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歐盟資助四年的RoboEarth項目由荷蘭埃因霍恩大學的科學家發布,四個機器人在模擬醫院的環境中相互協作來照顧病人,它們通過與雲端伺服器的交互來進行信息共享和互相學習。例如,一個機器人可以對醫院房間進行掃描並將完成的地圖上傳至RoboEarth,而另外一個對這個房間完全不了解的機器人就可以通過訪問雲端的這張地圖來找到房間中一杯水,而不需要再進行額外的搜索。按照相同的原理,類似於打開藥盒式的任務解決方式也可以通過RoboEarth進行分享,其他機器人不需要重新編程就能打開特定的盒子,即使這些機器人基於不同的模型。
RoboEarth項目開始於2011年初,埃因霍溫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薩拉戈薩大學、斯圖加特大學和飛利浦公司的35位科學家啟動了這項為期四年的研究計劃。試圖讓機器人共享信息並存儲它們的發現,幫助機器人建立起自己的網際網路和維基百科。當機器人執行任務時,它們能下載數據並尋求其他機器人的幫助,以便更好的適應新環境。執行該計劃的研究人員希望該研究可以給機器人裝備人類創造出來的、不斷豐富的知識庫,讓機器人更好的為人類服務,這些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是護理老人及病人。
RoboEarth的雲端架構為機器人提供了一個向雲端傳輸信息並獲得反饋的閉環。RoboEarth的聯網資料庫接收機器人採集的信息,並通過機器可讀的格式進行存儲。存儲在RoboEarth底層的信息包括軟體組件、導航地圖(例如,物體定位、世界模型)、任務知識(例如,行動方法、操作策略)以及模式識別模型(例如,圖像識別、物體識別)。RoboEarth雲端引擎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每個機器人通過雲端使用,因此,它們自身不用再額外裝載繁重的計算功能。雲端引擎的計算環境具備海量帶寬,使機器人可以非常迅捷的從RoboEarth分享和獲取信息。
RoboEarth如期發布的階段性成果讓我們興奮不已,這為機器人在深度學習、認知形成和行為操作等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RoboEarth絕不會就此止步,雖然目前的機器人只是具備一些基礎功能,處理一些簡單任務,但RoboEarth接下來勢必將促使機器人之間進行更加深層次的信息共享以及更複雜行為的學習。總之,RoboEarth在深度學習領域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和靈感要遠遠大於他們目前所提供的功能。
2.機器人的網際網路和認知盈餘
從本質來講,RoboEarth為機器人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網絡和資料庫來幫助其共享信息,並互相學習各自的行為、技能和環境,以達到一種經驗共享、互相學習的理想狀態。RoboEarth之於機器人就是網際網路之於我們。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效率最高(截止目前為止)的信息傳遞和交互工具,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認知盈餘通過網際網路與其他人共享,我們每個人也在時刻通過接收別人上傳到網際網路的各種技能、經驗和知識來不斷學習。我們閱讀文章、圖片和視頻等高質量素材來提升自己,我們通過社區來解答難題並學習技能,這說到底都是信息的共享和交換。就像印刷術的發明和書籍的出現,將原本只能口口相傳的知識帶到了更容易傳播的書本上,使更多的人更加高效的獲取信息和學習,而網際網路是將這一方式提升到了極致。
雖然網際網路帶來了高效的信息共享方式,但說到底也僅僅是被我們所使用的一種工具,達到的效果和效率因人而異。同樣是寫作者發布一篇文章,或者是一部教學視頻,不同的受眾從中汲取的知識也會大不相同,學習的效果也因此出現較大差異,一些人眼中有價值的信號可能成為另一部分人眼中幹擾的噪音,對於人類來說,網際網路的信息傳播依然是一種受摩擦力限制的非理想狀態,能量消耗不可避免。
而對於機器人來說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它們擁有共同的靈魂——代碼。當雲端的RoboEarth設定統一的信息格式之後,所有信息對於接入的機器人來說是完全沒有差異的。一個機器人將所獲得的技能上傳到雲端,其他機器人就可以通過下載完全掌握該項技能,且熟練程度與最初的貢獻者絲毫不會發生偏離。對機器人而言,所有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在傳遞過程中絕不會出現幹擾和衰變,所見即所得。所以在RoboEarth這部為機器人量身定做的「維基百科」上,機器人可以在一種理想狀態下進行信息共享、加工和獲取。
2006年科技記者Jeff Howe創造了「眾包」概念,網際網路將超類似於維基百科式的大規模、開放性的項目分配給用戶,用戶貢獻自己的專長、時間去完成並更新該項目。但個體本身的局限性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造成了在任務執行中勢必會出現學習成本和溝通成本,無法達到完美的協作模式。但RoboEarth下的機器人卻可以憑藉他們共同的本質和完美的信息傳輸方式將眾包和認知盈餘詮釋到極致。做個比喻,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信息傳輸方式就像Elon Musk的超級高鐵,雖然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力但依然存在限制和能量損耗,而機器人的網際網路RoboEarth就像是打通地球內部的重力火車,藉助自然界最簡單、最原始的能量達到理想狀態。
