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目的是「做」
讀書如果不是拿來用的那讀他為何?陶行知先生把書分為「吃的書和用的書」,吃的書是酸酸甜甜的但也可以有裹腹感,如果苦辣甚至有毒呢?豈不是不如無書?
我們教書,學生讀書必須有一個明確目的——做。教而不可做,學後不能做,那教與學就成了形而上的虛無縹緲。現今教書的目的是為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是否一直秉承這一點?還是我們已經犯了「既得主義」錯誤,重分數而輕能力,重智育而忽視人格成長。
分數是一項衡量教學工作的指標之一,不是衡量教學工作的唯一標準。大膽的老師都是敢從做中教的老師,有做的教學才有教學的做,孩子是需要連結世界的,而不是用課堂和課本把他們割裂開來。似乎有些偏離「閱讀」主題,那就回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上來,
老師的教要引領學生從書中,走向世界,再用世界,去豐富讀書。學生的學,課堂只是一捏酵母,生活才是那一團面,「舉一隅而以三隅反」才能發出更勁道的麵粉,做出多樣的麵食。讀書後,能去做,這是一個發展型學生的表現,用做去研究、探究書中知識,與這個世界去溝通,與整個人類社會去對話。
每天中午都會看到有同學拿書回去讀,大多為趣味閱讀性質的書,現在他們很少看工具類的書籍,以讀書為樂,這很值得欣慰。但讀來越輕鬆,越不感覺費力的書,越難以讓人成長,就越難實現我們今天說到的「讀書的目的是做」。
似乎今天談的讀書是廣義上的「讀書」:讀書,讀人,讀生活,就是別讀成書呆子啊!-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