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讀書的目的不在學位啊!

2020-12-17 傳承網

讀書的目的不在學位啊!

本文摘錄自 《南懷瑾講演錄》

我常常告訴你們讀博士的,有一個秘訣的。寫博士論文,大題啊小做;小題嘛,大做(眾笑)。如果你學醫的,讀一個博士學位啊,最後博士論文研究鼻子,因為鼻子小。論文研究左鼻,右鼻孔都不寫,題目更小,這個是小題。然後你從古今、西方、東方、歷史、醫學,寫到左鼻的小鼻孔,一定很快得到博士學位了。因為我指導的有很多碩士、博士,我說你們拿到學位,但不是學問啊!學位一定讓你通過,但是學問一輩子也搞不完的。

而且我現在還發現讀書無用論,拿到博士沒有用,將來博士會越來越多。為什麼我提倡讀書無用論?我發現中國的經驗,包括我在內都是鄉巴佬,鄉下出身的小孩子,因為讀書害了自己一輩子。讀完了以後,說名滿天下,騙人的,對地方上、家鄉一點貢獻都沒有。你看鄉下的老太太、老頭子,辛辛苦苦培養一個孩子讀書,讀完了以後就到城市來了,到城市再也不回鄉貢獻了。所以我主張大教授大學者統統回鄉去教小學(眾笑)。否則,這個國家不得了,知識越普及學問越沒有了,社會越空虛了,農村破產,沒有人才,這不是讀書無用論嗎?此其一。

第二,書讀多了的人,什麼都不肯做。然後遊手好閒,專門吹牛,實際上一點事都做不好。尤其,女孩子們書讀多了,嫁人都困難(眾笑)。因為一定要嫁一個比自己學問好,比自己高一點的,實際上,學問好的不多啊!

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讀書要注意,中國人講的,讀書有個目標的,我們當時就受這個思想的影響。中國講教育,讀書不是為了做官。像我當年讀書,我的祖母就吩咐過我,孩子啊,讀書可以,千萬不要做官。我說為什麼啊?「一代做官九代牛」,做了一代官,就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九輩子要做牛做馬,回報給老百姓的。所以讀書可以,不能做官(眾笑)。

我們中國古代講讀書是什麼呢?《朱子治家格言》兩句話,我們都背的:「讀書志在聖賢」,讀書的目的是準備做堯舜,學大禹王一樣,建設國家。所以「為官心存君國」,古代我們受的教育,做官是報效國家的。

三十年前,有一個學生,師範大學的博士,我也是他的指導老師,跟我很久了。有一天他跟我談起來,說很多教育家坐在一起談論,大家都說,這個教育怎麼得了啊!我說不要講了,我從小聽到現在,就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說沒有問題啦,你們老的不要擔心,我們死了以後太陽照樣從東邊出來,不會西邊出來的啊。不過現在教育有問題,有個學生拿到博士學位,他說,老師啊,現在教育目標在考試。我說你講得對,這句話好諷刺啊!

你看現在的教育,小學生背的書包那麼重,我們小的時候讀書,盡玩的。我現在能夠向你們報告得出來的,都是十一歲、十二三歲的學問啊!那時讀書都是背的,書背完了就玩,到處玩,哪裡像現在這麼辛苦。所以我現在八九十歲了,有時候晚上看報還不戴眼鏡呢。你們現在那個燈光太亮,把小孩子弄得都架著眼鏡。這個國家一旦有事,這些人怎麼出來當兵打仗啊(眾笑)?然後報告敵人慢點放炮啊,我眼鏡還沒有戴上(眾笑),那行嗎?所以都是問題!

現在你看為了考試,小學讀的書到中學沒有用了,拼命考,還補習;中學讀的書,到高中沒有用了;高中讀的書,到大學沒有用了;出去留學,就更沒有用了。你看讀書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當年的教育方法,十幾歲讀出來的書,一輩子有用,越老越好,越熟越好。現在讀的書啊,幼稚園開始,「小白兔,兩隻耳朵跳三跳」(眾笑),跳六跳也沒有用啊(眾笑)!這個背了幹什麼用啊?

