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的音樂之旅》:將音樂家們的真實一面娓娓道來

2020-12-24 澎湃新聞

對於羅曼•羅蘭,我們最了解的應該是他的憂鬱少年《約翰·克利斯朵夫》,還有記錄英雄的《巨人傳》。其實他也是重要的音樂家和音樂評論家,具有出色的鋼琴演奏技能,在音樂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音樂專著。

在這本介紹十八世紀音樂的散文集中,羅曼•羅蘭充分體現了他的音樂家氣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用優美的筆調追溯了十八世紀古典音樂的起源,生動地描述了十八世紀義大利和德國的音樂風格,讓亨德爾、泰勒曼、梅塔斯塔齊奧等偉大音樂家的形象躍然紙上,為讀者呈現出黃金時代的歐洲音樂風貌。

他筆下的音樂家,也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塞繆爾·佩皮斯極愛音樂,請老師來教妻子唱歌,疼愛的弟弟去世,也聽曲療傷。亨德爾為藝術而活,不為感情所困,終生未婚。泰勒曼才華橫溢,創造力驚人,為了音樂和友人寫信互懟。羅曼·羅蘭將這些音樂家們的真實一面娓娓道來。

身為海軍部長的塞繆爾·佩皮斯,既是盡忠職守的政治家,也是熱情四射的音樂愛好者;他把不少時間奉獻給了音樂。他會演奏魯特琴、六弦琴、希爾伯琴、六孔豎笛和八孔豎笛,還會彈一點古鋼琴。當時的上流人士,有在家中收藏樂器的習慣,有人為了召開音樂會,收藏了六把六弦琴。佩皮斯也有各種樂器的藏品;他自稱擁有英格蘭最出色的樂器;他幾乎能演奏每樣樂器。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唱歌和吹奏六孔豎笛。不論是漫遊散步還是到餐館吃飯,他都隨身攜帶著豎笛。

我和斯旺(Swan)到倫敦法學會旁邊的酒館吃飯,他埋頭寫作,我吹奏六孔豎笛,直到我們要的水煮蛋端上來。(1660年9月2日)

我一邊沿著河岸往回走,一邊吹笛子。(1660年1月30日)

暮色四合,銀色月光灑在花園裡,我吹著六孔豎笛,獨坐良久。(1661年4月3日)

他甚至大膽地開始作曲:

我一整天都待在房間裡,寫下了幾段旋律,上帝寬恕我吧!(1962年2月9日)

儘管作曲家擁有崇高的地位,享有巨大的社會榮譽,但是佩皮斯依然沒有為作曲感到「絲毫的驕傲」。(1966年8月22日)

最終,他認為自己譜寫的音樂精彩絕倫:

唐寧上尉(Captain Downing)對音樂充滿熱愛,理解力非凡,他不遺餘力地誇獎我寫的歌曲《優雅隱退》,科尼普(Knipp)已經把這首歌傳唱開來,他稱讚此曲比他聽到的所有樂曲都迷人;沒有這番恭維,我也深知其旋律美妙。(1966年11月9日)

他會一本正經地勸說女演員唱他寫的歌曲:

晚飯後,我教科尼普演唱我新作的詠嘆調《此乃天意》,她已經學了一大段歌曲,我非常滿意,相信她全部學完時更加高興,這必然會是件令人愜意的事情。(1666年11月14日)

至於其他事情,身為位高權重的人物,他沒有勞心費力地親自譜寫伴奏:

後來在法院遇見了我的老朋友管風琴師金斯頓先生(Mr.Kingston),我帶他到道格酒館,請他用低音提琴演奏我的詠嘆調《此乃天意》,深得我意。儘管不知道歌詞的含義,他依然稱讚這首歌曲調優美,認為歌詞平實易懂。(1666年12月19日)

不久查爾德醫生(Dr. Childe)如約前來,整晚與我對坐,用低音提琴彈奏了我有意傾聽的幾首歌,甚為歡喜。(1667年4月15日)

他對音樂理論也頗感興趣:

房間裡生起熊熊爐火,我用一個小時翻閱了莫裡(Morley)的《音樂入門》,此書頗為精彩,卻毫無章法。(1966年3月10日)

我漫步到伍爾維奇,一路都在讀普雷福特(Playford)的《音樂入門》,其中有些內容十分有趣。(1666年3月22日)

