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水《我八十年代的詩歌生活》

2021-02-17 黃山詩文社

詩歌讓八十年代中國無以論數的地下詩人,變成中國的第五十七個民族。那年代沒有手機和E-MAIL,通信、寄作品、贈油印刊物,更有串門相訪。一個寫詩的,到異地找另一個陌生詩友,風塵僕僕,但只要說句「暗號」——我也是寫詩的,就能受到對方款待;談詩論作,豪氣和酒味一起澎湃。台州地處偏僻,交往不便,投稿便成了一個交流辦法。女同學吳淑君在《飛天》的「大學生詩苑」上發表了一首短詩,激勵了我屢屢化名往那寄稿,退稿時有編輯的鉛筆批語點評,中肯直接,後來知道他叫張書紳;當我的處女作《隋梅》在那刊發時,通過《飛天》我已經「認識」了于堅、王寅、宋琳、周倫佑、楊爭光、張子選、柯平、童中貴(蘇童)等。那是一首詩記住一個人的年代,比如《想起一部捷克電影想不起片名》讓我記住了王寅,《圭山組曲》讓我記住了于堅,《老漁夫》讓我記住了韓東,《挪威詩人耶可布森》讓我記住了梁曉明,《犀牛走動》讓我記住了南野,《鏡中》讓我記住了張棗,《父親和我》讓我記住了呂德安……


2003年2月,梁曉明、傷水、王寅、南野在大鹿島

接著幾年,我用本名和化名在《詩刊》《星星》《青春》《萌芽》《醜小鴨》《人民文學》《江南》《東海》《青年文學》《南方文學》《青海湖》《詩歌報》等官方刊物發表許多爛詩。發表的好處是可以靠稿費在暑假裡外出週遊,只背著那個黃色的軍用挎包,一路買書直到提攜不動……1986年夏同張宏旅行杭州,順便領取省作協的詩歌大獎賽詩獎,報到後,一個戴草帽、穿灰衣的矍鑠老頭領我去住宿,路上烈日炎炎,老頭沒話找話,問我對獲獎的作品自己怎麼看,我心想作協畢竟作協,連看門或者掃地的工友也關心詩歌,唯諾搪塞著;第二天頒獎儀式,那老頭竟坐在主席臺,面前牌子上書——「冀汸」!(一去經年,冀汸老人現近90歲,去年看到報導稱,浙江作協舉辦紀念老人從事文學創作72周年座談會,這位主角、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七月派詩人,卻臥病無法出席了。想起冀汸老人在1947年寫下的句子:我們,總要再見的!在這塊呼吸過仇恨、也呼吸過愛情的土地上,擁抱,大聲笑。)

與詩友的交流才使我的寫作不顯孤僻。聞悉參加82年第2屆青春詩會的王自亮就在台州臨海,某個晚上,按探聽來的地址,敲響了他的木板門。那是抽沒有過濾嘴的「上遊」煙年代,許多晚上便煙霧繚繞,漫長的友誼自此開始。小說家黃石當時寫詩,從油印刊物《九峰》上看到我的《祖先們》組詩,先來信,後來訪,這位天才就這樣結識,以後就常能聽他大段背誦莎翁的臺詞,而他公寓內自書「革命」兩字最讓我深刻。1985年上半年,我策劃在臺師召開一次「台州詩會」,將當時台州主要詩人不分男女老幼、立場風格、職業崗位幾乎全部邀請到位。由於畢業降臨,鹿路文學社的第四任社長呂振興、林文鶴等繼續操辦,我幕後配合,終於在85年10月如期舉行,50來位台州的老中青詩人濟濟一堂。那時起,台州內文友交往空前頻繁——

