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明後,一位漢人請求多爾袞,讓漢人都剃髮易服

2020-12-17 你們的蓋世英雄

歷代中國對於「孝」之一道尤為看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而對於父母的孝,更直接的一種就是自己的身體要愛護好。而《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頭髮也是一種孝道的表現。

這種孝已經傳承了千年,直到清代明後,才慢慢發生了改變。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決定讓漢人習慣滿人的生活方式,其表現之一,就是「剃髮令」。但由於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局勢還不穩定,加之反抗此舉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又解除了剃髮令。

本以為這場鬧劇結束了,可是不久後,一位漢人又向多爾袞提出「剃髮令」。他就是孫之獬。早年的孫之獬因為魏忠賢的案子被牽連,被閒置在家,所以他的心裡很是不平。所以當清軍入關,多爾袞頒布剃髮令之時,他積極響應號召,主動帶領自家奴僕剃髮易服,表示對清朝的順從,他也因此被任命為禮部侍郎。

興高採烈的他準備去上朝,可結果他發現,之前的同僚一個沒剃。他想跟滿族大臣站一塊,人家瞧不上他,他又想站回同僚那裡,可是他剃髮的舉動,已經把同僚得罪的死死的,不讓他站,結果他只能站在中間。孫之獬內心恨透了,滿族大臣他不敢恨,但之前的同僚他敢。

朝會結束後,他立馬給多爾袞請書,想讓天下所有的漢人都要剃髮易服,並闡明了剃髮的利處。本來還不想這樣做的多爾袞被說動了。於是一場全國性的剃髮行動展開了。並且這行動還有一個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這樣運動中,有多少漢人不願剃髮而被殺,這場鬥爭持續了整整37年,結果當然清朝獲勝,剃髮的都活了下來。這期間。也幸虧蒼天沒有饒過他,因為沒過多久,衣錦還鄉的孫之獬遭遇農民起義軍,被斬首於市。吳三桂也曾極力勸阻過多爾袞不要頒布「剃髮令」,但依舊沒有用,像吳三桂這種人都能做到如此,由此可見孫之獬的氣節。