去迪克巷尋找法國人馬爾薩那(Marsanne)的書,此人的音樂作品極為精妙,但是遍尋不獲,不得不訂購此書,我在這裡買到了笛卡爾(Des Cartes)的音樂著作。(1968年4月3日)

吩咐僕人為我讀笛卡爾的音樂著作,儘管此人學識淵博,但我認為他不善此道,儘管我也是。(1968年12月25日)

他寫下了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如果說我們信賴他的眼光,那麼其中的一些想法確實非比尋常,他自認為掌握了音樂奧妙的關鍵所在:

巴尼斯特(Banister)在演奏六孔豎笛,我就音樂問題和他進行了一番探討,越發確定了我的音樂新觀念,我決心深入研究,制定計劃,構思出世上從未有過的音樂理論。(1668年3月29日)

囑咐湯姆(Tom)記下我在音樂方面的靈感和構思,這極大地鼓勵我為音樂花更多的心思;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掌握了解開音樂奧秘的正確方法,我比任何時候都更正確。(1663年2月17日)

不要把這個人當做無知的自我主義者。他那份熱愛音樂的赤誠之心和天真熱情多麼叫人欣慰。他對音樂過於痴迷,對此頗有些擔憂之情:

我們派人去他姐姐家裡拿六弦提琴…我也演奏了樂曲,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擺弄樂器了,終於結束了。我來到辦公室待了片刻,感到惶惶不安,害怕自己對音樂過於投入,擔心自己重蹈覆轍,像從前那樣荒廢了我的公務。(1669年1月11日)

不過音樂的魅力更大,他還是情不自禁地受到吸引:

上帝寬恕我吧!我看得出來,自己的本性難以抑制,依然把快樂看得最重要,雖然沉浸在快樂中,我並不願意承認為了追逐快樂,忽視了我的公務。然而,我不得不放棄音樂和女色,無論我的公務如何。(1666年3月9日)

他對音樂的感受如此強烈,有時不免讓他感到失魂落魄:

攜夫人和黛比(Deb)前往王宮,觀看歌劇《殉教士》。當天使降臨人間時,演奏的管樂曲讓我心曠神怡,超越世間萬物,樂曲如此甜美動人,令我深感震撼,總之,我的靈魂隨音樂而去,不禁感到悵然若失,從前我和太太墜入愛河時才有這種感受;無論是晚間回家的路上,還是回到家中,我都心不在焉,整個晚上坐立不安,我無法相信,對我這樣的人而言,世間竟然還有音樂能夠真正主宰我的靈魂。

當他灰心失望時,音樂成了他的慰藉:

晚上在家裡吹六孔豎笛。我樂於演奏樂曲,但是心情低落,只有想到如何取悅上帝,應以坦誠快樂的心情為國效力,我才略微感到高興,儘管沒有多少榮耀可言。吃晚飯,睡覺。(1667年6月15日)

想起我去世的弟弟,不禁心情沉重,不過我還是按下心中的不快,去傾聽西奧菲拉·特納太太(Mrs. T. M.)演奏羽管鍵琴。(1664年3月16日)

我們必須要承認,佩皮斯並不是經常用音樂來慰藉自己的心靈,因為他並非整日滿懷愁思;他把音樂當做純粹的快樂,生活中最完美的一面:

我把音樂看做我在世界上賴以生存的快樂源泉,生活中最期盼的美好事物。(1667年2月12日)