家長們也不懂,拼命鼓勵孩子考好的大學,大學考取了,留學回來,讀博士。我說你們博士有什麼用啊?你看今天社會,所有的博士都是給那個「不是」用的。那種人什麼都不是,格老子我有錢就可以請你一百個博士(眾笑)。對不對?所以是讀書無用論吧?讀書的目的不在學位啊!我們現在讀書,教育沒有宗旨。

這個學生一提說教育的目標是考試,我說對了,怪不得。臺灣當年也是同我們現在一樣,大家崇洋媚外,喜歡外國留學回來的博士,結果沒有用。因此,臺灣有個老輩子的公務員,死以前寫副對子拿來給我看,我說真好:

為五鬥米折腰 三卡三考 喪盡氣節

領百萬元滾蛋 一分一釐 了此殘生

讀書出來拿到博士做官,就是為了一點薪水,五鬥米是待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晉朝陶淵明那個時候的待遇,是一個月五鬥米。折腰,就是跪下來給人家行禮。「三卡三考」,形容臺灣當年,「三卡」,早晨八點鐘籤到,有個卡片的,下班也要籤卡的,審查你。「三考」,小學考中學,中學考高中,高中考大學,大學考留學,留學回來做公務員,三年一考試,才能夠升上去,把讀書人、知識分子的人格都磨光了。

然後,到老了退休,「領百萬元滾蛋」,最後退休了拿一百萬元;「一分一釐」,放在銀行裡拿利息,「了此殘生」,是這麼過一輩子。這是知識分子!現在當然好一點啦。可是,我看來也差不多。

