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從讀者,變為思考者

2020-12-25 天天吾悟

前段時間,網絡上湧出一批標榜自己年閱讀量在100本書以上的人。這些人,令我豔羨不已。同為讀書人,我一年的閱讀量卻始終只能在50本左右徘徊。不僅如此,讀過的書,數月之後,竟然全然不記得書中內容,復讀亦如第一次讀一般。

我很困惑:花費如此多的時間來讀書,卻猶如蜻蜓點水,踏過無痕,一無所獲。那麼,讀書是為了什麼?

威廉馬修斯教授說:「真正讓一個年輕人成為有學識的人,並不是他閱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他閱讀了多少好書,真正吸收了多少知識。每一個真正被他掌握的有價值的思想,就像他一個熟悉的好朋友。

過去,我把太多的精力都放在我要完成我的讀書數量這個目標上,為了讀書而讀書。每當我看完了一本書,我覺得很開心:「又讀完一本書了,離目標又近了一步。」我為我可以完成我的讀書目標的開心。卻不曾想過,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讀書的真正目的,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在於你將自己由讀者變成了一個思考者。書籍最大的好處並不在於我們可以記住書中的內容,而在於書籍帶給我們的暗示意義及它們所具有的品格力量。

回顧過去的讀書時光,讀書帶給我的滿足感不是我又領悟到了新的思想,卻是我又讀完了一本書的喜悅。完成閱讀數字讓我心中充滿了自豪,以至於每當我讀完一本書,都會在朋友圈裡慶祝一番,仿佛那疊加的數字,才是令我變得強大的理由。卻沒意識到,那些大文學家的作品之所以能流傳於世,並不在於她們寫了很多書,在於書中傳遞給他人的思想。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在一場文人舉辦的派對上,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坐在一個角落裡,獨自安靜地品嘗杯裡的咖啡。大廳裡,各文人墨客都在交頭接耳,談天說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男人注意到了角落裡安靜的瑪格麗特,並跟她搭訕,以極其輕蔑的語氣向瑪格麗特展示著自己的豐功偉績:「您好,小姐。我是***,我已經出了二十本書了,第二十一本馬上也要出版了。」瑪格麗特僅僅只是微笑著,並對他予以祝賀。那個男人接著又問:「請問您出了多少書呢?」瑪格麗特淡淡地說:「我只寫了一本書《飄》。」那個男人聽後,臉紅到脖子跟,灰溜溜的走了。

書不在多,在於精。

真正有益,能讓心智更加強大的閱讀方法,就是專注,全身心地閱讀一本好書。

閱讀就如同我們每日吃飯一樣。吃飯是為了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讓身體變得強壯。倘若我們每日吃飯之後,營養未被身體吸收,就算你吃得再多,你的飯菜多有營養,也不會對你的身體有所益處,只會增加身體的負擔。閱讀也一樣,如果書裡的知識沒有被讀者吸收,再好的書,於你而已,讀了和不讀也沒什麼區別。讀的再多,也只是徒耗精力而已。

知識只有被我們的大腦消化後,成為我們心智的一部分,才會變成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所以,相比閱讀本身而言,思考更加重要。

