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意義存在於哪裡,詩歌的意義屬於批評家或者作者、讀者嗎?

2020-12-14 時間可以變得更有

詩歌的意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英美新批評派認為,作品的意義存在於作品本體中,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和封閉的客觀實體,用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的話來說,「詩不應該表現,而應該存在。」新批評派著名人物韋姆塞特與比爾茲利說:「詩歌不屬於批評家自己,但也不屬於作者(自它誕生之時便脫離作者,週遊世界,使作者無法控制或規定它的意思)。詩歌屬於公眾。它化身於語言,而語言是公眾的一項奇特財產;它以人為對象,這又是公眾知識的一個課題。

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

因此,對於有關詩的一切議論,應該像對待語言學或普通心理學的任何理論一樣進行細緻地檢查。」這就是說,詩的意義與作者、讀者無關。在新批評派看來,批評的目光應集中於作品本身,離開了作品本身,是尋求不到詩歌的意義的。新批評派既反對從作者方面闡述詩歌的意義,又反對從讀者方面闡述詩歌的意義,而把意義孤立在文本之中,這對於忽視文本的傾向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其科學性卻大成問題。

接受美學認為,考察一個作品的意義,不能只看作品而不看讀者。H.R.姚斯指出:「在這個作者、作品和大眾的三角形之中,大眾並不是被動的部分,並不僅僅作為一種反應,相反,它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的構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

H.R.姚斯

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野。」在接受美學理論中,讀者處在關鍵性地位上:讀者也參與了藝術的創造過程。因此,一個作品在歷史與社會的各種不同背景裡,會呈現各不相同的意義結構。

準確地說,詩的意義生成,是由詩人與讀者共同決定的。R.格林將作者所賦予的意義,用代碼A表示;接受者所領會、所賦予的意義,用代碼R表示;意義結構用代碼S表示,得出公式:S=A+R。在這個公式中,A是恆量,R是變量,因為作者賦予作品的意義是固定的,而讀者在閱讀理解作品時,由於時代與社會的變遷,以及讀者個人條件的差異,對意義的理解可能不同,所以R這個變量的範圍是無限廣闊的。這樣,上述公式就可以寫成S~R。

R.格林

在接受美學的這派理論中,一個作品的意義幾乎和A(作者所賦予的意義)無關,最重要的就是R(接受者所賦予的意義)。格林說:「這一派認為,接受者才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因為作品只具有勢能,而勢能要通過接受才能轉化為動能做功。這樣,作品的『獨立王國』就給摧毀了。」由S=A+R到S~R這個意義公式的推導過程,明顯地存在著一個問題:對變量R的意義是誇大的,而對恆量A的意義是貶低的。如果用S=Am+R(R1,R3,R;,R,…,R。)這個公式來表示意義構成的結構,也許更加合理一些。

在這個公式中,不管R這個變量如何變化,S總是A與R之和。忽視A是不對的,因為,既然作者賦予作品的意義是恆定的,那麼,不管什麼時候它也不會消失。用R的變化來掩蓋A的實際存在,或把A看成可以忽視的因素,這不是科學的結論。相反,忽視R也是不對的,傳統美學沒有重視R這個意義變量,因而使作品成為封閉的「獨立王國」,當然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在討論作品意義生成這個問題時,只有重視R這個變量因素,作品意義值的增長與消落,作品的永恆價值等,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

