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讀書學習,因為有不同的動機目的,也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荀子將此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君子學習,耳朵裡聽進去的,是刻在心裡的。然後表現在平時的儀態上,莊重文雅;也反映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進退有據,不卑不亢。他們說話該急時急,該緩時緩,都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小人學習,只是從耳朵裡聽進去,從嘴巴裡說出來,也就是說學到的東西只是為了武裝嘴巴,賣弄學問,並不真的想付諸行動。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而已,這怎麼足以使自己變得完美呢?這裡的「七尺之軀」固然是指一個人的身體。但不儀僅是身體,還包括了風度、氣質、舉止。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古時候的學習是為了自己,現在的學習是為了別人。君子之學是要使自己完美,小人之學是為了取悅於人。從前有一句俗語「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就是小人之學的目的。「禽犢」,家禽和家畜,指古代互贈的禮物或祭祀用的供品。小人學習的目標無非是做別人的工具。從這段話也可以知道,荀子說的君子之學就是為己之學,小人之學就是為人之學。不僅荀子生活的時代「今之學者為人」。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為人之學」更是普遍了。可以說,絕大部分人讀書學習是為了別人。你從小學到大學讀書,是為了考試考得好,對得起老師,對得起家長。看上去為自己讀書,其實都是為人讀書。即使你讀書是為了將來給自己找份好工作,其實也是為人讀書。無論當公務員、教授、律師或醫生,你學來的知識無不是為他人所用。
詩人北島寫過一篇文章,有一段話很有意思:「人要做通才不要做專才。什麼叫通才?所謂通才不僅指學問上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對歷史人生的徹悟和關懷,這叫通才。與通才相對的是專才,什麼叫專才?這就是充徹今日的那些所謂專家們,他們的專業越分越細,路越走越窄所掌握的知識純粹是用來混飯的。再看看當今統治世界的技術官僚,正是這種專才在權力層面上的延伸。從上到下幾乎各個都是懂行能幹的,就是沒有靈魂。」他這裡說的「專才」就是為人之學。為己之學則不然,讀書只有一個目的:讓你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所謂為己之學,就是說讀書是為了開茅塞,除鄙見,不固陋,不偏執,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和一個讀書的人比較一下,便很容易看清差異。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熟人接觸談話,他只看見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可是當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人生問題。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丟開眼前的現實環境。那麼,這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不但如此,讀者往往會被書籍帶進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裡去。
一個人在世上,對於學習大概有這樣一個過程。童年時代認為什麼都不懂,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問。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壓制他們的好奇心,要引導他們去探求知識,學習怎樣讀書。到了大學時自認為什麼都懂了,自以為歷史地理讀過,心理學、經濟學也都讀過,中外文學都讀了不少,聲光化電什麼都懂,所以最喜歡挑戰專家的往往是大學生。其實,學校裡讀的課本並不是真正的書。現在大學畢業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而且學校所教的只是記問之學。書上怎樣說,你便怎樣答,一字不錯,叫做記問之學。這些知識只需強記,除了應付考試,對你的人生成長基本無益。課本規範頭腦,湮塞靈性,只要你能猜中標準答案,照樣答出,便得一百分,於是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學霸」。其實世界上的知識你何嘗知道萬分之一。畢業後到了一個單位去工作,這也不會,那也不會,課本上學的知識大部分沒用。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束手無策、四處碰壁,不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因為課本上沒教過你。這時候又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
人到中年,事業有成,人生閱歷也有了,書也看了不少了。那時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已經固定,意見非常多,而且確定不移,所以又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其實,此時的中年人往往受種種的俗見俗聞所蔽,腦子像被裹上了一層包膜,失了聰明,逐漸迂腐。到了晚年,到了我這個年齡,才會覺悟其實自已一切都不懂,主要是指人生的大學問。不過,此時往往悔之已晚。怎樣才能到了中年不至於迂腐,到了晚年不至於後悔呢?唯有讀書,因為讀書能將那層蔽塞你聰明的包膜剝下,恢復你的靈性。那些常讀書的人,老當益壯,思想每每比青年活躍,就是因為他們能時時讀書,所以心靈不曾化石,變為古董。
—— 《荀子解讀》魏承思著
魏承思博士,香港佛學研究協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特約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師從前校長、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歷史學碩士,師從英國新左派理論大師派瑞‧安德森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師從楊廷福和吳澤教授。1990年代以來跟隨南懷瑾研習佛學和國學。
早年曾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主講隋唐史、佛學和史學理論。近年分別在中歐管理學院、國家會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講授國學和佛學。魏承思博士主要著作還有《史學和佛學》、《魏承思國學講演錄》、《緣來佛教》(簡體字版《現生說法看佛教》)、《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佛教的現代啟示》、《管子解讀》、《我們時代的中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