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的方法論: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

2020-12-10 臣光曰歷史

看過很多書,寫作一些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一定要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幫助?

讀完這本書,我能有什麼收穫?

……

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個問題,找出自己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讀一本書的理由,就是成功讀書的一半了。

其實,不僅讀書,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只有明確了目標,時時提醒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哪怕慢一點,堅持下去總能有收穫的時候。

看《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皇皇巨著,如果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的,是萬萬不可能堅持讀完的。

這裡的目的分好幾類:

有為了增長知識當歷史故事書來讀的;有為了理清歷史脈絡來讀的;有為了研究歷史人物來讀的;有為了學習權謀手段來讀的;有為了提升學術研究來讀的;不同的目的出發,讀《資治通鑑》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認知和收穫。

比如《資治通鑑·周紀四》關於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記載: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把《資治通鑑》當故事書看的人(比如小學時候的我),會覺得

秦國欺人太甚,強取豪奪;

趙王膽小如鼠,畏手畏腳;

藺相如智勇雙全、戲耍秦王。

這是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長大後我們要向藺相如學習,做一個智勇雙全的厲害人物。

把《資治通鑑》當歷史研究的人(比如大學時候的我),會看到:

戰國時期,國家之間的外交已經領先於軍事衝突;

秦王索要趙國和氏璧是一個純粹的外交行為,為的是炫耀國力、折辱趙國;

秦趙兩國的外交活動,反映的是在趙武靈王死後,秦趙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秦國向東擴張的野心。

把《資治通鑑》當研究權謀經略來讀的人(比如參加工作多年的我),想到的則是更多看不到的細節:

1. 秦昭王真的想要用十五城去換和氏璧?

作為秦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直接打下統一基石的秦昭王,會用秦國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十五座城池去換一塊和氏璧,用腳指頭想想都不太可能。

2. 秦昭王想要用十五城去換和氏璧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秦昭王此舉真正的目的應有要有兩個:

一是趙武靈王去世後,秦國忙於攻打魏國、韓國、齊國,與趙國沒有直接的軍事鬥爭。他摸不清趙國的底細,藉此用以城換璧的方法,摸一下趙國君主和將帥的底。

二是秦國可能真正計劃要對趙國動武了。但是沒有出兵由頭,於是編了這麼個由頭。

3.藺相如看出秦王以十五城換和氏璧的真實目的了嗎?

顯然沒有。僅看藺相如對趙惠文王的回答,感覺邏輯有點混亂。

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

由此看出,藺相如此次外交行為的出發點,無非就是在和氏璧不得不換的前提下,儘可能保證趙王得到秦國的十五座城池。

4.秦王為什麼在換和氏璧「失敗」後,還是放藺相如安全回國?

秦昭王看到趙國使臣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前來換城之時,他對趙國的摸底行動和效果已經達到,自然也就「無意償趙城」,所以也不存在所謂的「失敗」。

藺相如能從秦昭王處騙得和氏璧,秦王也不生氣;藺相如隨從如此輕鬆地能回到趙國,秦國也不追殺。此兩點更說明了秦昭王的目的根本就不在和氏璧。

當然,也有把《資治通鑑》當作學術研究來讀的(由於本人不做學術研究,所以也不出更多的例子)。

有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帶著不同的讀書目的去讀《資治通鑑》,帶來不一樣的享受也是不一樣的。

筆者不才,草草看過幾遍《資治通鑑》,主要目的是三個:

一是明事理。了解歷朝歷代的興衰更替,掌握基本的歷史脈絡,大致明白潮起潮落的關鍵所在。

二是懂人心。嘗試著去體會某個歷史人物在某段歷史背景下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當事人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辦的問題。

三是長見識。毫不誇張地說,現在是歷史的重複。我們每個人在現代社會中遇到的情況,在歷史上都有相似的存在。通過了解歷史人物的做法、歷史潮流的變遷,來解答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鑑於往事,資於治道」

雖然我讀《資治通鑑》的目的很功利,但這種帶著目的去讀的方法,確實能夠讓我感受到快樂、收穫和價值。

特別是在參加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管理經歷和經驗積累之後,在解決、處理一些問題時,總是能多帶個角度去思考、判斷,甚至有時候是照搬《資治通鑑》中的做法,居然發現效果還不錯。

