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就是生活,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2020-12-17 讀睡

羅伯特·潘·沃倫(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89),美國第一任桂冠詩人。早年為「新批評派」代表之一,晚年詩風發生重大轉變。被評論界稱為「我們最傑出的文學家」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美國詩人」。

詩歌就是生活

文|羅伯特·潘·沃倫 譯|楊紹偉

在我成長期間,詩歌是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父親是個小鎮上的買賣人,他在肯塔基的一個小村裡經營一家地方銀行。他總是給孩子們朗讀詩歌。我母親也常常這樣做。當我去同外公一起度暑假的時候,外公也時常給我引述詩句。我們的屋子裡到處都是書。

有一天,在靠牆的一個書架上,我見到一本式樣奇怪、黑封面裝訂的書。我把它拿下來。書名是《美國詩人》。打開一看,其中的一頁上有我父親的照片。照片上他很年輕,大約二十二歲左右。照片旁有他寫的幾首詩。我不等他回家,就把書拿去給他看。他把書拿過去,嘴裡說著「給我,給我」之類的話,然後就帶著那本書走了。從此我再也沒見到過那本書。他一生中曾學過法律和希臘語,寫過詩。他把這一階段的生活完全埋藏在心底。

他從不對我談論詩歌。不過有一次,他批評了我發表在雜誌上的一首詩。我的署名是「佩恩沃倫」。他講那不是我的全名。他問我:「難道你不喜歡『羅伯特』這個名字嗎?」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用「佩恩沃倫」的署名了。

在他年紀很老的時候——噢,一定有八十多歲了——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商業上用的新式信封裡面有一張黃色打字紙,是那種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同紫墨水一起使用的紙。這張紙都快成碎片了,上邊有一首小詩,是父親年輕時所做的一首三節四行詩。署名是老式的打字機印刷體「RFW」——他的名字叫羅伯特富蘭克林沃倫。在下邊,老人草草寫了一句話:「請勿回信」。

南方「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

我過去根本沒想到要做詩人。由於我祖父和外公都參加過內戰,所以我夢寐以求的是去當兵。我即將去安納波利斯當海軍軍官了。當然,為什麼沒去呢?我們的國會議員答應給我提供裝備,可是由於純屬偶然的事件:一塊胡亂丟過高籬的石頭正砸在我左眼上,我沒能通過必要的體檢。於是我就進了範德比爾特大學。

當時,南方正在覺醒。士兵們紛紛從第一次大戰戰場上返歸故裡,這是個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剛好範德比爾特大學的英語系中有幾位像約翰克勞蘭塞姆那樣非同凡響的教師,他當時教我們一年級英語,還有一些像艾倫泰特那樣非同凡響的的學生。

在南方,人們對各種各樣新的和舊的看法都提出了疑問,當然,回答不總是意見一致的。可南方的確在那一代人中發生著變化。南方在許多方面覺醒了,在許多方面,有時是錯誤的方面發現了自己的過去。但這些方面一般都涉及實際的問題。

靈感的練兵場

我第一首詩是十七歲上發表的,當時我在範德比爾特大學,加入了民兵訓練隊,那是一種類似後備軍官訓練團的組織。範德比爾特大學裡沒有後備軍官訓練團。我們在肯塔基的諾克斯營練習摹擬戰,每天在步槍射擊場上度過幾個小時。我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在訓練即將結束時,一位中尉走過來對我說:「我聽說你是個大學生,還寫過些東西。」我猜當時在他部下,我是唯一進過大學的人。他說:「我們在訓練期結束時要出一期雜誌,名字叫《野戰餐具》。我們每期上都發表一首詩,這期的詩你寫怎麼樣?」我回答說,試試看吧。詩的結尾描寫的是訓練後那空蕩蕩的練兵場。