翻開這本書,巴赫,亨德爾、泰勒曼這些天賦迥異卻落入歷史塵埃的音樂家們一併躍然紙上。

原標題:《當一個人同時是音樂家和文學家,是他的音樂讓文字更美妙,還是他的文字讓音樂更動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古老與現代交織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四季」音樂之旅
    不僅創下世界古典唱片銷量記錄,也使該作品成為歷史上被錄音、聆聽次數最高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古老與現代交織,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四季」音樂之旅將上演由享譽國際樂壇超過半個世紀之久的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 String Orchestra)帶來的2013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閉幕音樂會——「四季與歌」。
  • 羅曼·羅蘭:看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
    12月30日 羅曼·羅蘭逝世羅曼·羅蘭,法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年時代,羅曼·羅蘭在貝多芬與莎士比亞這些有強大影響力的人物的滋養下成長起來。少年時代,其父為了使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遷居巴黎,並將之送進了位於巴黎市中心的一所古老而著名的學校——路易大帝中學。在這裡,他為自己找到了第三位導師——斯賓諾莎。是這位大師解放了他的信仰,永遠照耀著他的靈魂。
  • 旅日歌唱家任雁當選全日本華人音樂家協會新會長
    旅日歌唱家任雁當選全日本華人音樂家協會新會長
  • 吳京燕(Jennifer)邀請小音樂家們參加雲端國際音樂大賽
    瑞士明日古典雲端國際音樂大賽將於2020年7月31日至8月14舉辦。大賽設小提琴、鋼琴、中提琴三個門類,5-7個年齡組,並分設專業組及非專業組別。來自六個國家的20位國際音樂評審將對選手們的演奏視頻點評打分,並給出專業建議。
  • 新竹交響管樂團「2018神話傳說哈爾濱音樂之旅」演奏會舉行
    本報15日訊(記者楊寧舒)臺灣新竹交響管樂團「2018神話傳說哈爾濱音樂之旅」演奏會15日在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廳上演,該演出是臺灣桃竹苗地區文化藝術團體來我省訪問交流的活動之一。
  • 音樂家們的風流韻事
    老一輩的音樂家們風流但普遍不下流,頂多是婚外情+私生子,現代的誹聞就不是這麼簡單了。他也爆出利用職務之便及位高權重,過去30多年來性騷擾包括歌手與舞者等多名年輕女性,據說多明哥的行徑早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美聯社指出,至少有9名女性出面指控,在工作之餘遭到多明哥性騷擾。其中1名女性指控多明哥曾將手伸進她的裙底,另外有3人說曾被多明哥強迫溼吻,事發地點包括更衣室、飯店房間、午餐會議室。
  • 「愛樂之旅」,凱迪拉克助力小小音樂家登上殿堂級舞臺
    倘若沒有音樂,我們的精神食量會變的多麼匱乏。人生得以慶幸,就是始終有音樂的陪伴。近日,以「愛樂之旅」為主題,「小小音樂家匯演」。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開啟。本次匯演的小朋友通過無錫地區的選拔而來。鋼琴、架子鼓、小提琴、長號、電吉他等經典樂器在小小音樂家手裡玩出了花樣。
  • 南農師生用音樂上黨課 紅色歌曲裡黨史知識娓娓道來
    本網記者談潔攝南報網訊(通訊員 姚科豔 陳潔 許天穎 記者 談潔)6月30日晚,南京農業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裡,琴聲優美,歌聲嘹亮,紅色歌曲樂音繞梁,黨史知識娓娓道來。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的老師們,伴著音樂給學生上黨課,這堂主題為「穠情頌歌,藝心向黨」的特殊黨課,是南農大師生精心準備,獻禮黨的生日的特別禮物。
  • 全球百位音樂家接力發聲,12小時線上音樂會直播進行中
    世界地球日的「音樂行走」本次特別直播聯動了全球數十個國家。對於許忠來說,這些國家都留下過他音樂生涯的足跡,這些音樂家們也都曾是他的老師、同學以及音樂上的合作夥伴。第二板塊色彩斑斕的絲綢之路近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音樂交流也十分頻繁,在此次直播中,來自以色列愛樂樂團、海法交響樂團、耶路撒冷室內樂團的音樂家及藝術工作者,以及摩爾多瓦、俄羅斯的歌唱家們為我們呈現了色彩斑斕的絲路元素,傳承絲路文化。
  • 音樂家們的開源工具箱
    而音樂項目,特別相當一部分專門面向Linux作業系統的項目,也在開源社區當中蓬勃發展,足以幫助音樂家們藉此完成編碼並作為處理日常工作的強大生產工具。除了各類軟體之外,還有一系列相關音樂製作項目,大家可以利用這些基於知識共享許可協議的免費樣本完成數位音樂創作,而CASH Music等項目則通過降低入門門檻吸引到更多愛好者的廣泛參與,從而推動了音樂產業的進一步拓展。
