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承思先生:讀書只有一個目的

2021-02-19 和合學堂

同樣是讀書學習,因為有不同的動機目的,也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荀子將此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君子學習,耳朵裡聽進去的,是刻在心裡的。然後表現在平時的儀態上,莊重文雅;也反映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進退有據,不卑不亢。他們說話該急時急,該緩時緩,都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小人學習,只是從耳朵裡聽進去,從嘴巴裡說出來,也就是說學到的東西只是為了武裝嘴巴,賣弄學問,並不真的想付諸行動。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而已,這怎麼足以使自己變得完美呢?這裡的「七尺之軀」固然是指一個人的身體。但不儀僅是身體,還包括了風度、氣質、舉止。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古時候的學習是為了自己,現在的學習是為了別人。君子之學是要使自己完美,小人之學是為了取悅於人。從前有一句俗語「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就是小人之學的目的。「禽犢」,家禽和家畜,指古代互贈的禮物或祭祀用的供品。小人學習的目標無非是做別人的工具。從這段話也可以知道,荀子說的君子之學就是為己之學,小人之學就是為人之學。不僅荀子生活的時代「今之學者為人」。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為人之學」更是普遍了。可以說,絕大部分人讀書學習是為了別人。你從小學到大學讀書,是為了考試考得好,對得起老師,對得起家長。看上去為自己讀書,其實都是為人讀書。即使你讀書是為了將來給自己找份好工作,其實也是為人讀書。無論當公務員、教授、律師或醫生,你學來的知識無不是為他人所用。

詩人北島寫過一篇文章,有一段話很有意思:「人要做通才不要做專才。什麼叫通才?所謂通才不僅指學問上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對歷史人生的徹悟和關懷,這叫通才。與通才相對的是專才,什麼叫專才?這就是充徹今日的那些所謂專家們,他們的專業越分越細,路越走越窄所掌握的知識純粹是用來混飯的。再看看當今統治世界的技術官僚,正是這種專才在權力層面上的延伸。從上到下幾乎各個都是懂行能幹的,就是沒有靈魂。」他這裡說的「專才」就是為人之學。為己之學則不然,讀書只有一個目的:讓你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所謂為己之學,就是說讀書是為了開茅塞,除鄙見,不固陋,不偏執,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和一個讀書的人比較一下,便很容易看清差異。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熟人接觸談話,他只看見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可是當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人生問題。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丟開眼前的現實環境。那麼,這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不但如此,讀者往往會被書籍帶進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裡去。

一個人在世上,對於學習大概有這樣一個過程。童年時代認為什麼都不懂,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問。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壓制他們的好奇心,要引導他們去探求知識,學習怎樣讀書。到了大學時自認為什麼都懂了,自以為歷史地理讀過,心理學、經濟學也都讀過,中外文學都讀了不少,聲光化電什麼都懂,所以最喜歡挑戰專家的往往是大學生。其實,學校裡讀的課本並不是真正的書。現在大學畢業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而且學校所教的只是記問之學。書上怎樣說,你便怎樣答,一字不錯,叫做記問之學。這些知識只需強記,除了應付考試,對你的人生成長基本無益。課本規範頭腦,湮塞靈性,只要你能猜中標準答案,照樣答出,便得一百分,於是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學霸」。其實世界上的知識你何嘗知道萬分之一。畢業後到了一個單位去工作,這也不會,那也不會,課本上學的知識大部分沒用。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束手無策、四處碰壁,不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因為課本上沒教過你。這時候又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

人到中年,事業有成,人生閱歷也有了,書也看了不少了。那時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已經固定,意見非常多,而且確定不移,所以又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其實,此時的中年人往往受種種的俗見俗聞所蔽,腦子像被裹上了一層包膜,失了聰明,逐漸迂腐。到了晚年,到了我這個年齡,才會覺悟其實自已一切都不懂,主要是指人生的大學問。不過,此時往往悔之已晚。怎樣才能到了中年不至於迂腐,到了晚年不至於後悔呢?唯有讀書,因為讀書能將那層蔽塞你聰明的包膜剝下,恢復你的靈性。那些常讀書的人,老當益壯,思想每每比青年活躍,就是因為他們能時時讀書,所以心靈不曾化石,變為古董。