回憶片斷

每當有人問起我,我那些詩的念頭是從何而來的,我總要努力把這個問題再想一遍,每次的回答也不一樣。

有時候你看到某件實際的事情,這件事不知怎麼就成了一行詩。有一次我曾驅車送我母親去參加一個葬禮。我就記住了那個場面。我感到非常奇怪,為了一個她幾乎不認識的婦女的葬禮,她竟然會跑數英裡路到鄉間去。然而許多年之後,這件事成了一首詩,是對自己當時那種疑問的答覆。

還有一次,我正走在一條白雪覆蓋的小路上,一隻雄錐雉撲簌簌飛過我的肩頭。我回首觀看,只見它奮力飛入那落日餘暉中去。這也成了一首詩,就在原地一揮而就。當時是速寫式的勾勒,幾星期後才細細推敲的。

有時候,你只是挑選一定的詞語。你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比如說「佛蒙特一所房舍邊小溪中的一塊巨大鵝卵石」。這不是詩,只是一件物體。我見過它無數次了,然而有一天,我在溪中遊完泳,躺在那塊大鵝卵石上吹乾身體時,那塊石頭就啟迪我寫出了第一行詩句。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偶然。

我在水中長時間遊泳時,會產生不少想法。我感到有點似夢非夢。這是一種麻木、茫然的感受。這時上千種想法會湧進你的頭腦,有韻、沒韻的都有。你感覺自己超然於你自己之外,這種感受開闊思路,使你產生許多聯想。

幾乎所有的詩都是自傳的片斷。有時我可以循著一種想法追溯片斷的回憶。不過,我沒法使那些引起回憶片斷的事件具有意義。它得在多年以後自己產生意義。一、兩行逗留在你的頭腦中,突然它碰上了什麼。某種東西使它獲得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首詩都是一種象徵。其含義總比它向作者所表達的要豐富,也總比它向讀者直接闡明的要豐富。否則,它就不能成為一首詩。詩只是激發讀者進入自己的詩中的某種陳述。

「曾經浸遍鮮血的古老的石頭」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止寫詩,而寫小說,《龍的弟兄》那首詩除外。後來我結了婚。我們夫婦在義大利呆了很長時間。我妻子不知怎麼迷上了海邊上的一座要塞。那是座十七世紀龐大但已破敗的要塞。我們在那兒度過了不少時光。生活裡充滿了非常歡樂的事情。有一年,我們待在那裡,女兒才剛剛一歲。我試圖為那地方賦首詩,但不知促使你動筆的衝動是什麼。猛然間,我看見我女兒站在一片曾經浸遍鮮血的古老的石頭上。於是,我一天內就寫出了那首《西洛可風》。開始我打算把它寫成十四行詩,可突然當我突破十四行詩的格式後,這首詩像夢一樣出現了。從那以後,我出版了,我的天哪,十五部詩集。我的寫詩生涯是從那個時刻開始的。

「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一首詩讀罷,如果你不是直到腳趾都有感受的話,那不是一首好詩。不過,它也需要一個知道如何使渾身有感受的人來讀。以亞歷山大蒲柏的一首押韻詩為例。他說,被告被判決和絞死,那是因為陪審員們不願意再沉悶地坐上半天,他們要去吃午飯了。原詩是這樣的:那些倒黴蛋被絞死,陪審員們便可就餐。這裡有作者蔑視的態度。這行詩中的肉體感受,就是它的意義。我們對詩歌還有其它種種經驗,如意象等等。然而,你必須使自己知道,肉體的感受是最根本的。許多人並不清楚這一點。他們認為詩歌都是優美的。優美?見鬼去吧!詩歌就是生活,是充滿了活力的經歷。

理解詩歌的訣竅就是要讀,這樣讀的時候就聽到了。不一定要念出聲來,肌肉使所有的字句活動。我要知道的是它給人怎樣的感受,以及肌肉的運動是怎樣一直傳到腳趾的。詩歌的語言不應該僅僅是書寫在紙上的符號,而是應該聽的,作為一種肉體能夠理解的聲音聽的——而且是可以看的,這就是牢記和背誦詩歌的重要原因。