曾經酩酊大醉,把江一郎的一架書櫃從頂到底嘔吐個遍;曾經一見如故,和徐懷生共臥郟家巷木板床通宵達旦地暢談。(87年和徐懷生一起參加台州散文詩學會成立會,聽柯藍的布道後,在其留言本裡不約而同地寫上提倡純粹藝術意思的文字,惹急了柯老頭,事後竟把我們的留言紙頁撕下,分別寄回我們)。曾經考慮買書號出詩集,畫家郭修琳專門設計了封面相贈。常被張宏獨特的笑聲傳染而裂開大嘴,常被爾東漂亮的鋼筆書法吸引嘆而忘意。記得詹小林煮的薑湯面、王柳江燴的大雜麵、夏雨清送的橙橘,記得王彪做的木船模型、林海蓓給我看的她老公收藏的各國貨幣,記得盧俊的口吃、李定鈞的寡言,記得去歆菊的老家不見歆菊、謝淑芳每次來信說如晤如晤卻始終未晤,記得和老槍、光頭、王竹介在松門看電影起衝突夜困派出所,記得通信十多年才相見的胡明剛,記得相訪過邇後杳無音信的黑隸、藜果、阿德……我畢業後在玉環海島教書三年,來過我處的台州詩友就有王彪、舟子、詹小林、老槍、丁竹、彭一田、歐巴、王自亮、巴東、木龍、夏雨清等。我最記得當時和老槍信步談詩的經歷,多少個黃昏,漫步在靈江畔,江中漁火、岸上楊柳、老槍背誦的詩行,它們雨煙般飄搖在一起!那寬厚如老父親的城洞、那起伏如美少女的浮橋,是我的大學生活——詩歌生活的兩大重要物證。當我和歐巴(陳景飛)在溫嶺某鎮公路上深夜踏步,遠處的燈光在四周槍洞一樣圍著我們,我說,總有一天在生存的扳機前我們會背叛詩歌。他說,不會。八十年代遠去,屬於我們的詩歌年代遠去。青春不在。舟子出事了,歐巴你好好地當縣長吧,現在。


說過不會背叛的歐巴,20年後在我的書房

……1985年1月1日,自以為對新詩有了「新」認識的6位同人,成立了「野孩子」詩社,編印的詩輯寄往各地交流,在那《野孩子》扉頁上,印著我們的「結社宗旨」:我們是一群藝術的野孩子/我們是詩人不論過去現在或將來/我們的詩歌是創造未來的詩歌/野孩子沒有父母也沒有後代。為顯示整體性,在第一輯《野孩子》上,把6位同人名字印在封面,裡面作品不分別署名;後來發現還是有許多差異,第二輯開始各自對自己作品署名。86年《星星》《綠風》兩個詩刊上各對野孩子詩社進行了介紹和作品刊登。多年後我用口語記錄當時的《野孩子》詩社: 五男一女/女的叫男童/1985年1月1日/在某小酒館密謀/起草宣言/確定起事時間/聯絡暗號/並正式命名了老槍/絕對感性的生命/詩和下流話/一齊點射/當時那城市還稱縣/縣城沒有妓女/能熟練談論女性者/令人無限崇拜/那是革命年代/巴東告訴我許多/職業革命家/我忙於從圖書館/了解他們的業績/踏著他們的血跡/共產黨員舟子/用口語寫詩/他是大家心目中的頭/戰戰兢兢/痛痛快快/那是戰爭年代/三人已畢業持槍上崗/三人尚在師專後方/通訊聯繫/分行的密碼互遞/木龍的字最草/巴東的情報最長/落難年代充分民主/輪流執政/分頭活動/《野孩子》一至六輯/沒有未來沒有後代/無數天空/滾過濃煙/堅守了二年/根據地銷聲匿跡/舟子做官/木龍調動/巴東教書/阿黎經商/男童不知去向/尚在寫詩的/可能唯有老槍。


《野孩子》第2輯的扉頁

結社「野孩子」,內在原因是對哺育我們的「朦朧詩」的超越願望,更是對當時官方刊物所提倡的強烈不滿,顯示對純粹詩歌藝術的探求姿態。85年前後吳淑君與蘭大的封新成有書信交流,封新成寄來的工整抄錄的作品,有韓東的《有關大雁塔》《我的好朋友》、王寅的詩歌和封新成《趕海的人們》等;在丁竹家看到王小龍的作品;在溫州「文學青年」編輯部看到某雲南民刊上于堅的《尚義街6號》;在老槍那看到楊黎的《撒哈拉沙漠的三張紙牌》;——發現更廣闊的穹宇下有更多進行寫作試驗的漢語詩人,更堅定了我們開闢詩歌寫作新空間的信念。《野孩子》作品還相對幼稚,但也遭到很多太「野」或不夠「野」的種種說法;上海有位叫桂興華的詩人還寫長信批駁,並威脅「要跌跟頭」的,當然遭到我們的駁斥;于堅、陳鳴華等回信表示對其中的一些作品很是看好。《野孩子》成立後我開始與韓東、于堅、西川、海子、南野、張子選、伊甸、海上、雨田等通信,或長或短,有一搭沒一搭的;86年為編輯一個叫《荒島》的民刊,韓東、海子等還寄來過作品。當年只聽說「他們」沒見到《他們》刊物,沒聽說「非非」卻收到了遠寄而來的一期《非非》。1989年後由於生存壓力、精神困頓和對自己寫作的失望,我開始旋轉於商業活動,寫作基本停滯,書信交往漸而中斷。整個九十年代,我偶爾的出於慣性的寫作僅僅是我個人私事。2000年後又由於詩歌,才遇到南野、梁曉明、王寅、何小竹等人。新朋友會更多,但八十年代永遠不在。


