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清泉 民法學者,「要件訴訟九步法」理論構建者
來源=微信公號「民法學人」
延伸閱讀=如何體系化的研習案例? | 麥讀實務
民法書種類很多,有民法大咖的理論書,有律師大咖的實務書,隨著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書籍出版的內容和速度呈現幾何級數地增長,對我們普通學習者來說,就有些信息過載、應接不暇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況且,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是一樣的讀法,培根就說,有些書只需品嘗,有些需要吞咽,還有少數的應該細嚼。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讀哪些書,該怎麼讀就顯得至關重要。最近,讀過了程嘯老師(程嘯:法律人如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葛劍雄老師(葛劍雄:讀書方法決定人的命運)介紹的讀書方法,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不過,如果不是經過挫折和體驗,若是在以前讀到,自己還是會不以為然吧。失敗乃成功之母,從成功者的角度說出來,大家或許覺得是機遇或天賦使然,由我這個號稱喜歡讀書但一直不得其法的人說出來,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吧。
一、讀書的誤區
1、好高騖遠、淺嘗輒止。大學上民法課的時候,老師講得很精彩,但是教材卻編得讓人生畏,概念從古希臘、羅馬講起,甲說乙說糾纏不清,實在提不起興趣。老師推薦了王澤鑑、謝在全等老師的書,於是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閱讀起來。間雜著顯擺的小心思,不是通盤了解和認真體會其中的法學原理,而是另闢蹊徑地找一些偏澀刁鑽的問題向老師請教,想要博得老師的關注和認可。這種小聰明使得自己讀書不紮實,根基不牢靠,實戰運用後才發現自己學識不紮實的毛病,靠著惡補才補回來,但是最好的讀書時光也被浪費了。
讀書猶如談戀愛,需要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時間不合適,沒有那些經歷也不懂她的美。讀民法書也要循序漸進,王澤鑑先生的書或者其他經典的書,建議在掌握基本的民法知識的基礎上再閱讀。一猛子扎進民法知識的海洋裡,只顧低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最終迷失的是自己。具備一定的民法知識後才能享受到王澤鑑先生書中講的民法之美,享受思維的樂趣。
2、不做筆記。記得上大學時,帶著書上課都算是勤快人,好一點的會在書上劃重點,但聽課從來不做筆記。臨到考試的時候,拿來女同學的筆記複印,靠著幾天的突擊就能過關。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人到中年才覺得做筆記的好處。
一是劃重點,把關鍵詞和句凸現出來,便於理解和以後複習。
二是明思路,把作者的論證思路用流程圖表示出來,便於自己分析論證的優劣,好的學習,不好的今後避免。
三是析異同,嚴格說來,對比是人類思維中最基本的方法。對比能夠迫使自己理清知識中的死角。鄭玉波先生最擅長列表對比,舉例如下:
權利比較
留置權
動產質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
抵消權
性質
物權
物權
債權
債權
標的物
以動產為限
以動產為限
不以動產為限
不以動產為限
成立
基於法定
基於設定
基於雙務契約
之當然結果
基於雙方債務
之抵消適狀
目的
債權擔保
債權擔保
促使雙方
交換履行
避免交換給付
之勞費
效力
他方如不清償得
就標的物受償
他方如不清償得
就標的物受償
暫時拒絕他方
之請求
使雙方債務依
抵消額而消滅
消滅
因他方另提
擔保而消滅
不因他方另提
擔保而消滅
不因他方另提
擔保而消滅
不因他方另提
擔保而消滅
備註
瑞士民法稱為
法定質權
參照
第264條
參照
第334條
另外,劃分之後再對比能夠促進知識的精細化,對相關問題提出更細分的對策建議。某一個事物如果從兩個維度劃分,可以分為四個象限,從而分門別類的提出對策。例如,管理學上將事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分為了四個象限,從而提出不同的解決建議。如果在增加一個維度,那麼就可能有八個具體的分類了。學習民法也可以進行這樣的分類對比。
3、不做練習
以前讀書不做預習,也不做複習。不複習,就會像狗熊掰棒子,讀一個丟一個。就會像水過地皮溼,不能深入。遇到稍微複雜一點的案例也會繞著讀,覺得麻煩。讀書不求運用,就會像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後來,硬著頭皮拿著練習冊讀王澤鑑的民法思維,在紙上寫寫畫畫,原來複雜的法律關係也就清晰了。人的思維和文字都是單向的,不能同時處理多維、多主體的事實和關係,這就需要我們用圖畫出來。王澤鑑先生說,一圖勝千言,誠不我欺。後來,天同和法秀甚至把畫圖發展成了訴訟可視化技術,可見其重要性。
法律也需要像數學一樣去精確地推理,做練習題的時候尤其如此。根據心得,我在《民法學人》歌詞裡寫到:甲乙丙丁戊,繼承親屬債和物,練習冊裡的計算,現實中的預演。」
二、讀書的順序
以下是作者自身經驗的體會,大體上讀書需要經過這四個步驟:打穩基礎——構建體系——問我所用——專題研究,不妥之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一)打穩基礎
建議先用國內的教材和法條,把基本知識先打紮實了,最高效直接的方式就是法考的視頻和教材,如老鍾,方志平等。不建議直接讀臺灣的教材或案例,好高騖遠,效果不好。語言和法條有差異,讀起來也費時費力。
(二)構建體系
國內的民法教材偏重於考據和說理,面向初學者,面向實踐,以民法體系為綱,以大陸法律為主線,以大陸案例為引導的佳作不多。這方面只能靠民法學習者自己努力。大陸民法基本概念、制度、體系與德國、臺灣民法大體一致,有不少佳作可堪借鑑。這些經典的著作有:王澤鑑先生的天龍八部系列,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德國民法通論》,布洛克斯《德國民法總論》、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施瓦布《民法導論》等。