在我讀書時,我們是不是記住一首詩,是不是獲得詩的感受,都是要打分數的。在範德比爾特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課上,我一學期至少得記住五百行詩。如今不要求年輕人這樣子了。我在耶魯大學任教時,常常問研究班的學生們誰能一口氣背出一首詩。只有那麼一次,有一個學生做到了。當代青年們沒有機會去學習任何關於詩歌的東西。在這個講究實用的世界中,教育不再教你怎樣生活,而僅僅是教你學會怎樣去掙錢維持生活。人類自我的一面已經全部消失了。

一個稱號不能夠改變社會

國會通過的一項議案規定,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現在被稱為桂冠詩人。1944年和1945年間,我曾任過此職。當時是第二個擔任這個職務的人。

人們曾問我,設立桂冠詩人一事是否會對詩歌產生一些影響。我看不出會有什麼影響。你不能靠這樣的舉動去改變美國社會的性質。這個稱號不會引起絲毫明顯的或者可能的變化:人們對詩歌的鑑賞力將會改變,或詩歌將會愈發重要。問題並不這樣簡單,它的根源在社會本身。

「中心的革命運動」已不再存在

現在詩歌的閱讀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一直以捐贈的基金在出版詩集,而且有人在買那些詩集,有人在閱讀它們。可他們讀的是些什麼呢?數量驚人的質量低劣的詩歌,有人在寫,也受到讚揚,不過也有一些作家如詹姆斯迪基、理察艾伯哈特、理察韋伯和一位我剛讀了他的作品的年輕詩人愛德華赫斯克寫出了好的和精彩的作品。然而,我們的時代已不像本世紀初那樣存在著以詩歌為中心的革命運動了,那時候,埃龐德和託斯艾略特對詩歌進行改革。詩人們突然看到了同前人不同的世界。儘管我並不贊同龐德和艾略特的主要觀點,但我贊同他們對社會同語言之間關係的基本看法。

我們不能忘記愛德華阿林頓羅賓遜和羅伯特弗羅斯特。他們兩人是有影響的詩人。羅賓遜是我們所見到的真正最符合桂冠詩人稱號的人。當特迪羅斯福當總統時,他的兒子克米特在預備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難得有人閱讀的陳舊的書。那是羅賓遜的一本早年的詩集。克米特非常喜愛這本書,他讓他父親也讀讀。父親讀後覺得很好,他說:「想法找到這個人。」嗯,這個人當時沒出過幾本書,他卻在縱酒,挨餓,快要沒命了。羅斯福召見了他。他對羅賓遜說:「很遺憾,美國不及英國,英國有王室費用單——他們發現一些有特長的人,就給他們終生津貼,使他們繼續發揮專長。如果在一個文明的國家裡,我就會把你列入那張名單上。現在我不能那麼做。不過我可以在海關為你安排個工作。你將為美國政府服務。看在上帝的面上,如果有什麼困難,就哄哄政府,堅持自己的詩歌創作吧。」

【附】

羅伯特佩恩沃倫( Robort Penn Warren )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他1905年出生於美國南方肯塔基州的格思裡,1925年在範德比爾特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繼續求學,1927年獲碩士學位,1930年或羅茲獎學金去牛津大學深造。從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沃倫先後在西南學院、範德比爾特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962年起在耶魯大學任教。

沃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共發表了幾十部各種體裁的作品,其中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評論和散文集。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了三十餘次包括全國圖書獎、普立茲獎金在內的褒獎,是美國得獎最多的作家之一。