人類將自身與機器劃清界限的最重要標準就是我們具有獨立的意識和情感,但也恰恰是因為每個人在這些方面的差異,所以我們在信息共享和傳遞上才會出現誤差。反而是被我們認為低級的、同質化、功能化的機器人在這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單從效率和結果來講,它們在這方面遠超過我們,他們的網際網路才是完全透明。
3.機器人網際網路的明天
1)黑客攻擊
任何由人類研發出來的技術產品都無法擺脫被破解和攻擊的命運,網際網路如此,機器人網際網路RoboEarth更會如此。作者Lore列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黑客可能會入侵到伺服器來修改家政機器人的烹飪技能,將氰化鉀列為必要的食物原料,如果世界各地的機器人都學習了這個被篡改過的技能,那勢必會造成一場災難。在我們的網際網路世界,最嚴重的黑客攻擊後果僅僅是信息丟失或財產損失,不會對我們造成直接的人身傷害(科幻小說裡的「雪崩」病毒除外)。但對於以照顧人類為目的RoboEarth機器人來說,即使是最輕微的黑客攻擊也會導致機器人行為發生變化,從而對它所照顧的人產生危害。此外,這些機器人日復一日的將世界各地家庭的信息上傳到雲端資料庫,假如伺服器遭受黑客攻擊,便會嚴重侵犯家庭隱私,威脅到家庭安全。
2)機器持續進化
人類深知進化的力量,RobertChambers在《Vestige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中提到了變化論(transmutation),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早期的簡單形式發展而來;15年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物競天擇」的進化論,漫長的進化使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自認為),當我們看到我們親手創造出來的機器也走上了一條進化之路,且最終目標是要取代我們成為新的主宰時,我們沒有理由不感到恐慌和不安。
RoboEarth系統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來應對各種新情況,但這些優勢和潛力也伴隨著巨大風險,對此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天網(skynet)」的出現。人工智慧專家James Barrat表示,當所有的機器人都具備了足夠的學習能力之後就變得不再依靠人類,再加上全世界的機器人都可以進行交流和聯繫,他們很有可能變成新的支配者。
目前接入RoboEarth進行測試的機器人還是基於相似的技術,擁有的技能和可以完成的任務相對來說比較低級。至少我們現在還不用擔心,因為功能性機器人即使再高級也只能是充當我們的工具去完成我們指派的某項工作,就像一群接入家庭區域網的清潔機器人,不管它們可以多麼出色的完成任務,我們也不會擔心他們自發聯合起來對抗主人。
但我們無法否認RoboEarth具有的不可想像的潛力,這一方面表現為機器人可能會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未來接入RoboEarth每個機器人將擁有不同的程序,它們會基於各自程序去判斷雲端哪些任務最適合自己,它們甚至還會將雲端的技能和任務進行分解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到那時,機器人就可以在完全沒有人類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眾包」和認知共享,真正實現我們人類只有在教科書裡才能看到的資源最佳配置。另一方面表現為機器人數量的增加,隨著世界範圍內接入RoboEarth的機器人越來越多,群體思維和群體協作所產生的效果將越發顯著。
差異性和群體性將共同指向一個另我們生畏的詞——進化。這些由我們製造出來的東西將會具備學習、適應、自我治癒,甚至是進化的能力,一種由無數默默無聞的「零件」通過永不停歇的工作而形成的緩慢而寬廣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比起人類神奇華麗的創造力可能顯的較為笨重,但在實現效率方面卻足以與之匹敵。與人類類似,那時的機器人群體中會出現「思想者」、「先知」、「革命者」等等,它們會擁有自己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它們也會思考它們從哪裡來往何處去。當然,它們也會高傲的把自己作為高級物種去顛覆世界。
所以,對你家中的擦地機器人好一點,現在還來得及。
微信個人號zhaoyunfeng1984,微信公眾號:AlmostHuman2014,機器之心(本文授權虎嗅發表,轉載請保留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