相關焦點

  • 你真的明白讀書上大學的意義嗎?讀南懷瑾的書,感悟教育本質目的
    拿到本科還不夠,還要拿到碩士、博士文憑,拿一個還不夠,還要拿兩個、三個才好;拿中國的學位還不夠,還要拿外國的洋文憑;不光普通人有這個文憑情節,就連一些功成名就的人,也不例外,比如胡適、金庸。胡適在美國據說拿了三十多個博士文憑,而金庸在他八十六歲時,還在英國拿了個哲學博士的文憑,實在是活到老,學到老,拿文憑,不休不止。 可我們真的明白讀書上大學的意義嗎?上過大學和沒上過大學的,區別在哪呢?也就是到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 因南懷瑾講百年教育問題思考
    南懷瑾:人為什麼要讀書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現在大學生那麼多,就業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他謀生的技能,畢業了按理說應該貢獻社會,但是現在找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什麼社會啊。南懷瑾:教育應該先教做人01.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南懷瑾就有點摸不著北了,他問:「老師,假如我在從前參加科舉考試,您覺得能考上嗎?」「沒問題,沒問題,」 商衍鎏說,「憑你這水平,考個舉人、進士,不在話下。」南懷瑾不知是客氣,聽得心花怒放,忘乎所以。後來,南懷瑾又拜袁煥仙為師,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的習作,求袁老師指教。袁煥仙接過,略掃一眼,就擱在了一旁,全然不理。南懷瑾納悶,老師怎麼是這種態度啊!
  • 南懷瑾|教育子女難得糊塗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好學,但人生有時不一定是聰明就好,糊塗反而更加的難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懷瑾先生講的教育子女難得糊塗吧。 我引用清朝一位才子鄭板橋(鄭燮)的名言,叫做「難得糊塗」。他是江蘇人,出身也很貧寒,自己站起來的,沒有考取功名以前,靠賣畫教書過活。那個時候教書待遇很低,我們過去家裡請來的老師也是那樣,不像現在做老師有很好的待遇。
  • 南懷瑾先生:全世界的教育制度都錯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南懷瑾國學智慧」,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淵回說南:南懷瑾見過仙佛嗎?沒有,一直在找.真仙真佛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曾經多次提到過,自己沒有見過所謂的真仙真佛。難道世界上真的不存在真仙真佛嗎?我們先把南懷瑾老師的原話找過來。時間大概在2010年,南懷瑾老師在太湖大學堂重新講解儒家的四書五經之一的《大學》。聽眾對象是太湖大學堂的學生家長們。
  • 讀書的目的是「做」
    讀書的目的是「做」
  • 南懷瑾先生:跟大家談一談我的讀書經驗!
    讀書有一個經驗,孔子講研究《易經》「玩索而有得」,用玩的啊!現在的教育我完全不贊成,把你們的腦袋從小給讀死了。你看我現在還懂得國學,我們小時候一天到晚在玩,什麼時間讀書啊?我是晚上讀書。我的父親晚上沒有事了,一把搖椅坐在我後面,我只好讀啊!像我讀詩「塵世無繇識九還」,我下面抽屜裡面看《紅樓夢》。他在搖椅上搖,我曉得他一停了,肚子一靠,「……識九還啊!……」輕鬆讀出來的,也是「玩索而有得」。像你們這樣讀死書怎麼行,都讀死了。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話說中庸》——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南懷瑾原著《話說中庸》,全球首度面世,一探子思別傳孔門心法的奧秘。◎南懷瑾先生原著,並收錄劉雨虹老師整理編本,便於國學涉入較淺之讀者閱讀。《孟子與盡心篇》——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全球首發!南懷瑾先生集儒、道、釋三家思想大成之重要著作。◎全球首次發行,南懷瑾先生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
  • 南懷瑾曾多次評價自己一生: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最後一堂公開課  「大家都叫我『老師』,我不承認我是老師,真的不承認,沒有資格。做人的師表是很難的。也不承認有學生。」  2012年1月7日晚上7點,南懷瑾為吳江婦女團體講課,誰也不曾想到,這竟然成為了他最後一堂公開課。
  • 鼓吹讀書無用論的那些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有用?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會在一些地方聽到一些人說:「讀書有什麼用啊!你看看那隔壁的那誰誰,初中都沒上完......」巴拉巴拉一大堆,似乎所有理由都在他們這邊了。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細思之,恐怖至極。而在09年的棄考事件,更是讓人無法想像。
  • 南懷瑾曾拜清末探花為師學古文,拜杭州一老道學劍仙
    南懷瑾不死心,繼續往山上跑,終於有一天,他見到了傳說中的老道,當即長跪在地,懇求指點劍藝。老道問:「你都學過哪幾套劍路?」南懷瑾答:「學過青萍、奇門。」老道讓他露一手,南懷瑾傾其所能,演練了一番。老道看罷,正色說:「這哪兒是劍路,簡直是兒戲,不能再練,練也是白白浪費光陰,我看你,還是老老實實讀書的好。」
  • 口述歷史:南懷瑾著作權案背後的「家春秋」
    飯桌上最不喜歡一絲不苟:「你們不要一言不發,是不是覺得我在就不自在了?吃飯就要說笑,什麼話都可以講啊。」他吃得很少,卻喜歡坐著和大家聊天。年幼時,南懷瑾給郭姮妟留下的印象就是玩伴。這個印象直到她長大,改稱南懷瑾為「太老師」時也依然存在。成年後,南懷瑾還替她「保媒」。郭姮妟記得有一次拍照,南懷瑾看中了男攝影師。
  • 王財貴:我與南懷瑾老師的讀經因緣
    真有本事,我們賣了將近半年,賣不了幾百本,他一下買了四五百本,把這個人找來……」所以啊,我那個同學──名叫杜忠誥,現在是國際有名的書法家──就去見他了,從此他們就變成師生,很親近的師生。後來他也帶我去,我那時二十八九歲,就見過南懷瑾先生了,參加過他的禪七,所以,我也算作南老師的學生。
  • 南懷瑾求仙問道之旅:道士揮手劈松,松樹應手而倒
    當時對於這句話不甚理解,但是在看過金庸老師的作品以後,恍然明白了它的意義。金庸老師筆下的人物,只要是會武功的,個個都能飛簷走壁,更甚至在彈指一揮間,便能置對方於死地。這種出神入化的視覺效果,總會讓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不明就裡的疑惑:這些,都是真的嗎?所以,這麼多年,人們對於武功、世外高人等這些帶有玄乎色彩的內容而產生的好奇心從未間斷過。
  • 南懷瑾1974年預言:中國1987年後會有兩百年大運,比康乾盛世還好
    預言中國轉運1974年,南懷瑾在臺北國民黨的中央黨部講課,講什麼呢?此時大陸正在批林批孔,他就開講《論語別裁》。南懷瑾說,孔學萬古常新,批不了的,孔子是打不倒的。講著講著,南懷瑾講到中華民族的命運,他說,1987年(丁卯年)以後轉運。當場有個國民黨的中央委員站起來問:「南老師,你說轉運了?」南懷瑾答:「不錯,是轉運了!」「那麼,有多少年?」對方又問。南懷瑾答:「兩百年的大運,將來比康乾盛世還好!」「你打保票嗎?」南懷瑾一笑:「不是打保票,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啊!」
  • 魏承思先生:讀書只有一個目的
    同樣是讀書學習,因為有不同的動機目的,也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荀子將此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君子學習,耳朵裡聽進去的,是刻在心裡的。然後表現在平時的儀態上,莊重文雅;也反映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進退有據,不卑不亢。他們說話該急時急,該緩時緩,都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羊城晚報:有資料稱,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徐晉如:《論語別裁》被淺俗不學之輩吹捧,這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南懷瑾命好,碰上一個文化墮落無底的時代罷了。南懷瑾能熱得過東京熱嗎?能說東京熱的出品是電影經典麼?
  •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適合現代修佛法?
    說基本沒有,其實不太準確。準確的說法,就是壓根沒有。只有南懷瑾老師,算是一個既重視理論修行,又重視實踐研究的一位師父。其他修行有成就的,有所心得的,可能也有。但是根據回多年來的觀察,目前來說只有南懷瑾老師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