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中國對於「孝」之一道尤為看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而對於父母的孝,更直接的一種就是自己的身體要愛護好。而《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頭髮也是一種孝道的表現。
這種孝已經傳承了千年,直到清代明後,才慢慢發生了改變。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決定讓漢人習慣滿人的生活方式,其表現之一,就是「剃髮令」。但由於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局勢還不穩定,加之反抗此舉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又解除了剃髮令。
本以為這場鬧劇結束了,可是不久後,一位漢人又向多爾袞提出「剃髮令」。他就是孫之獬。早年的孫之獬因為魏忠賢的案子被牽連,被閒置在家,所以他的心裡很是不平。所以當清軍入關,多爾袞頒布剃髮令之時,他積極響應號召,主動帶領自家奴僕剃髮易服,表示對清朝的順從,他也因此被任命為禮部侍郎。
興高採烈的他準備去上朝,可結果他發現,之前的同僚一個沒剃。他想跟滿族大臣站一塊,人家瞧不上他,他又想站回同僚那裡,可是他剃髮的舉動,已經把同僚得罪的死死的,不讓他站,結果他只能站在中間。孫之獬內心恨透了,滿族大臣他不敢恨,但之前的同僚他敢。
朝會結束後,他立馬給多爾袞請書,想讓天下所有的漢人都要剃髮易服,並闡明了剃髮的利處。本來還不想這樣做的多爾袞被說動了。於是一場全國性的剃髮行動展開了。並且這行動還有一個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這樣運動中,有多少漢人不願剃髮而被殺,這場鬥爭持續了整整37年,結果當然清朝獲勝,剃髮的都活了下來。這期間。也幸虧蒼天沒有饒過他,因為沒過多久,衣錦還鄉的孫之獬遭遇農民起義軍,被斬首於市。吳三桂也曾極力勸阻過多爾袞不要頒布「剃髮令」,但依舊沒有用,像吳三桂這種人都能做到如此,由此可見孫之獬的氣節。
你們怎麼評價孫之獬的呢?歡迎留言。同時如果你們對於這篇文章比較喜歡,可以點點關注,你們的支持才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