  • 當音樂的洪流將聽眾包裹,我們為何要聽貝多芬
    蔡華偉繪 2020年是音樂史上傑出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羅曼·羅蘭曾形容貝多芬的一生像「狂風暴雨的一天」。作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這位生命鬥士即使在失聰後也留下諸多偉大的作品。他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5首鋼琴協奏曲和其他眾多不同體裁的作品。
  • 寧波如何打造「音樂之城」?九位音樂家有話說
    鮮為人知的是,在音樂領域有一個「音樂寧波幫」,同樣群星閃耀。近現代以來,寧波湧現了60餘位音樂大家,他們幾乎遍及音樂的各個領域,創造了近六十項中國音樂史上的「第一」。  為了向這些音樂家表達敬意,同時也是團結海內外甬籍音樂家共同助力寧波音樂港和「音樂之城」建設,本月19日至20日,「音樂寧波幫」大會暨葛朝祉百年誕辰音樂會在寧波音樂港舉行。
  • 樂童音樂家李燦赫太有魅力,不僅有音樂才華還將出版第一本小說
    (轉載必究)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樂童音樂家這支韓國兄妹組合,反正小編之前是不知道的,因為關注Henry劉憲華而看了韓國綜藝JTBC的治癒音樂節目《Begain Again3》,結果被唱歌非常好聽的妹妹李秀賢圈粉,進而去了解這個組合,然後被這個組合圈粉。樂童音樂家(Akdong Musician)是韓國兄妹雙人組合。
  • 全球近百位音樂家12小時接力直播 用音樂溫暖世界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電 (王子濤 王笈)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北京時間8時至20時,一場名為「用音樂溫暖世界」的線上音樂會在12小時內不間斷直播。這場音樂會由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發起,柏林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英國皇家歌劇院、澳大利亞歌劇院等全球十餘個國家知名樂團、劇院近百位音樂家參與接力。這場大直播是許忠在兩個月前發起的「為中國抗疫加油」全球音樂大接力的延續。許忠說:「當時,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很快響應,為中國加油。
  • 音樂家:一個想家而堅強的靈魂 文/王珉
    音樂家:一個想家而堅強的靈魂 文/王珉由中哈兩國知名演員胡軍和袁泉等聯袂出演的《音樂家》,改編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真實經歷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冼星海因戰亂輾轉來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膠片也不幸遺失,幸好碰上古道熱腸的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當時氣溫嚴寒,而冼星海衣衫單薄,拜卡達莫夫不僅將他帶回自己的家,還把他留在自己的樂隊當小提琴手。這部電影採用三分實七分虛的形式,將真實歷史和虛構感情糅合在一起,力圖傳遞出:沒有血緣關係、但勝似親人的感情。
  • 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音樂特徵探析,太精彩了
    他主要功德是創作了最著名的是《美麗的磨坊女》《天鵝之歌》和《冬之旅》這三部聲樂套曲。從舒伯特的聲樂作品開始,不僅旋律是十分完整的個體,就連鋼琴發揮的作用也不再僅僅作為單純的歌曲伴奏,而是融入在歌詞與旋律之中,與聲樂成為一個整體。
  • 改行當國家政要的音樂家們
    奧芬巴赫著名的抒情歌劇《霍夫曼的故事》就是根據他的故事改編的,只不過因他文學上的聲譽過大,蓋過了他音樂家的名氣。而另一個名氣比他更大的,就是哲學家尼採了。尼採和華格納的恩怨是音樂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尼採除了是哲學家,還是一個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據同時代人的回憶,尼採的鋼琴演奏觸鍵力度非常大,有著罕見的自我陶醉的特徵。
  • 用音樂紀念人民音樂家馬可
    本報訊(記者劉洋通訊員董蘭蘭)12月24日晚,「紀念馬可誕辰95周年——人民音樂家馬可作品音樂會」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大禮堂上演。河大師生用澎湃的樂章紀念這位從河南大學走出去的人民音樂家。
  • 古典音樂家為什麼會成為「癮君子"
    當美妙的琴聲從音樂大師的指尖滑過迴響在音樂廳,當指揮大師與樂隊成員們為戲劇性的交響彰顯輝煌與豪情,當觀眾沉浸在音樂的曼妙音場中時,誰能料想到,這是很多音樂家服食鎮靜藥物和大量酒精的結果。  近期,英國BBC第四頻道推出了一個名為《癮君子交響曲》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