—— 《荀子解讀》魏承思著

魏承思博士,香港佛學研究協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特約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師從前校長、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歷史學碩士,師從英國新左派理論大師派瑞‧安德森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師從楊廷福和吳澤教授。1990年代以來跟隨南懷瑾研習佛學和國學。

早年曾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主講隋唐史、佛學和史學理論。近年分別在中歐管理學院、國家會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講授國學和佛學。魏承思博士主要著作還有《史學和佛學》、《魏承思國學講演錄》、《緣來佛教》(簡體字版《現生說法看佛教》)、《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佛教的現代啟示》、《管子解讀》、《我們時代的中庸》等。

相關焦點

  • 魏承思先生:《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
    魏承思先生是嚴謹的學院派學者出身,學術功底深厚,學術著作頗豐,自從上世紀末結緣並跟隨南懷瑾先生修學以來,秉承南老師倡導的「以經解經、經史合參「的治學方法,讓傳統文化回歸其本來面目。從在南懷瑾先生身邊期間的2008-2009年「國學經典導讀」,2010年的「《資治通鑑》經史合參班「,再到之後的2012年「《管子》研習班」、2015年「《中庸》研習班」,2017-2018年「《荀子》研習班」,魏承思先生五次開講國學經典,層層梳理,抽絲剝繭,深入淺出。
  • 魏承思:"知行合一"讓生活優雅一些
    魏承思笑著解釋並為自己沏上一杯,並不拘泥於所謂「杯具」的選擇。  年輕時受父親的影響在上海過著洋派生活,他從小喜歡喝咖啡,對咖啡頗有研究,從美國留學回來到了香港,對這裡「中西混搭」的生活狀態極其適應。在他過往的文字中也透露,曾在一個慵懶的午後,在香港銅鑼灣某間知名的咖啡館裡,與李澤厚(美學大師、哲學家)一邊喝咖啡一邊聊天,直到夕陽西斜。
  • 【敦眾獨家】魏承思:什麼是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真正目的?
    本文整理自敦眾獨家課程:魏承思老師研讀《南懷瑾先生的文化觀,教育觀和歷史觀
  • 名師解讀 | 魏承思
    魏承思先生是嚴謹的學院派學者出身,學術功底深厚,學術著作頗豐,自從上世紀末結緣並跟隨南懷瑾先生修學以來,秉承南老師倡導的「以經解經、經史合參「的治學方法,讓傳統文化回歸其本來面目。從在南懷瑾先生身邊期間的2008-2009年「國學經典導讀」,2010年的「《資治通鑑》經史合參班「,再到之後的2012年「《管子》研習班」、2015年「《中庸》研習班」,2017-2018年「《荀子》研習班」,魏承思先生五次開講國學經典,層層梳理,抽絲剝繭,深入淺出。
  • 學術 | 中國文化大講堂 - 魏承思教授:國學與人生
    主題:國學與人生主講嘉賓:魏承思
  • 魏承思先生:追隨南懷瑾老師的「獨行客」登琨豔
    【登琨豔先生(右一)為南師等講解「兜率天宮」設計方案】 作者:魏承思 南懷瑾先生走後的幾天,我的腦子裡突然迸出個念頭
  • 讀書的目的是「做」
    讀書的目的是「做」
  • 徐復觀談讀書:興趣不加上一個目的,是不會有收穫的
    因為我的讀書生活是這樣的矛盾,所以寫出來或者可以作許多有志青年的前車之鑑。我不斷的讀書,是來自對書的興趣。但現在我了解,興趣不加上一個目的,是不會有收穫的。讀了四十多年的書,當然涉獵的範圍也相當的廣泛。但我現在知道,不徹底讀通並讀熟幾部大部頭的古典,僅靠泛觀博覽,在學問上是不會立下根基的。這即是我在回憶中所得的經驗教訓。
  • 讀書的方法和目的
    讀書不可求快,但求讀懂、讀通。有的可泛讀,但經典務必精讀。最好要一本一本地讀,不讀完一本,決不翻看第二本。切忌貪多求快。每讀完一本,務必撰寫或長或短的讀後感。只有這樣方有所得,否則走馬觀花,如同未讀。讀書不可帶有功利性。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也不是為了提高人文素質,更不是為了人前顯擺。讀書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喜歡,或者說讀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與吃飯、呼吸空氣沒有什麼不同。如果非要問讀書為了什麼,我想是為了活著。活著就要讀書。就這麼簡單。
  • 陳垣先生談讀書
    ∞你們馬上就要畢業了,本來我有很多話想說,但也不能一下都談到,今天只談談有關讀書的一些問題。這可能對你們畢業後在工作中自己進修時有所幫助。先談一下我個人讀書的經過。12歲以前,在學館讀四書五經,只是呆板地死背,不能背就挨打,只有用逃學一法來躲避。13歲發現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書中列舉很多書名,下面注著這書有多少卷,是誰所作,什麼刻本好。
  • 賽先生在線 | 讀書日:我想要一個「喜閱」的童年
    大家好,我是賽先生。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世界讀書日」的意思就是全世界的人都要在這一天讀書嗎?哈哈,小小賽,你這樣理解倒也沒有錯,但是不夠全面,來看看你能不能理解「世界讀書日」設立的主旨宣言。
  • 馮友蘭先生的讀書四法
