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目的是求取知識,為達成人生目標而讀,那麼,要達成一個目標,計劃是少不了的。讀書的計劃和任何一件事的計劃一樣,不會缺少兩個要素:時間和內容。
工作上經常提到Deadline,讀書亦然,沒有時限的要求,便缺乏了約束力。一個尚在工作狀態的人,一周有十個小時用於閱讀已算自律,需要放棄很多消遣和愛好。但即使這十小時,真要入心精讀,恐怕看不完一本五百頁的書。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蒙田曾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稍經歷學習型閱讀的人就會有此感覺,面對人類知識寶庫,最缺乏的就是時間。雖然有目標高懸在那裡,不是性命攸關,也無人監督,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最容易的就是懈怠,所以要從「技術上」多給一些保障,這就是讀書要有時限的必要性。
至於這個時限設定的技巧,簡單的說一下體會:每個人的閱讀速度不同,最初的一本書,可以不限定時間,但要統計時間,包括粗讀、精讀、參考、筆記、分析等等所需的時間。這樣,以每小時閱讀頁數的結果數據為依據,下一本書閱讀計劃的時限就可以設定了。關於記錄時間的方法,推薦番茄工作法,計時和記時同步進行,勞逸結合,專注和放鬆各行其是,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