參考資料

《詩歌釋義學》

本文乃作者「時間可以變得更有」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讓詩歌找到感動和意義
    讓詩歌找到「感動」和「意義」文/馬知遙曾幾何時,詩歌開始遠離讀者,成為和讀者隔膜和距離最遠的一種文體。其中讀者和詩人的問題都非常明顯。不論是詩人們越來越私秘化的語言還是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還是詩歌越來越表現出的個性化傾向讓詩歌呈現的難度和主觀,關鍵問題是詩歌裡開始喪失了詩歌真正吸引讀者的「感動」(move or touch),具體說就是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獲得心靈的觸動:或者喜悅或者悲傷或者領悟。
  • 詩歌就是生活,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他從不對我談論詩歌。不過有一次,他批評了我發表在雜誌上的一首詩。我的署名是「佩恩沃倫」。他講那不是我的全名。他問我:「難道你不喜歡『羅伯特』這個名字嗎?」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用「佩恩沃倫」的署名了。在他年紀很老的時候——噢,一定有八十多歲了——我收到他的一封信。
  • 「詩無達詁」:既然詩歌意義是不確定的,那麼可以無限解讀嗎?
    還有其他家為《春秋》作注,不再展開。】董仲舒「《詩》無達詁」的提出,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交際場合、外交談判中經常引用《詩》的內容來傳達政治上的各種說辭,對於《詩》的引用和闡釋帶有明顯政治象徵意味,所引之詩的意義因人而異;甚至單純截取詩歌片段不顧全文主旨,與詩歌本來的意義相去甚遠,所謂「斷章取義」。
  • 隨著時間流逝,詩歌的意義會產生變化,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可循嗎?
    詩歌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的,它有漲有落:那時候遭批判甚至禁毀的作品,這時候有可能選人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的典範;在那裡被罵得一錢不值的作品,在這裡有可能成為暢銷書。詩歌意義此時漲、彼時落或此地漲、彼地落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其中是否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呢?我看是有的。
  •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 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一位嘉賓詩人拍攝了北島朗誦詩歌的視頻,和工作人員反覆確認詩名是《序曲》還是《戲曲》後,滿足地按下了發送鍵。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北島出席的交流活動被安排在最後一天,位於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的外圖書屋被擠得滿滿當當。以「詩歌的斷裂與傳承」為題的論壇只有45分鐘,嘉賓們說到,詩歌裡表達的戰爭苦難是宇宙中人類的命運,以及中國的詩歌傳承。
  • 丹青詩歌的文本意義
    丹青詩歌的文本意義:         朝陽女詩人丹青,我並不熟知。
  • 汪國真詩歌被贊通俗直白:對朦朧詩有反詰意義
    「汪國真的詩歌比較通俗直白,對朦朧詩具有反詰的意義。」我國首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詩人王久辛這樣評價汪國真,「汪國真的詩歌在精神氣質上有三個特徵:一是青春。汪國真詩歌最受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喜愛,他的詩歌具有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二是勵志。『要嫁就嫁給幸福,要敗就敗給追求』,他的詩句具有精神勵志的特徵,具有正能量,不管專家喜歡不喜歡,年輕人喜歡,誰也擋不住。三是溫暖。
  • 詩歌意義的生成,有3個特點,如何對這幾個特點進行闡釋和理解?
    詩歌意義的生成,有三大特點:第一,動態性。詩歌的意義生成,不只決定於作者,而且也決定於讀者,這就使詩歌的意義生成具有動態性特點。讀者,是一個十分廣泛的群體,詩歌文本是面向這個廣泛的讀者群,為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
  • 專升本語文——「新月派詩歌」的意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種來源於歐洲詩歌的浪潮席捲中國,無數的文人在革命期間願意通過學習外來文化幫助當下的國家分析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思想,而在這些思想駁雜、書籍眾多、文化多元的情況下,許許多多的詩人開始學習國外的一些詩集。
  • 保持小眾是詩歌最健康的狀態
    比如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海子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散文家胡蘭成也說,「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另外,你還能看到汪國真同志所製造的大量偽格言,這些東西都在讓詩歌難度下降,也就與大眾的關係越來越近。還有一點很有意思,這是一個「詩歌節」,可是我想請教大家,歌在哪裡?我們的慶典裡有歌嗎?所以嚴格來說,這只能叫做「詩節」。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把歌推開呢?
