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目的是求取知識,為達成人生目標而讀

2020-12-15 曙暢說一說

讀書的目的是求取知識,為達成人生目標而讀,那麼,要達成一個目標,計劃是少不了的。讀書的計劃和任何一件事的計劃一樣,不會缺少兩個要素:時間和內容。

工作上經常提到Deadline,讀書亦然,沒有時限的要求,便缺乏了約束力。一個尚在工作狀態的人,一周有十個小時用於閱讀已算自律,需要放棄很多消遣和愛好。但即使這十小時,真要入心精讀,恐怕看不完一本五百頁的書。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蒙田曾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稍經歷學習型閱讀的人就會有此感覺,面對人類知識寶庫,最缺乏的就是時間。雖然有目標高懸在那裡,不是性命攸關,也無人監督,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最容易的就是懈怠,所以要從「技術上」多給一些保障,這就是讀書要有時限的必要性。

至於這個時限設定的技巧,簡單的說一下體會:每個人的閱讀速度不同,最初的一本書,可以不限定時間,但要統計時間,包括粗讀、精讀、參考、筆記、分析等等所需的時間。這樣,以每小時閱讀頁數的結果數據為依據,下一本書閱讀計劃的時限就可以設定了。關於記錄時間的方法,推薦番茄工作法,計時和記時同步進行,勞逸結合,專注和放鬆各行其是,頗有效率。