沃倫被認為是福克納死後最有影響的南方小說家,他的小說大都取材於歷史事實,有的評論家認為,在這一點上他和著名美國作家多斯帕索斯十分相似,只是多斯帕索斯主要著眼於政治,而沃倫則著眼於道德和倫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夜騎》(1939)描寫一個忠厚的律師波西曼恩被捲入農民和菸草公司的鬥爭,參預焚燒菸草公司倉庫,最後被人殺死。這是作者根據1909年發生在肯塔基的菸草戰爭寫成的。《在天堂的大門口》(1943)反映的是二十年代美國納什維爾的一次政治謀殺案。《國王的人馬》(1946)是沃倫的代表作,曾獲普立茲獎金,並被拍成電影,寫的是成為「獨裁者」的南方一州長威斯塔克,斯塔克的原型據認為是1935年被暗殺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政客休伊朗。《足夠的空間和時間》(1950)敘述肯塔基一個年輕的律師殺死了曾誘姦過他所愛的姑娘的男人,最後被處決,是作者根據被稱為「肯塔基悲劇」的一樁真實事件——有名的1825年兇殺案寫成的。他的《一群天使》(1955)和《荒野》(1961)反映的是美國內戰時期的事件,而《洞穴》(1959)則起始於二十年代廣為傳播的一個史實。沃倫的小說廣泛、深刻地表現人類的經歷和感受,注重人物內心活動的刻劃,語言富有有詩意。

沃倫也是重要的文藝批評家,早在範德比爾特大學求學期間他就與美國現代文學批評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新批評派」建立了聯繫,後來成了該流派的主要成員。他是三十年代美國主要文學刊物《南方評論》的創建者和編輯者,撰寫並發表了大量評論作品。他和同是「新批評派」主要成員的克布魯克斯合編過不少文藝批評作品,如《理解詩歌》(1938)、《理解小說》(1943)、《現代修辭學》(1949)等等,其中《理解詩歌》一書對詩作了嚴格和周密的分析、註解,是美國迄今最有影響的詩歌教材,自出版後一再重版,直到六十年代還在大學詩歌教材中佔統治地位。他的《古舟子詠》(1946)對柯爾律治詩歌中的象徵主義作了詳細探索,是詩歌評論中的名作。

沃倫和大多數「新批評派」成員一樣,既是聲譽卓著的批評家又是才氣橫溢的詩人。在大學一年級時,沃倫就參加了由教師、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蘭塞姆創建的「逃亡者」團體,在該團體的文學雜誌《逃亡者》上發表詩歌,並由此而成名。出版的詩集有《詩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題的詩十一首》(1942)、《1923-1943年詩選》(1944)《龍的兄弟》(1953)等等。他的詩歌比喻生動,描寫優美,鄉土氣息濃厚,有很強的感染力。由於他在詩歌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他在繼1947年獲普利茲小說獎後,又於1948年獲普利茲詩歌獎(在兩種文學題材中獲普立茲獎,這在美國作家中還是僅見的),並於1944至1946年和1986至1987年兩度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根據國會1985年決定(在任命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的同時,授予詩歌顧問以桂冠詩人稱號),成為美國第一位桂冠詩人。

沃倫榮獲桂冠詩人的稱號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記者採訪了他,本文就是沃倫在接受採訪時的談話錄,為我們了解這位詩人是怎麼走上詩歌創作道路的及他對詩歌的看法提供了材料。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讀睡詩社創辦於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之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