而讀書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從讀者變為思考者。

相關焦點

  • 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讀書,才能達到真正的讀書目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讀書有利於個人成長,但卻出現以下種種情況:有些人看見好書就買,卻從來也不讀,成為囤書達人;有些人靜不下心來讀書;有些人沒有時間讀書;有些人沒有目的的讀書,完全是自嗨式,讀書時很嗨,讀完你要是問他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他就回答不上來了;有些人讀的很慢,甚至完全讀不下去……,那麼這些讀書方式,你有沒有中招呢?
  • 讓學習者成為 真正的思考者
    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曹雲霞在2016年第26期《江蘇教育研究》發表《讓學習者成為真正的思考者》一文提出,現代教育思想突破了「知識傳遞」這一傳統觀念的束縛,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忽視了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意味著讓學生享有更多的思考權。
  • 缺席的讀者_讀書_鳳凰網
    這本身是一件行為藝術品,作者假裝在寫一本「書」,我們也假裝花錢買一本「書」來讀。把作者名字印在封面上,對作者而言,對讀者而言,目的便已達到。也就是說,作者的真正意指的讀者,不是我們這群買書來讀的讀者,而是那看似不存在、卻無處不在的讀者,缺席的讀者。那些真正的讀者其實不讀書,也不了解書。但表面上他們是最了解書的人。
  • 你是個左腦思考者,還是右腦思考者?
    你左右大腦中,其中有一邊往往佔了主導的地位。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它符合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特質:有些人是左撇子,有些人則慣用右手。以此類推,有些人是左腦思考者,而有些人則是右腦思考者。你屬於哪一種?你是否知道,例如,所有的印刷媒體,包括廣告時代,將在短短八年內統統過時?這是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2007年的預言。「在10年內,所有我們認為屬於媒體的消費,無論是平面,電視或網際網路,都將被移交給IP,都將被數位化。」鮑爾默先生表示:「一切都將被數位化。所有你閱讀的東西,你都將在屏幕上閱讀它們。」
  • 管理思維|左腦思考者vs右腦思考者~~
    「在10年內,所有我們認為屬於媒體的消費,無論是平面,電視或網際網路,都將被移交給IP,都將被數位化。」鮑爾默先生表示:「一切都將被數位化。所有你閱讀的東西,你都將在屏幕上閱讀它們。」就我所知,廣播使報紙和雜誌過時。電視則使廣播過時。現在網際網路會使所有的東西過時嗎?讓我們拭目以待。這種確信是左腦思考者的標誌,但是右腦思考者就沒那麼肯定。我不是建議右腦思考者把美國的企業都給接管了。
  • 魏承思先生:讀書只有一個目的
    同樣是讀書學習,因為有不同的動機目的,也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荀子將此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君子學習,耳朵裡聽進去的,是刻在心裡的。然後表現在平時的儀態上,莊重文雅;也反映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進退有據,不卑不亢。他們說話該急時急,該緩時緩,都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
  • 《思考是一門藝術》:成為真正的思考者
    幾百萬年以來,我們已經適應了周圍的環境,進化成不假思索、例行公事的思考者。我們的存在以及是否能夠倖存下來,這主要取決於經過千萬代人驗證過的行為規範與模式。能夠一看到與食肉動物相關的某些顏色、圖案和動作就馬上不假思索地轉身逃跑,這對能否活命至關重要。發展到今天,促成我們做出決策的主要是無可爭議的行為準則和既定的行為模式,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反思。
  • 讀書的真正目的,並不只是為了一張通知書——《錄取通知》影評
    讀書現在已經成了一種基本的教育,每個人都擁有著自由享受讀書的權利。原本是為了接受更多的知識才決定讀書,但很多時候無可避免的就會發展成為了讀書而讀書。影片《錄取通知》就解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什麼。由最初的假學校變為真學校的故事也就由此拉開。這部影片是完全站在一個少年人的角度上看待教育問題的,所有學校的基本課程都是固定的,相同的,優生差生的區別也是取源於這些分數,對一些特長的偏科的學生來說,這完全是一種不公平性的教育。那些落榜的學生有些不比坐在課堂中的學生差勁,可就是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分數,就要被永遠淘汰。
  • 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者?
    習慣一:大量讀書以及博覽群書讓自己多接觸不同的獨特觀點是激發好奇心和保持開放心態的好方法。通過大量閱讀書,書裡各式各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會讓我們看待問題更客觀更全面。習慣二:不要急於下結論一個具備好的批判性思考者有不急於下結論的習慣,尤其是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只有當他們對一個話題進行了一定深入研究,並且能夠用合理的推理來證明自己的立場時,他們才會做出判斷。