讀書貴在有用,學習是為了改變生活。

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人醜應該怎麼讀書——功利性讀書指南
    「為什麼我讀過書後一點也回想不起書中的內容?」「為什麼我讀過一些書後沒有得到提升?」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我試圖建立一個系統,找到一套可操作性很強的方法,來指導我們讀書。今天我把這麼長時間以來思考到的分享給大家。需要提前說明的是,這是一份「功利性讀書指南」,它試圖去幫助的是希望靠讀書來解決某些切實問題的知友。
  • 讀書的「應用價值」與「功利性」要有區分
    對此,我當然是不贊同的,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為讀書還是應該有所用途,完全無用的讀書似乎也沒有什麼價值。在讀書的應用價值和讀書的功利性之間,其實是應當有所區分的。至於如何區分,我想起了我導師的導師錢偉長先生所講的一個與他的導師——世界飛彈之父馮·卡門有關的故事。
  • 笨方法讀《資治通鑑》
    本期編號【2019/15W】以「不朽」觀照,十年讀《資治通鑑》。我自 2019 年 01 月 14 日開始讀《資治通鑑》,如今已近半年,總結相關閱讀心得及方法,供大家參考。01細啃《資治通鑑》,有兩個緣由:一是源自中國古典文體的嚮往,期待能在長時間經典閱讀中訓練出一兩成簡練寫作的功力。
  • 讀書的方法和目的
    讀書不可求快,但求讀懂、讀通。有的可泛讀,但經典務必精讀。最好要一本一本地讀,不讀完一本,決不翻看第二本。切忌貪多求快。每讀完一本,務必撰寫或長或短的讀後感。只有這樣方有所得,否則走馬觀花,如同未讀。讀書不可帶有功利性。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也不是為了提高人文素質,更不是為了人前顯擺。讀書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喜歡,或者說讀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與吃飯、呼吸空氣沒有什麼不同。如果非要問讀書為了什麼,我想是為了活著。活著就要讀書。就這麼簡單。
  • 讀書方法論:你是怎樣選擇讀書的類別呢?
    為了擴充自己的眼界,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量,或者說為了術業有專攻,有目的的選擇圖書去讀,那麼我推薦以下類別書籍應該多多注意:1首先要重視哲學圖書,這是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圖書,是統帥一切學科的書籍,應該好好去讀,特別要讀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圖書
  • 《勃勃讀資治通鑑》
    《勃勃讀通鑑》序 很久以前就有要翻譯和解讀《資治通鑑》的想法,內心所系的是掌握了完全詳盡的史料以後再做必要的寫作
  • 功利性閱讀:你最好的年華,都毀在了推薦閱讀
    我是「學子成長計劃」,今天我們一起探討「功利性閱讀」——沒有目的的閱讀,都是在對知識耍流氓——光欣賞,不過腦,書到用時方恨少。因為書非借不能讀也——只有借書讀的人,功利性才明確,才懂得珍惜讀書的機會。學生為什麼而讀書?為實現心中的夢想。如何實現夢想?把知識轉化成技能,理論指導實踐。我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句,有多少人能像撒貝寧那樣,用九句詩詞總結了人生?有多少人能像董卿那樣,對詩句信手拈來。為什麼做不到呢?
  • 【讀】薩維尼的轉向:從目的解釋的否棄到允許——《法學方法論》第一章讀記
    ,適逢商務印書館推出該書的新版本,遂邀請幾位朋友共讀之,相互切磋討論,擬用一年的時間讀完。薩維尼認為,類推是「立法的自我補充」,與目的解釋不同。對於類推的適用,薩維尼認為在民法中可以,在刑法中不可以——「如果法律對於某個行為是否具有可罰性未做明文規定,那麼毫無疑問,該行為不屬於犯罪,根本就不需要藉助於類推予以確定。」拉倫茨對薩維尼中晚期法學方法論的介紹主要集中在薩氏對目的解釋的立場上,「民族精神」「法律制度的直觀」是理解這個時期薩維尼思想的關鍵詞。
  • 為什麼你讀了一堆書思維卻依然沒有提升?如何科學的讀書?
    是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書呢?還是讀點人生哲理或者散文的書?這點,很多人都會受別人的影響,而不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讀書。老王功利性的認為,讀書,就應該能為自己的工作提供幫助,並能指導自己的工作,這樣的書才能精讀。但提升自己品位和生活情操的書,也要讀,閒暇時、假期裡都可以讀。
  • 《資治通鑑》為啥備受推崇?
    小編在讀書時曾聽到一位老教授告誡:讀書一是讀經典,二是讀一些「磨腦子」的書,這兩點一直記憶深刻。
  • 孩子不愛讀書,如何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人們常常說讀書是成長與進步的階梯,實際這句話還是把讀書功利化了,任何帶著功利性的讀書,我認為都是沒有價值的,也談不上讓孩子去熱愛閱讀我一直推崇另外一個觀點,讀書是生命的要素之一,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讀書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讀書可以讓我們恍然大悟,讀書可以讓我們怡然自得,讀書可以讓我們笑對未來。從小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能夠讓孩子受益一生,能夠超越成長和進步。因此,要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放棄一切功利性的目的。
