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意義,其實都在楊絳先生的這句話裡,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2020-12-11 安久文化

讀書,不單單是閱讀,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能夠獲得思考、疑問的能力。喜歡讀書的人很多,但是要問你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每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方純淨天地。我也熱愛讀書,從前的自己只是想在書中看個熱鬧,看看別人的人生。但是當我看到楊絳先生的一段話之後,我突然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楊絳先生是我們都非常熟悉並且喜愛的,她是很有見識,很有學識的人。她在讀書上可是頗有心得的,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被人們稱讚。我們現在閱讀的《堂吉訶德》,大部分還是她翻譯的版本。她所創作的《我們仨》,也讓讀者看到了更多生活中的歡樂與遺憾,真正的生活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往往都是充滿遺憾的。

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愛情故事。他們從見面,到成家有孩子,都讓很多人羨慕。在楊絳面前,錢鍾書更像是一個孩子。而有了楊絳,錢鍾書也可以放心地進行自己的創作,楊絳讓他心安。這樣的感情總是令人感嘆的,兩位文學大師的結合,總是一段傳奇。

楊絳先生本身是非常熱愛閱讀的,她年輕時,也不明白讀書的意義是什麼。但是當她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突然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這也是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我一直認為這句話是對讀書意義最好的概括,讀書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年輕時候的我們,總是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夠真的了解人生,了解生活。但當你真的閱讀後,會發現有很多東西你是讀不懂的。而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經歷不夠,書中的人物他們所經歷的事情,我們無法理解。那我們又怎能讀懂書呢?

只有當我們真的有了生活的經歷,知道了人生的曲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閱讀,才會發現原來書中講述的不單單是表面那麼簡單。當你能夠讀懂書中的意義,你會有很大的收穫。這些收穫會一直伴隨你,給你思考。讓你在生活中更加清晰地去面對一切。這才是讀書的真正意義。