  • 在詩歌、音樂、節奏裡,為何兒童可以做成年人的老師?
    我想說的就是,文化批評似乎進一步縮小了我們可以接受的文化模式。就像存在著單一故事的危險一樣,我擔憂的是一種單一的批評視角帶來的危險,它降低了文學表現的多樣性。當你想要出版一個作品,而出版商告訴你,由於你筆下的角色不符合人們期待的行為模式,所以也不會吸引讀者。這就導致了問題。
  • 詩歌:「虛熱」與「沉潛」
    面對這樣的詩歌出版現狀,詩人們該怎麼辦?他/她們會不會困惑於寫作的意義?而那些熱愛詩歌的讀者們又會怎麼想?對此,公平地說,我們不能指責當代詩人,問題出在文學批評界和出版機制兩個方面。也許是到了文學生產全面市場化的時刻了;也許詩歌也不得不被捲入到消費文化浪潮之中,因為詩歌被創作出來後,就已獨立於詩人而存在,它們需要被閱讀,被評說,被納入到文學傳統的網絡體系中。
  • 詩歌界:真正容得下批評空間的並不寬裕,許多人老虎屁股摸不得
    總之,詩歌闡釋比起其他文體更要受到二度創造係數的考驗,詩歌批評是所有文類批評難度係數最高的一種。可是,這些壓力不為詩寫者和接受者所理解,再加上兩套不同話語系統,巨大的摩擦便難以避免。為數不少的詩人一再表白從來不看詩歌批評。證據是,最好的詩歌批評家都是詩人,就像艾略特、龐德、希尼、帕斯一樣。「凡是真正的詩人必定是第一流的批評家。」
  • 徐曦讀文德勒︱跟「最專注的詩歌讀者」一起讀詩
    這樣的例子書中頗多,有心學習詩歌翻譯的朋友可以對照揣摩。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文德勒分析詩歌強調貼近語言,像外科醫生用一把精確的手術刀,對選詞句型韻律節奏逐一解剖,然後又將這些細部勾連起來,拼合出詩歌的整體結構,再水到渠成地對作品的主旨做出綜合的判斷。熟悉二十世紀文學批評史的讀者,對這種以文本為中心的批評方法並不陌生,很容易聯想到強調文本細讀的英美新批評。
  • 不倫不類的「廣東詩歌高峰論壇」
    所以,非要與會者專談廣東詩歌,也就只好表面演戲,或者談些全國各省市的詩歌創作中的共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地下」形態的民刊如果面對官刊的壓制而敢於發聲,其意義不言自明。在這方面,廣東民刊的突破性意義十分突出。有兩個成功載入文學史的經典案例。一個是徐敬亞策劃的1986年《深圳青年報》和安徽《詩歌報》的「大展」,以激情澎湃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叱吒風雲的力量,使民間詩刊強行進入體制媒體,一下子改寫了歷史。有句話說得很好:「當時詩人,不是大展的作者,就是大展的讀者。」
  • 扎加耶夫斯基為詩歌辯護:推動詩的心靈力量
    《無止境》,扎加耶夫斯基的詩歌選集  現代詩歌誕生於浪漫主義思潮,它最重要的元素是自我、想像和情感。詩歌必須能感動讀者,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思考反諷的意義,回歸詩歌崇高性  浪漫主義的抒情性拒絕平凡世界,這一詩歌觀念在二十世紀的東歐遭到了嚴重質疑。波蘭的貢布羅維奇在《反對詩歌》中批評詩歌的「甜蜜性」,稱詩歌是過度的文字、過度的隱喻、過度的崇高和過度的提純。捷克的昆德拉則將詩歌的抒情性視作是「刻奇」(kitsch),是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排斥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
  • 海子的詩歌《感動》賞析——或者解讀海子的詩歌的一把密匙
    我看過太多的對海子的詩歌不符合詩歌文本邏輯的解讀,充滿了混亂。無論對海子的詩歌,還是對於讀者,這種混亂都是毫無益處,只有危害的,要整肅精神,把純淨美好還給海子,也還給你。這是屬於詩歌的榮耀。海子本質是上屬於古典的抒情詩人。
  • 詩歌裡有年輕作者最想擁有的感受力和思想力
    這番感悟來自青年詩人、評論家張定浩,在近日由上海圖書館舉辦的直播活動中,他與另一位青年詩人、評論家木葉以及李其綱,嘗試撒下更多詩歌的線索,探討詩歌對年輕作者更大的意義與影響。 狄金森、波德萊爾、葉芝、裡爾克、茨維塔耶娃,書中提到的詩人大部分創作的時間都在非常年輕的階段,詩歌從來就屬於年輕人,李其綱與木葉提到自己與現代詩歌產生共鳴乃至創作,都是在高中時期,他們開始在意天地之間、風雨之間、宇宙之間的所有生命變化,當內心的感受需要一個釋放時,形成的語言就是詩歌。
  • 李敬澤: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 / 李瑾:詩歌究竟是什麼
    當然,如果需要作出進一步的闡述,經由思維探討詩歌諸問題,既是「五官驗證」,也是「精神建構」,而這皆為「對真實的熱情追求」之過程。我發現,幾乎所有大詩人都不去指認詩歌的客觀的、外在的標準,不是標準不存在或過於難尋,而是因為詩歌首先是個體的、自我的。美國第一任桂冠詩人羅伯特·佩恩·沃倫明確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首詩都是一種象徵。
  • 《存在》詩訊‖《漢語地域詩歌年鑑 •2017年卷》近日出版
    從國際上來說,大的方面,有諸如「北歐文學」「英國文學」「東歐文學」「中歐文學」「美國文學」「美國南方文學」「巴黎詩歌」「外省詩歌」「東南亞文學」等等等等分法和叫法。就中國來說,中國文學就開始於「地域詩歌」,《詩經》就是中國最早的地域詩歌選集,「十五國風」不是地域詩歌嗎?「楚辭」不是地域詩歌嗎?以後的「吳中四士」「吳中四傑」「江西詩派」等等,都是一種地域詩歌的分法和叫法,甚至批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