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書,寫作一些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一定要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幫助?
讀完這本書,我能有什麼收穫?
……
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個問題,找出自己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讀一本書的理由,就是成功讀書的一半了。
其實,不僅讀書,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只有明確了目標,時時提醒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哪怕慢一點,堅持下去總能有收穫的時候。
看《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皇皇巨著,如果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的,是萬萬不可能堅持讀完的。
這裡的目的分好幾類:
有為了增長知識當歷史故事書來讀的;有為了理清歷史脈絡來讀的;有為了研究歷史人物來讀的;有為了學習權謀手段來讀的;有為了提升學術研究來讀的;不同的目的出發,讀《資治通鑑》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認知和收穫。
比如《資治通鑑·周紀四》關於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記載: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把《資治通鑑》當故事書看的人(比如小學時候的我),會覺得
秦國欺人太甚,強取豪奪;
趙王膽小如鼠,畏手畏腳;
藺相如智勇雙全、戲耍秦王。
這是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長大後我們要向藺相如學習,做一個智勇雙全的厲害人物。
把《資治通鑑》當歷史研究的人(比如大學時候的我),會看到:
戰國時期,國家之間的外交已經領先於軍事衝突;
秦王索要趙國和氏璧是一個純粹的外交行為,為的是炫耀國力、折辱趙國;
秦趙兩國的外交活動,反映的是在趙武靈王死後,秦趙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秦國向東擴張的野心。
把《資治通鑑》當研究權謀經略來讀的人(比如參加工作多年的我),想到的則是更多看不到的細節:
1. 秦昭王真的想要用十五城去換和氏璧?
作為秦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直接打下統一基石的秦昭王,會用秦國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十五座城池去換一塊和氏璧,用腳指頭想想都不太可能。
2. 秦昭王想要用十五城去換和氏璧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秦昭王此舉真正的目的應有要有兩個:
一是趙武靈王去世後,秦國忙於攻打魏國、韓國、齊國,與趙國沒有直接的軍事鬥爭。他摸不清趙國的底細,藉此用以城換璧的方法,摸一下趙國君主和將帥的底。
二是秦國可能真正計劃要對趙國動武了。但是沒有出兵由頭,於是編了這麼個由頭。
3.藺相如看出秦王以十五城換和氏璧的真實目的了嗎?
顯然沒有。僅看藺相如對趙惠文王的回答,感覺邏輯有點混亂。
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
由此看出,藺相如此次外交行為的出發點,無非就是在和氏璧不得不換的前提下,儘可能保證趙王得到秦國的十五座城池。
4.秦王為什麼在換和氏璧「失敗」後,還是放藺相如安全回國?
秦昭王看到趙國使臣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前來換城之時,他對趙國的摸底行動和效果已經達到,自然也就「無意償趙城」,所以也不存在所謂的「失敗」。
藺相如能從秦昭王處騙得和氏璧,秦王也不生氣;藺相如隨從如此輕鬆地能回到趙國,秦國也不追殺。此兩點更說明了秦昭王的目的根本就不在和氏璧。
當然,也有把《資治通鑑》當作學術研究來讀的(由於本人不做學術研究,所以也不出更多的例子)。
有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帶著不同的讀書目的去讀《資治通鑑》,帶來不一樣的享受也是不一樣的。
筆者不才,草草看過幾遍《資治通鑑》,主要目的是三個:
一是明事理。了解歷朝歷代的興衰更替,掌握基本的歷史脈絡,大致明白潮起潮落的關鍵所在。
二是懂人心。嘗試著去體會某個歷史人物在某段歷史背景下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當事人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辦的問題。
三是長見識。毫不誇張地說,現在是歷史的重複。我們每個人在現代社會中遇到的情況,在歷史上都有相似的存在。通過了解歷史人物的做法、歷史潮流的變遷,來解答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鑑於往事,資於治道」
雖然我讀《資治通鑑》的目的很功利,但這種帶著目的去讀的方法,確實能夠讓我感受到快樂、收穫和價值。
特別是在參加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管理經歷和經驗積累之後,在解決、處理一些問題時,總是能多帶個角度去思考、判斷,甚至有時候是照搬《資治通鑑》中的做法,居然發現效果還不錯。
讀書貴在有用,學習是為了改變生活。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