具備一定知識後,建議先讀王澤鑑先生民法思維與請求權基礎,這樣就能把民法靜態的知識,動態地應用起來。王澤鑑先生力推請求權基礎,天龍八部更是一以貫之,有體系,有方法,與具體的案例涵泳體會,便能潛移默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學習的是方法,是觀察和論證的方法,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點。要學習民法嚴謹的思維邏輯,構建民法體系的方法,學習各種制度之間如何聯繫,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思路,並將這種方法用在分析大陸法律和案例上,力求達到對法律融會貫通的效果。
這裡尤其要注意的是,先掌握基礎,再去辯證思維。先掌握一種觀點,再和另一種觀點對比。我們以前的學習歷來如此,只不過那是教育家給我們規劃好的。畢業後的學習需要我們自己規劃。先牛頓經典力學,然後相對論及其他,先經典幾何再其他。不能用後來的理論來否定前面的。民法也是這樣。否則,我們就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糾結於具體的知識點的爭論,忘記了法學方法的養成。養成一定的方法後,可以去指導論證各個具體的知識點。這也就是我們看天龍八部不是當做聖經去看,做注釋者,是當做方法論的示例去看,學會了方法,才能去應用。
另外,每一個概念,每一個法條都會有例外,有模糊。初學者要在典型情形、典型案例上去思考,懂得各種制度之間的勾連。具備一定的基礎後,在模糊情形、例外情形上思考,訓練自己的思維。不要一上來就辯證,那樣會讓自己莫衷一是,似是而非。可以不誇張的說,任何一個知識點,任何一個法條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出來。這是因為,法律只是有限理性對無限生活的預先規制,充滿了原則與例外的協調,什麼時候原則,什麼時候例外,是需要結合案情進行解釋和論證的。
(三)為我所用
論語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而不運用,不是一種浪費麼。要試著把學習的輸入變成寫作的輸出,這樣才能高效的輸入。寫作會讓自己思考,會將過去的知識調動起來,運用起來,會將現在所學的知識融合進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會嚴謹自己的思維。會發現自己還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寫作能促進高效地學習,剛開始寫確實有點難,但積累一定的基礎以後就文思泉湧了。王澤鑑先生在《民法總則》序言中講到,臺灣地區的大學圖書館,學生多在看書,在德國、美國的圖書館從早到晚,座無虛席,學生多在查找資料,解答實例題,研讀判例,提出報告,這就是學而時習之,運用法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
運用對比方法為我所用的途徑之一,就是用王澤鑑先生講的方法把大陸的請求權基礎梳理一遍,甚至把案例改編過來,寫成介紹性的文章。(最近我就在做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希望有興趣的夥伴們一起加入)
(四)專題研究
以上只是通曉大致的領域,想要專精,還要在細分領域專研,那樣可以劃定某個課題,進行深入細緻地研究。比如,大陸合同中利他合同,侵權中的因果關係等等。本科階段適合大水漫灌式讀書,無所定型,廣博其知識。研究生階段適合精準滴灌式讀書,心有定向,或為職業,或為學問,以問題導向限定一二主題做深入研究。
三、讀書的方法
在第一部分談到的方法之外,這裡再介紹兩種方法:
1、分門別類地閱讀。有些書太多、太厚,本本精讀時間不允許,而且也沒有必要,留著備查或參考即可,比如王利明先生民法系列書、史尚寬先生的書。有些經典的書需要精讀,比如民法思維與請求權基礎。經典的書要讀三遍。第一遍,好讀書不求甚解,通讀其整體,大致了解書中講了一些什麼內容。第二遍進行精讀,像曾國藩讀書一樣,這一句不懂不讀下一句,這一頁不懂不讀下一頁,這一章不懂不讀下一章。做好讀書筆記。第三遍,批判性地閱讀。對作者的論證的方式、行文的邏輯、表達的內容等進行分析比較。好的地方進行參考和借鑑,文章的薄弱之處,試著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
2、帶著生活去讀書。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我們每天都參與其中,所以要帶著自己的生活去體味民法的價值取向。真正的學習是把相關的內容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對知識點或案例進行回味,琢磨,甚至可以結合實際自己舉出例子。曹雪芹說,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人情練達也是法律。民法的歷史比較悠久,有些用語和制度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那些制度不是獨裁者一時頭腦發熱的產物,也不是老學究們刻意掉書袋的產物,如同我們今天的生活一樣,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先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漸總結摸索出來的經驗,請從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背後,讀出那些可愛而又溫情的生活智慧。霍姆斯大法官說,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不拘泥於概念法學的窠臼,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沒有無因性的物權理論便行不通麼?突破債權平等性的一物二賣的處理規則便不正統麼?不動輒以民法理論批判實務。理論與實務的良性溝通,首先在於理論上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實務面臨的困惑,身臨其境地分析、感受實務的方案優點在哪裡,理論方法是否真的在可行性和理論的融慣性上佔優勢。
希望上述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