2014夏,杭州人可畫廊,和呂德安

圖片描述

相關焦點

  • 呂進:回望八十年代的詩歌與評獎
    文/呂進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是詩歌的黃金歲月。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給新詩創造的眾聲喧譁的局面,非常令人懷念:新人湧現,力作迭出,全社會對於詩歌都處於響應性狀態。有四個合唱群落:歸來者和資深詩人,朦朧詩人和新來者,他們的不同樂音組成了詩歌的新時期交響曲,創造了新詩發展史上的一頁輝煌篇章。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
  • 何多苓 | 我的八十年代之詩與藝
    八十年代信息量很大,閱讀、看畫展,當時有幾個國外藝術家的畫展,在中國影響很大的。小翟的肖像 布面油畫 98cm×78cm 1987 二 詩歌對我影響特別大那會兒我喜歡讀詩,很多詩歌對我影響特別大,跟詩人接觸很多,江河、小翟都認識了,80年代接觸很密切,家琨那時已經是建築師,但更喜歡寫小說,還有柏樺、鐘鳴。沒有特別的聚點,經常在草堂,川大的茶鋪裡。參加很多詩歌活動,比參加藝術圈的還多。
  • 「當代書評」李黎:詩的青春 詩的校園——序姜紅偉《詩歌年代》
    這是一段用詩歌記載的青春;這是一段用詩句寫下的歷史;這是包括我本人在內的七十年代末一代大學生用心靈之律寫作的前無古人的詩歌日誌。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校園詩歌運動的親歷者,不管我正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從事什麼工作,不管我的工作有多麼繁忙,多麼重要,我都無法拒絕紅偉請我為這本書——《詩歌年代——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訪談錄》(北嶽文藝出版社2019年5月版)寫幾句感言的請求。
  • 紀念|姜紅偉:我與《詩歌報》的不解之緣
    除了嚴陣老師和張育瑄老師之外,我還要感謝的是主持《詩歌報》工作的蔣維揚老師。2012年4月,我開始籌辦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給蔣維揚老師發了簡訊,請他給予支持。蔣老師回簡訊要了我的郵箱,並很快給我發來一封信: 紅偉你好!
  • 八十年代的情懷
    很多老師喜歡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一起聊社會聊人生聊理想聊詩歌,沒有功利目的沒有利益關係,有的只是心靈的交流與成長,那是一個真正體現大學精神的年代。那是一個真誠純粹的年代。學校建在荒郊野外,連正經的公路都沒有,進一次城裡要先走幾公裡的鄉間土路,然後要等好久才能搭上進城的6路汽車,去城裡逛一逛商場看一場電影,這樣的「奢侈生活」每周最多只能有一次,也不可能每周都有。 我家裡條件不好,自從6歲上父親去世,家境就急轉直下,儘管這樣母親和兄嫂一直咬著牙堅持供我讀完了大學。
  • 風華正茂·我的八十年代(結局篇)
    風華正茂·我的八十年代(結局篇)一九八九年一九八九年春節,半歲的朦兒很可愛。為了給孩子拍照,省吃儉用買了一個富士相機,讓垣曲縣照相館謝東旭老師幫忙採購的。我的父親經常為我買東西,孩子喝的牛奶,父親每天清晨去大柿子樹取回來,母親熬好再送到家;白面是父親回王茅老家,把母親原來積攢的麥子,磨好之後除了他們吃的,一定會給我送來;蔬菜也會時常送來我們吃得,廚房的鍋碗瓢盆,除了那把刀和案板是生了朦兒,婆婆送來的,其餘的廚房用品,都是父親買了新的送來的。我不會做家務,父親和母親輪換著來幫我,做飯、洗衣、燒暖氣爐子、收拾家……。
  • 炕玉米餅,八十年代以前人們經常吃,現在卻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
    炕玉米餅,八十年代以前人們經常吃,現在卻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炕玉米餅,現在的年輕人應該都沒吃過,或沒見過,不知道炕玉米餅的味道,也不知道它的做法。炕玉米餅,在八十年代以前人們幾乎每天吃,現在卻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粗糧美食。
  • 女主穿到八十年代,生死已看淡,從此發家致富風生水起!八零小說
    女主穿到八十年代,生死已看淡,從此發家致富風生水起!八零小說要說小編最喜歡看什麼類型的小說,小編在這裡告訴各位,小編最喜歡看的就是穿越重生系列的小說了。所以說,最近小編正在看重生年代系列的小說,小編覺得這類型的劇情給力,文筆流暢,很適合平時打發時間的朋友們看!所以小編今天不得不給各位安利一波重生年代小說,接下來這三本女主穿到八十年代,生死已看淡,從此發家致富風生水起!八零小說,希望大家喜歡。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專訪|朱偉:《重讀八十年代》,那個時代包容各種各樣寫作者