楊絳先生的話,總是令人印象深刻。是啊,年輕時候的我們,總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想起楊絳先生說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想,讀書的最終意義,就是好好去生活。用最真誠的心,去過最平淡但從容的生活,這是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你一生的運氣,就藏在楊絳先生的這4句話裡
    人的一生是一場漫長的坎坷的旅程,多去汲取別人人生的經驗,我們在路途上就能少走些彎路,受益終生。楊絳先生的這4句話,字字都是珠璣,讀懂了它們,就讀懂了人生。1、關於讀書——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人為什麼要讀書?
  • 夜讀丨楊絳先生的5句話,讀懂受用一生
    當我們焦慮、浮躁、迷茫的時候,可以重新讀讀楊絳先生的話。「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時刻:一瞬間情緒低落,然後看著周圍的人,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朋友圈的陌生人,好像每個人都過得比自己快樂。
  • 楊絳最精闢的一段語錄,僅2句,卻寫出了讀書的高論,讓人佩服!
    那麼什麼樣的回答,會讓人心滿意,而佩服呢?那麼下面就讓大家看一下楊絳關於讀書的高論吧,僅2句話,讓人佩服!這句話如下: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 楊絳:我所有的成功,都和讀書的習慣分不開
    楊絳是個努力的人,她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也知道應該怎麼去努力才能離夢想更近。為此,她不懼於付出汗水。楊絳向來喜歡讀書,從小跟著楊蔭杭讀了不少書。這讓她養成了習慣,一日不讀書便覺得日子空虛,覺得一天白過了。楊絳的一生,不論走到哪裡都離不開書,有書的地方才能讓她流連駐足。那些她努力看過的書幻化成了她的智慧,塑造了她的品格,融成了她的骨血,讓她出口成章,吐氣如蘭。楊絳喜歡清華大學,於她看來,清華像是一個港灣,能夠讓她的文學夢停靠,也能讓她揚帆起航。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1932年,22歲的錢鍾書遇見了21歲的楊絳,他為她寫下了一首詩:「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huì】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三年後,兩人在那年夏天最熱的日子裡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這一相伴,就是63年。當「清華第一才子」的妻子,沒那麼簡單。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那麼當時楊先生過世的消息發出之後,我們看無論是微博啊,還是微信朋友圈啊,到處都是紀念楊先生的文字,讚美楊先生高風亮節呀,優雅平和呀,學問高深吶,與錢鍾書先生這個夫妻情深等等等等。其實我跟大家實事求是說,朋友圈那些朋友,我說你看你這麼敬佩楊絳先生到底怎麼值得你敬佩了,回答不上來。
  • 從楊絳先生到我們四個
    前幾天,朋友圈被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了,當時我被震驚了,沒想到圈子裡這麼多人熟知楊絳先生並且對其懷有莫大敬仰。
  • 好奇研究所 | 作為"毒舌和宅女"的楊絳先生
    以此外延為對有一定地位、學識、資格的人可以稱為「先生」。古漢語「先生」一詞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並非所有人都可稱為「先生」。 也就是說,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緬懷楊絳先生,鳳凰網文化(ID:fhwwhpd)從一個另類角度,為我們勾勒出她的形象——
  • 楊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
    楊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楊絳先生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小的時候,我們總是躲避讀書,覺得十分痛苦,為什麼要讀書呢?直到長大後才明白,讀書才是最輕鬆自在的事情。最近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你連生活的苦都肯吃,為什麼不願意吃讀書的苦?
  • 楊絳先生:《坐在人生的邊上》
    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鍾書說他「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這點和我志趣相同。我成名比錢鍾書早,我寫的幾個劇本被搬上舞臺後,他在文化圈裡被人介紹為「楊絳的丈夫」。但我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我賴以成名的幾齣喜劇,能夠和《圍城》比嗎?所以,他說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我不僅贊成,還很高興。
  • 洗淨百年汙穢,105歲楊絳先生安心「回家」
    有時,於慈江都快走出小區門了,保姆又打來電話說:「楊先生說來一次也不容易,又叫你回去再拿幾本籤好名的書。」於慈江覺得,與楊絳先生在其家門前的樓梯間裡通過相互贈書交流,稱得上是「神交」了。「其實她家等著她籤名的書有整整一摞,但她精力不好了,我那幾本算得上是她最後的籤名書。」他說。
  • 追憶校友:作為毒舌、宅女和逗比的楊絳先生
    漚「天然肥」的缸多半太滿,上面擱的板子又薄又滑,登上去,大有跌進缸裡的危險,令人「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汗都不敢出,何況比汗更重濁的呢!  有一次,食堂供綠豆粉做的麵條。我撈了半碗,不知道那是很不易消化的東西,半夜拉肚子了。我盡力綏靖,胃腸卻不聽調停。
  • 和老師頂嘴、上課開小差……你知道上學時候楊絳先生有多頑皮嗎?
    全部學生一共4個班,八十多個人都擠在一個教室裡,除了校長,還有一個老師被同學們戲稱為「孫光頭」,孫光頭其實沒啥學問,有一回上課,孫光頭竟把「子曰」解釋成了「兒子說」,料想那時孔子的棺材板恐怕蓋不住了呀。孫光頭不僅學問差,還脾氣暴躁,總是愛拿教鞭打學生。
  • 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
    我和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項目部部長池淨、楊絳先生遺囑的另一執行人周曉紅,以及楊先生所在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陳眾議所長,從京城的四面八方急急奔往協和,一心想著親送楊先生最後一程。但待我們到達病房,楊先生已經停止了呼吸!那是2016年5月25日凌晨1:30。所幸老人臨走沒有受罪,有如睡夢中漸漸離去。楊絳先生遺囑交代:她走後,喪事從簡,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 解志熙:臨危有節的錢鍾書、楊絳先生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錢鍾書、楊絳兩先生作為「博學於文」的著名學者和作家,當然是毫無疑問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們的這一面得到了眾口一詞的肯認並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一些宣傳甚至有意無意地將他們塑造成
  • 天津盤山度假之旅:度假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楊絳先生早已說透
    有時,我總在想:度假的意義是什麼呢?去一個陌生地方,看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看那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看那魏巍高山,看那可以當鏡子的綠水,還有那片夕陽餘輝下的大海……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都說靈魂和身體一定要有一個在路上,要麼讀書,要麼旅行。旅行確實能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在旅行過程中,人性的很多劣根性都會暴露無遺,這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己。旅途中的所感所悟是那麼的真切誠懇,這也正是我喜歡旅行的原因之一。有人是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想去外面走走,放鬆心情,釋放靈魂,想在旅途中找到一片淨土,補充能量回來再戰江湖。
  • 楊絳:人生最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很多事情不喜不悲,參透也就平靜如水。內心清晰且通透的奇女子1928年,楊絳十七歲,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卻在南方沒有招收女生的名額。即便眼前的期望變成了失望,但楊絳也並未因此而沮喪,轉身便投入了蘇州東吳大學。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楊絳(2001年錄音):抽屜裡這個那個,我不知道呀,而且我都沒有明白,他沒有吩咐我呀,我都分不清這個是什麼,他的外文裡頭有德文,我不懂的,義大利文我不懂的,拉丁文我不懂的。解說:而當2011年《中文筆記》正式發行出版時,未蒞臨活動現場的楊絳用錄音的形式代錢鍾書感謝。
  • 楊絳先生百歲談:婚姻、教育與自由
    可以說筆會提出的問題是不同的,但楊絳先生的每一個針對問題的回答,讀起來卻都包含著她一貫的自由思想。在這裡,我主要就楊絳先生對婚姻、教育的具體章節進行分享。在這一部分,楊絳先生援引了三個例子,一個是她受父母師長影響,從小見過父親說話出口成章、評論擲地有聲,而母親操勞家務之餘總要津津有味地讀書,於是學他們的樣子,好讀書,讀好書入迷;一是對女兒錢瑗,從不訓示,她與錢鍾書讀書,女兒就猴兒學人,照模照樣地拿書來讀,漸漸入道;三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反面案例
  • 楊絳:我沒有學問,我什麼都沒有的
    訪 談  郭紅:楊絳先生,您還記不記得錢先生是從什麼時候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的?他多年來一直堅持,不曾中斷過嗎?楊絳:他小時候就愛讀書,他是有書都要讀。他一直喜歡「胡說亂道」,作文字遊戲。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去讀書,只準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鍾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為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