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讀書應該帶著不同的態度去讀

2020-12-22 她愛跳舞

這是我第三遍讀完這本偉大的小說了。令人感到唏噓的是,這本曠世奇書卻是出現在封建末期的大清,曹雪芹本身是個漢人,八旗包衣。

「正邪兩賦」是小說中始終貫穿的寫作手法。很多人讀書,都希望在書中找到那個自己所認為的「賈寶玉」,那些與自己固有認識相左的內容都被主觀意願地忽略了。過去我讀書,都是會去關注那些我所認為重要的地方去讀,卻事實上遺漏了很多細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讀書應該帶著不同的態度去讀。

第一遍,不需要太過於拘泥於小說中如詩詞、細節描寫性的東西,只需要泛泛地將人物和劇情脈絡搞清楚即可。碩大的寧府與榮府,數百位有名有姓的人物,能完全梳理明白已實屬不易。茶餘飯後都喜歡討論的諸如雲雨等事情,可以在此遍粗粗了解即可,並不是什麼重要的東西。如果只是拘泥於這些東西,裹足不前,就像小說裡說,「不免就俗了」。

第二遍,我個人覺得應該將小說中重要人物的細節可以進行針對性地細讀,人物的每個重要的細節都不要放過,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如賈寶玉的幾次有哲理性的醒悟,寶釵過生日《魯智深鬧五臺山》中「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另外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你證我證」的詩句也頗具禪宗的韻味;還有寶玉掛在嘴上的「等我化成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的時候,你們也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了」。這裡我特別想說的是,我個人很喜歡賈寶玉的所謂「幻滅美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整部紅樓夢其實就是一部講述貴族衰落的小說。存在是偶然,死亡才是常態。