你們怎麼評價孫之獬的呢?歡迎留言。同時如果你們對於這篇文章比較喜歡,可以點點關注,你們的支持才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讓漢人剃頭髮的漢奸,被用極刑摧殘的不成人形,撫恤金都不給
    順治二年,清朝下達剃髮令,要求全國漢人在十日之內全部改滿人髮型,如有違抗者格殺勿論。從那天開始,剃頭匠們挑著擔子滿街強行給漢人剃髮,並且有當場處死反抗者的權利。那麼,究竟是誰給滿清提出了這個讓漢人剃髮易服的建議的?他的下場又如何呢?
  • 滿清統治漢人,能成功實施「剃髮易服」,為何卻不能普及滿語
    導言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滿清入關後為了更好地更強的殖民漢人,清除漢人和滿人的外表區別,就施行了剃髮令,在留髮不留頭的威脅下,剃髮令在全國各地開始了執行。然後滿清當權者剛開始普及滿語,期待能夠更進一步從文化教育上把全部漢族人變成滿人,可是滿語的普及卻失敗了,到了後來甚至是滿族人也不會講滿語了。
  • 南明悲歌---江南大屠殺與漢人的氣節
    於是揚州被屠城後,周圍望風歸降,因為江北四鎮及左良玉部將已全部歸降清朝,江南已無還手之力。至此,江防已破,清軍一路南下再無阻礙,直接佔領了南京,剛剛建立了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權就此覆滅,充滿了戲劇性和悲劇色彩。順治帝多爾袞見心腹大患已除,江南業已平定,頓時鬆懈下來,並頒發了一道命令,瞬間在江南地區再次掀起了狂瀾。
  • 聊一下清朝年間漢人的反清復明
    明朝是由漢人統治的政權,漢人是既得利益民族,別的少數民族以漢族為尊,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平等思想,讓明朝始終處於一個民族平等的大環境裡。滿官缺多於漢官缺, 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 漢缺都是次要職位, 嚴禁漢人補滿缺, 且滿人可以補漢缺。整體政治機構和制度上的滿族優先,使得一部分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大為不滿。暗中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三,圈地、投允和逃人法引起社會動蕩。
  • 裹腳——一個滿清限制漢人反抗的手段
    從以上資料看得出,清代記載纏足的書籍多不勝數!而且,在正史裡面,沒有找得到明朝之前有關裹腳纏足成為三寸金蓮的記載,反而是清代的正史小說野史筆記裡面記載了大量的纏足歷史!按理,如果明之前有這個陋習,在開明之風如此鼎盛的明代之前,怎會沒有記載?
  • 古代漢人不是漢族?
    漢人稱呼的出現則是漢王朝長期的存在。由夏人到漢人,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民族國家理論體系並不能解釋這一時期中原地區族群凝聚的歷史。夏人、商人、周人、秦人,儘管學界一般以「民族」稱之,但嚴格說都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民族」。更準確說它們是一個政治體,是在政權下面控制著的一些人,但這些人也不是單一的。
  • 最後的漢人封建政權,1662-1683年的明鄭政權是什麼樣?
    從此開始一直到1683年歸降清朝,臺灣經歷了21年的明鄭時期。明鄭,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臺灣本島正式建立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封建政權,而在這21年,臺灣島發生了什麼呢?事實上臺灣很晚才被開發,無論是荷蘭人,明鄭,清朝甚至後來的日本殖民政府都沒有徹底控制全島,這是由當時的生產力局限性導致的,徹底控制全島那還要到二戰後民國接收臺灣。
  • 滿清入關後,漢人為什麼沒有進行持續地抵抗?
    滿清入關後,漢人為什麼沒有持續抵抗,是有許多歷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一、明未的動亂使國力大損。明朝未年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從陝西到中原,再到北京,轉戰十幾年,所到之處,大肆屠殺明宗室藩王和百姓。
  • 清末漢人已經手握大權,為何沒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三點說明
    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鹹豐就見到咗佢哋滿族八旗嘅能耐,咪要拎重用漢人,咪畀壓迫二百年嘅漢族終於有咗出頭之日,曾國藩、李鴻章等相繼手握大權。可以講,清朝之所以可以堅持到二十世紀,靠嘅正系呢幾位漢人嘅鼎立支持。
  • 如何分辨女子是漢人還是滿人,古代滿人一習俗,只需看一隱私部位
    如何分辨女子是漢人還是滿人,古代滿人一習俗,只需看一隱私部位大家好我是小草說天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在古代的時候是如何分辨漢人還是滿人的?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而每個民族之間的生活習俗和生活環境也不一樣。
  • 史上最可惡的漢奸,獻出一條毒計,讓漢人蒙羞兩百多年,遺臭萬年
    大多都讓百姓恨之入骨,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以自己利益為先的可惡漢奸,為何被稱為史上第一大漢奸?  被學者一致承認的第一大漢奸,應該是孫之獬。他曾是一名進士,生活於明朝天啟年間。他曾是山東淄川人,在天啟二年中過進士,之後,便被安排到了翰林院謀差事。
  • 清朝改變了漢人的哪些傳統?滿人與漢人,到底是誰被同化了?
    當然咱們今天不是來說反清運動的,而是想談一談清朝的統治,說一說清朝入關後,帶給漢人的那些改變,也就是近幾年討論得很火的清朝滿族與漢族的同化改變問題。說到到底是滿人同化了漢人,還是漢人同化了滿人,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下結論,學術界儘管也有過討論,可是也沒有一個定論,大多數人的觀點是認為漢人同化了滿人,但是滿人也確實在某些方面改變了漢人的傳統,而這也是滿人同化漢人的觀點的論據與起源。具體的方面有哪些呢?我就簡單的列舉幾個,如有不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髮型清朝對於漢人的改變,髮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點。
  • 《國史粗講》:什麼是「漢人」?
    漢人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這個概念在漢朝以後才逐漸出現,並且他並不能夠以血統來做定義。中國歷史上充斥著各種遷徙與同化的過程,血統論在這一事實面前根本站不住腳。那麼什麼是「漢人」?只剩下了一種定義,就說是文化定義,再確定一點說是儒家文化。凡是接受過儒家文化指導生活的人,在古代都可以被看作是「漢人」。
  • 純血統的漢人現在在哪裡?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聲明下,我們在這裡說的不是文化,僅僅是從血統上來分析一下,如果說漢人的話,經過幾千年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只要認同漢文化的都可以是漢人,而現代的漢人也是這樣形成的。夏商周時期,最早的華夏人主要集中在河南和陝西兩個地方,具體來說就是西安、鄭州、洛陽附近,我們來看下地圖。
  • 元朝時,漢人排第三,在漢人之下還有南人,那麼,南人是什麼人?
    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為98年。另外,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了1402年。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元政權。在元朝統治時期,國家領土包括新疆、西藏、雲南、東北、臺灣和南海諸島等。
  • 越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為何有人會說越南人是漢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先後派遣屠睢、任囂、趙陀徵討嶺南百越。隨著屠睢、任囂在南徵過程中戰死和病逝,趙佗成為南徵秦軍的主帥。後來秦始皇駕崩,很快天下大亂,獨掌兵權的趙佗封鎖了所有嶺南通往中原的關隘,割據嶺南自立,建立南越國。到公元前前206年,南越國滅甌雒國,越南北部自此進入漢人統治階段。
  • 滿洲人怎麼稱呼漢人?這個稱呼與耕地的牛有關,還受鮮卑人影響
    前面的蒙古、高麗,我們都知道,一個是今天的蒙古,一個就是朝鮮,而這個尼堪恰恰說的是漢人。 努爾哈赤舉旗成功後,滿洲人開始將居住在東北,尤其是瀋陽、遼陽、撫順腹地的漢人,接納為滿洲人。
  • 漢人與越人的千年戰爭
    在網上有種言論,自古以來漢人不喜歡侵略戰爭,歷史上真是如此嗎?由亞託克斯來講解漢人與越人的千年戰爭。 百越Baiyue,其領土包括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越南)這一長達七八千裡的半月圈內,整個南方都是古越人的領土,漢人發動侵略戰爭去佔領南方。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兵50萬大軍,兵分三路攻打百越,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與越人作戰1年中,戰事進展緩慢且秦軍死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