  •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所見】讀書的時候,亦能獲得跟從事體育運動時產生的那種充實感相同的感覺。對自己喜歡的文章句子,或大聲朗讀,或逐字逐句抄寫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書裡的內容就逐漸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我們將讀書視為一種邂逅,同時把別人寫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東西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思想者,思考者
    不奢求做一個思想者,但卻要做一個思考者,一個凡事總善於思考的人!善於思考,敢於思考。遇事思考,遇人思考,人生中思考無處不在。家和萬事興,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年邁的父母要考慮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物質的、精神的?了解清楚了才會讓老人心情愉悅,老有所樂!和愛人相處是一輩子的事,當經常思考相處之道。包容、理解、信任,白頭偕老做到這些當靠智慧。
  • 【九為你讀書】讀者筆記:知識沒有邊界,我們該怎麼做?
    【九為你讀書】讀者筆記:知識沒有邊界,我們該怎麼做?】讀者筆記:知識沒有邊界,我們該怎麼做?判斷信息價值的能力與快速學習能力是我們需要教給學生應對未來挑戰的兩項有用的能力。編者結:此篇內容來自《九為你讀書》欄目的讀者們對第一期節目《知識的邊界》的讀後有感。歡迎繼續查看讀者來信選編中之第一篇:知識網絡化時代,最重要的是……。如果您對以上讀後感的作者感興趣,也可郵件至 jiu.dushu@jmdedu.com,我們會幫您牽線搭橋。
  • 《批判性思維工具》:魯莽還是質疑,你將成為怎樣的思考者
    1、批判性思維的正確走向—公正性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如果不糾正思考者的人格品質,我們有可能自私、狹隘地學習和應用思維技能。批判性思維必須具有正確的走向,也就是我們要成為公正的思考者。作者於本書中介紹了公正性的含義並探討了思維的特質。
  • 《越讀者》:讀書就像吃飯
    《越讀者》的主題同樣與讀書有關,但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同的是,作者郝明義對中文閱讀的理解更深刻,文筆更流暢生趣,也更貼近當今閱讀時代的語境。話不多說,趕緊來看看魚串串的讀書筆記吧。1.科特勒的意思是 need 是人的基本需求,類似生理需求,want 是經過文化和歷史調整過的社會化的需求,demands 是一種有購買力在支持的需求。這就是好的主食,幫你拎清概念,省得你被別人繞暈。
  • 開篇語:為何要成為模型思考者?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生活中,有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理相互矛盾。「細節決定成敗。」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和「好讀書,不求甚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安妮寶貝新雜誌與日本《思考者》雷同(圖)
    》雷同遭質疑(附照片)    本報訊(記者陳熙涵)近日,安妮寶貝主編《大方》的消息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關注,創刊號將刊載哪些重量級作家的精彩作品成為讀者最迫切想知道的信息。對此,《大方》雜誌編委成員止庵在自己的微博上回應網友質疑時表示,「《大方》第一期刊載了日本新潮社旗下文化季刊《考える人》(思考者)和村上春樹獨家授權的《村上春樹三天兩夜長訪談》全文,封面也是新潮社授權的。《村上春樹三天兩夜長訪談》配有多幅照片,包括《大方》封面的這張照片,都獲得了新潮社的正規授權。」《大方》創刊號最大的看點無疑是村上春樹。
  • 讀書的目的是「做」
    讀書的目的是「做」
  • 叔本華的10條讀書名言,談如何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句句精闢入裡
    除了哲學專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外,叔本華還寫了大量的讀書隨筆,其中飽含著他深刻的思想,尤其是其中教導世人「如何做一個有思想的人」,至今讀起來依舊是句句鞭辟入裡、發人深省。也就是說,只有不多的思想,在寫下來以後仍能吸引讀者的興趣。五、我們從一開始就純粹是自發、自為想出來的東西,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我們可以把思考者分為兩類:自發、自為思考的人和隨時為了其他別樣目的思考的人。前一類是真正的、具有雙重含義的自發、自為的思想者;這些是真正的哲學家。這是因為只有這種人才會認真、嚴肅地對待所思考的問題。他們生存的快樂和幸福也就在於思想。
  • 為什麼讀書時很有感觸合上書就忘?讀書不是目的,用起來才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們便能接收到很多有感觸的文字,這些文字就如同在意識的海洋裡不斷投入的小石子,而這些石子激起的漣漪便在腦海中不斷地衝突迴蕩。隨著閱讀的深入,便不斷地有不同的漣漪產生,而之前漣漪隨著時間的推移便逐漸消失。
  • 做有高級感的思考者!
    好了,讓我們趕快來看看新學期孩子們是如何走向高級並成為「有高級感的思考者」吧!三下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大自然的生靈」,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像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選篇包括《古詩三首》、《燕子》、《荷花》、《昆蟲備忘錄》。由於春節前我們已經完成來古詩專題的學習,《燕子》便成為了開學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