漠自私的人罷了。
培養一個感恩的孩子
才是父母最大的福氣
我們養育一個孩子,目的當然不是「養兒防老」,更不是要求他們把養育的恩情全部回報給我們。
而是希望陪伴一個孩子成長,把他養成一個心裡有愛,眼裡有溫情的人。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心裡有愛,也能深深懂得如何去愛。
陝西西安的一名7歲男孩因為熟練的擀皮技術成了「網紅」,他叫趙澤華,一直在自家的包子鋪當「童工」。
從2歲多開始拿著麵團玩,到現在已經每天能擀500-700個包子皮。
趙澤華說:爸爸每天半夜就開始忙,媽媽身體不好,他們很辛苦,所以我要幫忙。
他不僅生活能力強,而且成績不錯,搏擊、鋼琴課一樣不落。
就像網友說的,父母最大的幸福,就是養育了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只要孩子懂得關愛父母、疼愛他人,那麼再大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讓孩子懂得感恩,就是對孩子的人格教育。
一個尊敬長輩,待人謙遜的孩子,不管到了哪裡,都能站穩腳跟。
他們的身上就像有一種光芒,讓人一靠近就知道他們內心的明亮。
《少年說》中,有一位令人佩服的「新時代孟母」,同樣是為孩子付出犧牲,可她的愛卻並不令人窒息。
初三男孩李楚豪走上天台,說出父母十年前離異的故事:
原來,這十年來媽媽為了他能擁有更好的未來從農村搬家到城市,學校各種費用都很高,媽媽為此當過按摩師,做過服務生,還拉下面子跟人到處借錢。
他在天台衝媽媽大喊:「你對自己你好一點吧,我能自己買菜、做飯,能管理自己的學習。
我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
臺下的媽媽眼淚控制不住地往下流,她沒說什麼「媽媽不容易,你要懂事」之類的話。
而是哽咽地告訴兒子,媽媽不辛苦,因為有你陪在身邊。
「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好嗎?」
這位母親給了孩子最好的愛,儘可能好的物質,卻絲毫沒有綁架與控制。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善意,就是讓孩子在愛與體驗中成長,既能享受愛的甘甜,又能品嘗體驗的苦澀。
在見證和體驗中,孩子開始「看見」父母,開始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付出。
當孩子開始懂得感恩,他就會加倍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在愛與被愛中分享傳遞,讓幸福在整個家庭中得以循環。
作家梁曉聲說:
「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父母養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愛是人間共同的情懷和關愛。」
孩子並非天生會感恩,需要父母的引導與言傳身教,需要在成長過程中,習得愛人的能力。
心理上有個詞叫「受之無愧感」,說的是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就覺得理所應當。
如果父母為孩子做了太多,孩子覺得一切來的都輕而易舉,自然也就「受之無愧」。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親身體驗生活,讓孩子知道哪怕是一頓簡單的飯,都是來之不易的。
同時,父母本身也要做一個溫厚純良的人,上敬父母,下愛幼小。
沐浴在父母的愛意中,目睹著父母的溫暖,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會太差。
不要再說什麼「愛孩子不求回報」了,一個眼裡有長輩的孩子,和一個目中無人的孩子,哪一個更令人心頭一暖呢?
孩子懂得感恩,心中有愛,眼裡有光,就是給父母最大的回報。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