    馮友蘭除了人生四境還有讀書四法,這樣讀書才不至於白讀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字:精、解、知、明。精,即「精其選」。讀書須有選擇,否則在茫茫書海中會迷失方向。可以把書分為要精讀的書、可以泛讀的書、只供翻閱的書三大類。究竟哪些書值得精讀?這要根據自己的專業來選定。一旦選定的書,就要認真地、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解,即「解其言」。讀書,尤其是讀古書,首先必須弄懂它的文字,因為文字是書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別。
  • 人們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
    人們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我想,這個問題也比較難回答,其實讀書的真正意義和目的很模糊,很難界定。有些人將讀書當作一種消遣,譬如讀武俠、言情、修仙等書。而有些人則又帶著功利心去讀書,表現的求知慾過甚,急功近利,而適得其反。
  • 讀書的意義,其實都在楊絳先生的這句話裡,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讀書,不單單是閱讀,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能夠獲得思考、疑問的能力。喜歡讀書的人很多,但是要問你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每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方純淨天地。我也熱愛讀書,從前的自己只是想在書中看個熱鬧,看看別人的人生。
  •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所見】讀書的時候,亦能獲得跟從事體育運動時產生的那種充實感相同的感覺。對自己喜歡的文章句子,或大聲朗讀,或逐字逐句抄寫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書裡的內容就逐漸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我們將讀書視為一種邂逅,同時把別人寫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東西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鼓吹讀書無用論的那些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有用?
    在農村這種讀書無用論的趨向慢慢得到認同,比如他們拿出的例子是:裝修裡面的工人每天的工資是多少,而隔壁的大學生每月的收入作為衡量的基礎。很多人都知道的是隨著農村的消逝,人口的流動,現實打破了所有的規則,這也是生活的無奈,培養一個大學生,前期需要的大量的投入,而畢業又面臨擇業,結婚生子等等的問題。
  •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從讀者,變為思考者
    我很困惑:花費如此多的時間來讀書,卻猶如蜻蜓點水,踏過無痕,一無所獲。那麼,讀書是為了什麼?威廉馬修斯教授說:「真正讓一個年輕人成為有學識的人,並不是他閱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他閱讀了多少好書,真正吸收了多少知識。每一個真正被他掌握的有價值的思想,就像他一個熟悉的好朋友。
  • 人為什麼要讀書,我的理由只有一個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也想給自己讀書找一個理由,那就是通過讀書提高自己賺錢的能力。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看待這個理由,但無論是你認為俗不可耐,還是對此不屑一顧,其實都與我無關,我人比較笨,想辦法賺錢的事情已經夠我忙活的了,在沒有過多的精力去考慮其他了。
  • 為什麼讀書時很有感觸合上書就忘?讀書不是目的,用起來才是!
    這也就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有持續了解的衝動,至少我們要做點什麼。比如在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也就是說通過讀書我要學會什麼知識,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帶著目的去讀書,不但能提高你的讀書效率,還能實實在在幫你解決問題。當然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會產生持續讀下去的動力。
  • 讀《資治通鑑》的方法論: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
    看過很多書,寫作一些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幫助?讀完這本書,我能有什麼收穫?……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個問題,找出自己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讀一本書的理由,就是成功讀書的一半了。其實,不僅讀書,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只有明確了目標,時時提醒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哪怕慢一點,堅持下去總能有收穫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