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詩歌是什麼?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種來源於歐洲詩歌的浪潮席捲中國,無數的文人在革命期間願意通過學習外來文化幫助當下的國家分析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思想,而在這些思想駁雜、書籍眾多、文化多元的情況下,許許多多的詩人開始學習國外的一些詩集。
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便是學習泰戈爾的《新月集》,但是當下有很多國外著作映入大家的視野,所以慢慢會有一些詩人學習和仿照。而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嶄新的思想內容、豪放的自由詩體以及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詩集開創了新的詩風,為自由體詩開拓了新的天地。整篇詩歌中大篇幅地直抒胸臆,將自己的思想以予表達。
而後聞一多反對《女神》過於歐化的句式與無節制地直抒胸臆的方式,提出新詩的三個美學標準: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認為中國的詩句仍然要有格律,所以定下來了新的格律。並且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於是新月派詩歌就在這裡尋找到既有格律的美感,又能夠一定散文化的抒發情感,後來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得到了新月派詩歌的影響。
什麼是「三美」
音樂美: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追求詩歌的韻律感。閱讀詩歌能夠朗朗上口、有韻律、節奏感,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中始終圍繞著「ang」的韻腳,並且三句一頓,前後呼應。這便是借鑑了我國古代詩歌從舊樂府詩題到白居易提倡的新樂府詩題,元曲散曲宋詞等等都有格律上的要求,尤其是一句四字到一句七言的改變,但沒有改變的就是我國詩句始終沿用的韻律韻腳。
繪畫美:主要指辭藻的華麗,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詩歌整體富有畫面感,古時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玉日暖玉生煙」,很多詩作利用想像力將畫面通過詩作呈現出來。現代詩人徐志摩在《再別康橋》裡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柳條不是擺動,而是招搖,浮藻間的不是倒影,而是揉碎的夢,等等辭藻的運用讓讀者不由產生畫面感。
建築美:主要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講究節與節的勻稱和行與行的整齊。在避免以往詩句嚴格的字數要求,詩節對應、首尾呼應、詩行整齊錯落成為了建築沒的要求,與國外詩歌不同的是,錯落有致的風格是所提倡的「新月派詩歌」,相比於泰戈爾的「飛鳥集」,詩歌整體形式更有美感。
新月派詩歌的意義
(1)新格律詩對於二三十年代盛行的白話詩句做了一定的挽救,純白話、直抒胸臆的詩句做了約束,更符合中國現代詩歌特點。
(2)逐漸滋生了很多現代主義詩派的優秀詩歌,比如剛才說到的《雨巷》。是中國現代詩歌推動的重要動力。
(3)在駁雜思想、文學的時代,能夠通過兼併、融合、創新,推出屬於中國特色的是個特點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