相關焦點

  • 讓詩歌找到感動和意義
    而這樣的詩歌因為對生活和內心的真實表達而引人入勝。3. 逐空洞的大詞和無聊的呻吟當代詩歌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加上口語化的表達,使得詩歌本來有著很好的民間化趨勢,但口語化詩歌非但沒有讓詩歌得到更多的讀者,相反在有些讀者眼中這已經不是詩歌。那麼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要提出來,什麼原因讓讀者開始遠離詩歌。是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淡漠嗎?
  • 丹青詩歌的文本意義
    丹青詩歌的文本意義:         朝陽女詩人丹青,我並不熟知。
  • 詩歌的意義存在於哪裡,詩歌的意義屬於批評家或者作者、讀者嗎?
    詩歌的意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英美新批評派認為,作品的意義存在於作品本體中,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和封閉的客觀實體,用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的話來說,「詩不應該表現,而應該存在。」新批評派著名人物韋姆塞特與比爾茲利說:「詩歌不屬於批評家自己,但也不屬於作者(自它誕生之時便脫離作者,週遊世界,使作者無法控制或規定它的意思)。詩歌屬於公眾。它化身於語言,而語言是公眾的一項奇特財產;它以人為對象,這又是公眾知識的一個課題。
  • 詩歌評論 || 南蠻:用普通話給生活畫像的詩人
    南蠻的詩歌全面,富有時代氣息。不僅緊貼生活的每個腳印,而且用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除了偶爾不自覺地滑溜到文言詞的舊池子,幾乎都用富有生活氣息的鮮活的普通話。他的詩歌語言是大白話,卻不是白開水,而是礦泉水。他懂語言藝術,也愛用比喻、比擬、頂針、迴環等修辭方式。他層層遞進的詩句更加讓人盪氣迴腸。
  • 法拉盛首屆詩歌節打造海外華人詩歌品牌
    她說,「美國華人社區的才華、歷史和文化對於美國生活以及紐約市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詩歌節組委會主任委員嚴力在開幕發言中說,「籌辦詩歌節的初衷是中文寫作在海外對建設文明社會的參與,這些年來很多中國移民到海外尋找發展機會,所以對多種族社會生活和文化異同有了實質的感受,這在題材上雖然有別於國內的寫作,但能回過頭來或拉開距離地對故鄉事物進行多角度審視,並創作出拓展胸懷的作品。」
  • 我們學習古文詩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從小,我們就在學習一些從古代傳誦至今的詩歌散文。相信大家在很小的時候也跟小編一樣,被父母、老師要求著背誦一些經典名篇,例如在小的時候我們要去背一些唐詩,雖然那個時候,我們都還不太明白它們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卻要命令著機械的把它們背下來,其中蘊含深刻意思我們甚至都沒有真正理解。
  • 專升本語文——「新月派詩歌」的意義
    「新月派」詩歌是什麼?並且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於是新月派詩歌就在這裡尋找到既有格律的美感,又能夠一定散文化的抒發情感,後來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得到了新月派詩歌的影響。什麼是「三美」音樂美: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追求詩歌的韻律感。
  • 城市詩歌 | 萱草海上詩歌2013
    你畫窮苦人你畫礦工、播種者、食薯的一家,你畫勞動者你為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感動、迷醉你直接抓住生命的本真和奧秘 親愛的文森,多年來是你照耀著我只有你可以教我臣服,我想你只能是那樣用色純粹,直至從畫面上流瀉到生活藝術與生活,生活與藝術,只隔一扇牆是的,被你捅破,交揉,搓合,熬煉,
  • 為詩歌辯護
    詩歌屬於最古老的藝術,它一直被視為文學的皇冠。十九世紀以來,詩人更是處於歷史舞臺的中心,被社會賦予崇高的地位。蘇姍 桑塔格指出,浪漫主義具有鮮明特徵的主題之一,就是捍衛詩歌。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雪萊、拜倫和諾瓦利斯都認為,詩歌是自我、心靈和情感的表現。詩歌代表了自由,做一個詩人就是做一個自由人。通過詩歌的狂喜精神,詩人獲得不朽。
  • 現代詩歌的寫作特點
    現代詩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情緒,用現代的詞藻排列而成的語句群體。所以,現代詩是寫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感受,並且是用現代的語言(即是現代漢語,而不是文言)來寫的——這是現代詩最基本的特點。
  • 詩歌意義的生成,有3個特點,如何對這幾個特點進行闡釋和理解?