  • 讓讀書像刷牙洗臉一樣簡單,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
    而且大部分人讀書的初衷是提高專業技能和個人修養。工作、上網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到頭來一年讀不了幾本書。前幾年有人問我,你一年能讀幾本書?自己悄悄算了下,也就大概三四本,還都是因為要考職稱等必須要看的書。
  • 讀了300本書還是一無所獲?不甘心的他總結出了一套讀書方法論
    曾一年讀書300本,但一無所獲,後來調整方法,終於感受到了求知的喜悅。但即便如此,讀的書也沒有在他身上展現出任何成果。於是再次反思優化讀書方法,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了一名研討會講師。這本書就是他根據自身經驗教訓總結而來,主要針對商務類書籍的閱讀。
  • 《讀通鑑論》:讀《資治通鑑》的最佳參考書
    為此,宋朝神宗年間大學士司馬光編撰了被稱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王鳴盛語)的《資治通鑑》。這部名著自問世以後即受到上自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墨客的重視與追捧。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就是其閱讀《資治通鑑》的筆記。王夫之(晚年別稱「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廣博精深,毛澤東曾把他同西方的大哲學家黑格爾相提並論。
  • 方法論:如何閱讀民法學書籍 | 麥讀學園
    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讀哪些書,該怎麼讀就顯得至關重要。最近,讀過了程嘯老師(程嘯:法律人如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葛劍雄老師(葛劍雄:讀書方法決定人的命運)介紹的讀書方法,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不過,如果不是經過挫折和體驗,若是在以前讀到,自己還是會不以為然吧。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鑑》對前代的歷史記載,以敘述唐朝的內容最為豐富。兩漢四百餘年,《資治通鑑》不過給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卻佔據了八十一卷篇幅。但當一位讀者嘗試著在《資治通鑑》中尋找李白的蹤跡時,他會發現什麼?他會發現,《資治通鑑》中居然沒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資治通鑑》給予唐朝歷史如此高的關注度,卻為何隻字不提李白?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們疏忽了嗎?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1 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四種閱讀層次:基礎、檢視、分析、主題閱讀,帶著目的去讀書
    快速閱讀部分,用最短的時間讀一段文字,回答5個左右的問題。而在閱讀理解部分,答題時間較長,需要理解的內容多,題目不僅僅有選擇題,還有填空和問答形式。這部分內容不僅要求快速還需要準確性。不僅僅考試,工作和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同的書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消遣類的書一帶而過,只要讀懂大意就可以了。
  • 讀書的目的是「做」
    >讀書如果不是拿來用的那讀他為何?我們教書,學生讀書必須有一個明確目的——做。教而不可做,學後不能做,那教與學就成了形而上的虛無縹緲。現今教書的目的是為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是否一直秉承這一點?還是我們已經犯了「既得主義」錯誤,重分數而輕能力,重智育而忽視人格成長。分數是一項衡量教學工作的指標之一,不是衡量教學工作的唯一標準。
  • 讀經典本身不是目的,書院教育重在立德樹人
    過去講到書院,強調更多的是,書院是做學問的地方,倡導讀書治學,倡導開門辦學,其實立德樹人恰恰是書院的核心價值。我國的書院教育最本質的是人格教育,學術研究、知識傳授其實只是次要的。通過教學明理讓人能夠修身養性是書院教育最根本的追求。所以在整個書院這樣的教育過程中非常注重立德樹人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書院最大的特色,它體現在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