    朱偉從《三聯生活周刊》主編的位置上退休之後,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系統重讀和點評了十位活躍在文壇的作家的經典,寫作了《重讀八十年代》。朱偉說:「我希望寫八十年代熟悉的作家們,對他們的作品作一個系統梳理、解讀,於是就有了這些文章。相比於記錄我們的交集,我更在意對他們的作品、他們創作軌跡的解讀,或許這些解讀能有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作品。」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問你真名,你跟我扯什麼洋名兒?當我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小哥不高興了,筆頭重重敲了敲。「同志,我名字就叫安娜……」「行啊,嘴還挺犟!」小哥火了,啪的拍下了筆。安娜欲哭無淚。…………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
  • 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怎麼讓人這麼著迷?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以前的生活物質條件比現在差一點,家裝簡陋一點,但歡樂似乎比現在多很多點。,一首《因為愛情》紅遍大江南北,回憶過去,很多人都說:「我真的好羨慕那個時候的愛情。」那個時候,如果你想見一個人,你會用你的雙腳翻山越嶺,或者用你的「鳳凰牌」自行車騎一上午自行車只為見一面。那時候車房壓力沒現在這麼大的嚇人,裸婚很也常見。拉拉小手就能在腦子裡勾勒出和這個人的一生,說好了在一起,就真的一輩子永不分離。
  • 北京畫家「土味兒」手繪八十年代
    《漫步八十年代》日前在隆福寺更讀書社舉行線下分享會。北京畫家老葛用細膩的筆觸畫出了自己滿滿的童年回憶,伴隨著他生動的講述,那些在記憶中褪色的純真年代又變得觸手可及。 老葛1979年出生,從小跟著奶奶住在後海南沿兒18號的小院裡。
  • 為什麼很多人懷念八十年代的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育,被好多人津津樂道,懷念不已。那是一個樸素的年代,也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家長都在忙著工作、種地、生產,根本不可能像現在的家長,有時間有精力陪伴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寫作業。
  • 視點| 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並身體力行的年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往昔。
  • 詩歌就是生活,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詩歌就是生活文|羅伯特·潘·沃倫 譯|楊紹偉在我成長期間,詩歌是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父親是個小鎮上的買賣人,他在肯塔基的一個小村裡經營一家地方銀行。他總是給孩子們朗讀詩歌。我母親也常常這樣做。當我去同外公一起度暑假的時候,外公也時常給我引述詩句。
  • 老畢節故事|八十年代末,畢節的那股文學熱
    這時,時光悄然走進八十年代,這是一個充滿激情、浪漫、理想和嚮往的時代,禁錮的思想被打開被釋放。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象徵,讓人們被壓抑的內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讓年青人迸發出了許多對美好生活的夢想。今天的老畢節故事,就跟大家說說八十年代末期,在畢節城區滋生而起的那股追逐文學夢想的思潮。
  • 八十年代女中學生,他拍出了寧靜的美
    提起八十年代的校園,你會想到什麼?藍底白條運動服?鐵質的鉛筆盒和飯盒?港星們的不乾膠貼畫?簡潔而乾淨的教室還是掛曆紙包好的書皮?八十年代的校園青澀,質樸、簡單。時間都仿佛放慢腳步駐足窺探。圖文集《八十年代中學生》中收錄的珍貴照片曾引起一陣懷舊潮。
  • 文學、啤酒、世界盃和姑娘,噢我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學的時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電影錄像帶、看世界盃轉播的時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樣「軋」著馬路的時代。大家都被創新的狗在屁股後面追著提不起褲子,但都在其中親密無間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