    詩歌意義的生成,有三大特點:第一,動態性。詩歌的意義生成,不只決定於作者,而且也決定於讀者,這就使詩歌的意義生成具有動態性特點。讀者,是一個十分廣泛的群體,詩歌文本是面向這個廣泛的讀者群,為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
  • 如何賞析英文詩歌?SLAM閱讀法,帶你走進英文詩歌的世界
    閱讀英文詩歌,不僅可以體會英語之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從這些細膩的文字中,體會異國的文化、生活、故事和情感,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但是,很多學生反映,他們欣賞不了詩歌,尤其是英文詩歌,覺得難以讀懂,也找不到其意義所在。的確,與其他類型的寫作相比,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形式。
  • 《雪池詩墨》:重拾詩歌的音樂性
    雖然我們每年都要經歷一輪四季,但是人生、情感、肉體,卻只有一次「四季」的變換。秋天是金黃的收穫季節,可緊臨其後的是凋敝的冬天,生活在秋天的人,可以意氣風發,可以高歌猛進,可是也有拂之不去的緊迫感和不確定性。只有在秋天,故鄉和遠行,才別有一番複雜的意味。倦倦地背起行囊/在寂寞裡前行……短短幾句詩行,道出了詩人在經歷了春天的爛漫、夏天的熱烈之後,一種心靈孤獨的境況。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翻一翻詞典,你會得到這樣一種定義: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應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再進一步精簡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定義: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真的是這樣嗎?詩歌真的僅僅是一種文學體裁嗎?
  • 成都國際詩歌周丨梁平:詩歌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文化符號
    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以「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為主題,旨在展示「雙城記」與「同城化」的美好願景,今日(12月9日)上午,成都國際詩歌周的分活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對談在成都新華賓館舉行。
  • 輕叩詩歌大門,讓孩子感受文學瑰寶之美,如何寫優美的兒童詩歌
    孩子們在三年級已經接觸到簡單的現代詩歌,現在帶著孩子們再深入的接觸現代詩歌,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那麼如何讓孩子寫好一篇詩歌呢?一,對詩歌的理解四年級下冊語文第3單元的幾篇課文都是詩歌,孩子們通過這一單元對詩歌的學習,先看看詩人眼中的景物有什麼不同,他們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然後想一想,通過對詩歌的學習,自己有什麼收穫?
  • 詩歌、浪漫、愛,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原因|三明治英文詩歌工作坊
    這個九月,三明治要開一門英文詩歌閱讀寫作課了。為什麼要閱讀詩歌呢?在忙碌的生活裡,停下來讀詩,寫詩聽上去是多麼奢侈的事。就像電影《死亡詩社》裡的貴族學校一樣,等級森嚴、規則明晰,所有人終日忙碌,算計著生活中的各種交易。但電影中的主人公老師Mr.
  • 傑恩·帕裡尼:詩歌為什麼重要?
    詩歌的敘述為人們帶來快樂、催人奮進,表達了人們的內心感受。民歌和歌謠同樣得到人們的喜歡,在某種意義上,音樂和詩歌是攜手而行的。   二十世紀出現了一些毛病。詩歌變得「難懂了」。也就是說,詩人開始表達現代文化的複雜性和殘酷分裂。
  • 活動|詩歌的魔方──上海詩歌藝術節
    「詩可以是靈魂的,也可以是世俗的,那些逃無可逃的人們,總是會在某個隱秘的角落裡,聽到有人曾經寫下的傷痛、猶豫、悲傷和歡樂,當你有機會閱讀這些詩句的時候,感覺就像為你寫的一樣。」這就是詩歌藝術最動人的魅力——詩意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而這次詩歌藝術節也是國內首次如此大規模的詩歌盛會。我們將與廣大的詩歌愛好者們共同探討詩歌的多面性及詩歌在人們生活中的多種角色。
  • 詩歌:「虛熱」與「沉潛」
    今天的詩歌與20世紀80年代已經完全不同,它與人們的生活無關。當然,關於大眾和小眾的討論也很複雜,我想說的是,作為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詩歌,這些活動的意義何在? 詩人陳東東根據自己的經歷,試圖找出詩歌活動對於詩歌的意義。在《我今年的詩歌生活》中,他感嘆自己在2005年參加的詩歌活動的次數,大概可以抵得過此前20年裡他參加過的詩歌活動次數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