相關焦點

  •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哪個說法對?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出現「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句話,有的人會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習慣說的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兩句話到底哪一句才是對的呢?我們通常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出自宋代朱熹的《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原文是: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道。心不在此……比朱熹更早說這句話的是董遇。
  • 常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教材呈現「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為什麼大多數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上呈現「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出處: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原文是: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
  • 「老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勝過千言萬語的古老哲理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從字面意義看就是,要把一本書讀到一百遍,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心領神會了。「讀百遍」這是一個概念,不是讓讀百遍,只是一種強調的語氣,有著重複之意。意在告訴我們,「重複」乃是成功之母。
  •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長此以往,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今天,世界讀書日,身邊君就想和你分享在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眼中,究竟什麼才是真的的閱讀。
  • 文化丨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古人教你讀書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 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百遍只是為了見義嗎?
    讀書多了氣質變了,讀書讓自己更好,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更好,不論是從外貌還是自己的長相都會變,變的讓人看著舒服!讀書多了是為了更好修身修心,讀書多了你處理事情就會更加自然得體,讀書多你說話辦事就會有分寸,而且很有條理!而且讀書多了自己內心世界會非常的豐富!
  • 書該如何讀進去?讓古人告訴你這些讀書的方法
    但現代許多人往往認為讀書沒有時間,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忙,就是沒有時間讀書。 後漢三國時期的魏國,出了一個儒宗董遇,他提出了一個讀書觀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本書如果讀一百遍,估計再笨的人,也能悟出個七七八八的道理。當有人提出誰有那麼多時間讀書時,董遇說,讀書有「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什麼意思呢?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真的嗎?
    可是今天我要講的是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讀了那麼多遍國學,或者說讀了那麼多經典的書,卻始終沒有明白經典?或者說他沒有開悟也對。不過有句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如果不想講的話,就會說:「你先讀吧,以後就會明白的。」老師也許有老師的道理,但問題是,不是任何一個學生「書讀百遍」,都可以「其義自見」的。當然有些孩子天生比較聰明,不用「書讀百遍」,說不定讀幾遍他就明白了。
  • 《太吾繪卷》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真正的讀書技巧
    作者:洛驚臣剛開始玩太吾感覺就是個讀書模擬器……各種武功要讀書、各種技藝還要讀書一開始覺得這個環節挺無聊的,直到荒廢了第一世大半生才突然領悟了點技巧……或許對新人有幫助,就當拋磚引玉吧>準備階段:讀一本書需要花費10個時間、1格耐久;影響讀書效率的主要有難度(好像受人物資質+造詣影響,難度超過100%的就很難了)悟性影響讀書中特技的釋放,樓主的第一世悟性低,53點數連個融唯唯的COMBO都放不出來
  • 【「樂」法新時代 · 「悅」讀正當時】南樂縣法院讀書分享會第...
    【「樂」法新時代 · 「悅」讀正當時】南樂縣法院讀書分享會第一期之六—— 「感 · 悟」 2020-09-02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衢州7歲男孩,字還沒認全卻熟背論語 老師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初賽和複賽是隨機抽選《論語》中的兩篇進行現場背誦,我總和孩子們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有了前期的努力,王梓涵在比賽中也特別幸運,抽選到的題目都是自己會的,有了在比賽中的出色表現,他也更加有積極性了。」謝老師透露,王梓涵準備在總決賽前,熟背《論語》全文。
  •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
    每天這個經念一遍,就是光照一次。確實我們是染汙太嚴重,無明心垢太嚴重,雖然佛光天天照,讀一遍就是照一次,我們心裏面的染汙,好像沒減少,智慧沒有開。這原因是什麼?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不是佛光不靈,我們迷得太深,讓佛光透不過去,我們被照的這些眾生居然沒有感覺。所以經典的教誨,我們沒有能夠依教奉行,原因在此地。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 「解鎖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原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他寫的...
    圖據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8日訊(記者 胡旭陽 實習生 聶鎣 攝影報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面對一個著作家,要從作品去觀察其核心價值,著作本身便能確定他的價值。」在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眼中,將陳壽放入第一批四川歷史名人中,陳壽也毫不遜色,「陳壽以千秋之筆,留下了那段彌足珍貴的歷史。」
  • 淺談讀書學習「那些」事兒
    可是,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在這個快節奏的資訊時代,不學習就會落後,落後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激起自我學習的能動性,掌握選擇學習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也才能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尤其對於基層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  翻閱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冊,凡是有所成就的名人大家多是以書為樂、以書為友、以書為伴。
  • 一年讀了100本書,卻連1本的內容都沒記住,你真的會讀書嗎?
    古時候的人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認知和人格得到提升,而現在大多數人學習是為了別人,沒有自己的追求,只是為了別人,譬如老師,父母讓我們學我們便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學。現在大多數的人讀書都帶著功利性,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書讀的快,讀的多,能追求短時間內能博覽群書,便只追求數量,殊不知只是囫圇吞棗,狗熊掰棒子,讀了百本書,記住最近讀的,前期讀的都忘記了!
  • 古代有名的讀書方法
    附近的讀書人都認為他很博學,請他講學,但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可是我們哪有時間讀書呀!」董遇說:「應當充分利用『三餘』時間」。有人不懂「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的時間。
  • 讀書名言名句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顧炎武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 讀《資治通鑑》的方法論: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
    看過很多書,寫作一些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幫助?讀完這本書,我能有什麼收穫?……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個問題,找出自己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讀一本書的理由,就是成功讀書的一半了。其實,不僅讀書,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只有明確了目標,時時提醒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哪怕慢一點,堅持下去總能有收穫的時候。
  • 論讀書的的重要性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些都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好讀書,讀好書。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就說的是如何讀書的。那一個人不好好讀書的結果會如何?比如,在一座飛流直下的瀑布面前,一個讀書人和一個不讀書的人站在一起,兩人都要形容下眼前的瀑布。讀書人說:「如裁一條素,白日懸秋天。」沒讀過書的人說:「臥槽,跟一匹白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