相關焦點

  • 3招找到人生目標 | 不斷達成目標的人生,是勝利者的循環
    但如果團隊的意識特別散漫,或者一個人在人生中遇到一些比較迷茫的階段,也有可能是沒有目標的。無論他本身是一個有目標感的人,還是一個沒有目標感的人,到底該如何找到人生的目標,或者說找到階段性的目標?找到目標,有兩種驅動力,一個是正向的驅動:追求快樂;另一個是負向的驅動:逃避痛苦。
  • 專心致志急用先讀有的放矢:分享「一意求之讀書法」
    「一意求之讀書法」,亦即主題讀書法,就是抱著一個明確而具體的目的去讀書,從中求得自己需要的知識。郭沫若在《我的讀書經驗》一文中說:「讀書的方法大體上要看自己是為了什麼目的,有為學習而讀書,有為創作而讀書,有為研究而讀書,有為教育而讀書。目的不同,方法上也就不免有些小異。」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教你通過讀書,改變人生
    真正的讀書,哪怕你只讀了一本。並且把這本書真正的用到你的生活中去了,這才是真正的讀書。如果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去理解書中的知識,也沒有去實踐,那這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要想通過讀書改變人生,你就必須要做到真正的讀書,也就是讀完之後必須要用,那才是真正的讀書。二、讀書要有明確的目標在《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書中作者提到,讀書分為三種類型。
  • 實踐給人經驗,讀書給人知識,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人生最智慧
    古人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人生就是如此,不是行路就是讀書,其實,行路就是人生實踐,社會實踐,如果說實踐給予了人生經驗的話,那麼,讀書給人生智慧,讀書是一個人實現理想的助推器。讀書和實踐能給人生以知識和智慧,人生是美好的,更是快樂的。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如何通過讀書實現人生逆襲
    喬阿姨是個70後,她說自己平時就喜歡看書,大學的學習氛圍好,讀讀書順便提升一下自己。看到這條視頻,我們不得不為這位愛學習的阿姨點讚。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終身學習者」,他們把讀書當作個人標籤或以將讀書建立為自己的個人品牌。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抱怨,為什麼自己讀了很多書,但生活還是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改變。因此他們開始懷疑閱讀是否真的有效,甚至放棄閱讀。
  • 讀書:「求甚解」,還是「不求甚解」
    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讀書本來就是一件不實用而有趣的消遣,能從閱讀經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就夠了。而語文教學則不然,是要「教學生學語文」的,凌亂無序,無問西東,教學就無的放矢,偏離目標。同樣是「求甚解」,作家、文學理論家與語文老師也是有區別的。作家、文學理論家可能飽讀詩書,著作等身,未必就能教學生學好語文。
  • 找到人生目標,實現「扭虧為盈」
    讀書虧。一般人從小學讀到大學,更有人再讀研考博,再留學深造……這讀書足足要花去一個人很大一部分光陰,傑出的人畢竟是少數,他們為了傑出總是犧牲了很多人性的東西,這個方面賺了,那個方面就虧了。至少有人廢寢忘食為追求學問而在感情上輸掉了一輩子的幸福,更有人死讀書讀死書把自己身體讀成一副病態、老態,還有人一輩子都在咬文嚼字,卻沒弄明白世理,這就更是虧了。
  • 讀《資治通鑑》的方法論: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
    看過很多書,寫作一些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帶著功利性目的去讀書。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幫助?讀完這本書,我能有什麼收穫?……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個問題,找出自己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讀一本書的理由,就是成功讀書的一半了。其實,不僅讀書,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只有明確了目標,時時提醒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哪怕慢一點,堅持下去總能有收穫的時候。
  • 朱光潛談讀書:一個人怎樣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值得一讀)
    今天,我們一起跟著大師學讀書。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經濟日報」(ID:jjrbwx)摘編自《朱光潛談讀書》,原文首發於2019年8月28日,標題為《朱光潛談讀書(值得一讀)》,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
  • 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
    中國人歷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傳統,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讀書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幾乎所有的高考成績優秀者都在自己的經驗中有一條「喜歡讀書,涉獵廣泛」。 可見,無論是從繼承傳統方面,還是個人發展發麵,讀書都有著重要意義。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讀書呢?
  • 魏承思先生:讀書只有一個目的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古時候的學習是為了自己,現在的學習是為了別人。君子之學是要使自己完美,小人之學是為了取悅於人。從前有一句俗語「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就是小人之學的目的。「禽犢」,家禽和家畜,指古代互贈的禮物或祭祀用的供品。小人學習的目標無非是做別人的工具。
  • 不求甚解???原來這樣讀書就夠了!!!
    讀書「不求甚解」,可不是你以為的讀書不必深入理解、淺嘗輒止哦,要不然,陶淵明也不是陶淵明了。「不求甚解」一語,出自陶淵明的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裡,最關鍵的是:會意。 陶淵明寫過一首《讀山海經·其一》:在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生趣盎然的生活,躬耕之餘,以讀書為樂。
  • 《論語》:求取學問,秉持儒家的兩個思想,才是智慧
    《論語》:求取學問,秉持儒家的兩個思想,才是智慧。在孔子的儒學思想中,對於一個人求取學問有著非常明確的一個態度。孔子認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一個人非常好的學習品德。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不斷精進自我的狀態。
  • 讀書方法兩則:一意求之法、竭澤而漁法
    【一意求之法】一意求之法即主題讀書法,就是抱著一個明確而具體的目的去讀書,從中求自己需要的知識。蘇東坡是這種方法的力行者,他每讀書必「一意求之」。如他被貶黃州以後有了時間看書,第一遍是通讀,然後第二遍精讀,到第三階段是出神入化,運用自如。他寫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 拓展視野 認識時代 讀書讀人生——寫給2020屆高三畢業生
    如今,高考塵埃落定,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即將邁入高等院校,開啟人生又一學程。對此,我們應該做怎樣的心理準備來迎接和預期未來的黃金歲月呢?在此送三句話,與諸位同學共勉:拓展視野,認識時代,讀書讀人生!回望昨天不是懷舊傷逝,不是為昨天的成功或失敗而驕傲或悔恨,而是反思過往、借鑑得失,記取教訓,收藏經驗,彎道取直,&34;(荀子《勸學》)。審視今天,不是蹉跎歲月,止步不前,而是珍惜當下,只爭朝夕。展望明天,不是隨波逐流,盲目憧憬,而是立足現實,描繪藍圖,暢想未來,初心不改。昨天、今天和明天,三天一體,是人生的全部,但核心是今天。需要我們把握今天,繼往開來!
  • 古今名言佳句總是勸人要讀書,讀了這四句,勝讀十年書
    從古到今,勸告人們讀書的名言警句有許多,讀書自古以來在偉人和名人眼中被稱之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古人云:古今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為善最樂,讀書最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改變人生命運,讀書改變你的人生。
  • 如何讀書才能更好地讓知識為我所用,達到人生成功彼岸
    ——別林斯基所以讀書要有選擇性讀,也要懂得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良師益友,才會對自己有所幫助,否則會走入相反的思維中,那樣便不如不讀。1.讀哪類書這個要看你個人成長所設立的目標,切不可盲目無選擇的,拿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浪費時間蹉跎歲月,而這本書的屬性未必相和,最終讀過後,也許一些思想把你帶入岐途。所以一定先設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和你的學習、工作、愛好相關。
  • 讀書的方法和目的
    讀書不可求快,但求讀懂、讀通。有的可泛讀,但經典務必精讀。最好要一本一本地讀,不讀完一本,決不翻看第二本。切忌貪多求快。每讀完一本,務必撰寫或長或短的讀後感。只有這樣方有所得,否則走馬觀花,如同未讀。讀書不可帶有功利性。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也不是為了提高人文素質,更不是為了人前顯擺。讀書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喜歡,或者說讀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與吃飯、呼吸空氣沒有什麼不同。如果非要問讀書為了什麼,我想是為了活著。活著就要讀書。就這麼簡單。
  • 讀書使人生從被動到主動,從苦到甜,學習的人生別樣紅
    人生唯有讀書是最美好的事情,讀書可以增長知識使人不平庸;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命運;讀書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個人只要抓住了讀書學習,就會贏得別一樣的人生。而現實中不少人喜歡上了讀書,都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也就是說,起初不少人開始讀書都是慢無目地,讀著、讀著就被書中精彩的故事和情節所吸引了,慢慢地喜歡上讀書學習,書籍成了人生最好的朋友。
  • 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讀書,才能達到真正的讀書目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讀書有利於個人成長,但卻出現以下種種情況:有些人看見好書就買,卻從來也不讀,成為囤書達人;有些人靜不下心來讀書;有些人沒有時間讀書;有些人沒有目的的讀書,完全是自嗨式,讀書時很嗨,讀完你要是問他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他就回答不上來了;有些人讀的很慢,甚至完全讀不下去……,那麼這些讀書方式,你有沒有中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