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 / 李瑾:詩歌究竟是什麼

2020-12-11 澎湃新聞

薦讀

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

李瑾詩論集《譚詩錄》隨談

文 | 李敬澤

海德格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說道:「1799年1月,荷爾德林在給他母親的信中稱寫詩為『人的一切活動中最為純真的』。」接著又問:「這個『最純真』到底是什麼意思?」他自言自語地回答:「寫詩像非常樸實的一種遊戲。詩極為自由地構擬出自己意象的世界,沉浸於想像之域樂而忘返。」當《譚詩錄》擺在眼前,我首先對李瑾的行為產生了疑問,詩歌對他而言,究竟是樸實的,還是遊戲的?

按照李瑾之前的說法,他先是在一篇論文中斷言詩歌已經終結,即詩歌「在偶像的黃昏裡確實失去了影響秩序和日常的能力」。後來,又撰文說這一終結也是可以「終結」的——詩歌能夠「通過建立『內在的確定性』,重新標舉新的美學規範」。這種衝突,是否表明他內心存有一種熱愛的矛盾?不管如何,作為一個形同哈羅德·布魯姆所說的「詩人內心的詩人」,李瑾需要表達自己感性的、有價值指向的聲音,但作為一個類似卡夫卡所說的「無法擺脫自己」的讀者,李瑾又看到了「詞語的憂傷」。顯然,這種衝突推進,加深了他的思考:我們正在談論或創作的詩歌究竟是什麼,假如她的確可以被當作樸素的遊戲,是否能夠滿足詩人「證實自己的存在」的願望?我想,李瑾的《譚詩錄》回答的就是這樣一些基本性問題。

某種意義上,李瑾對詩歌內涵外延的不斷追問並非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新詩甫一出現,就陷入是詩非詩的漩渦之中。我們都知道,新詩固然萌芽於黃遵憲「我手寫我口」、梁啓超「詩界革命」之倡呼,但只有到了1919年胡適《談新詩》的發表,革命性的詩歌新範式的構建才算真正開始。按照當時的價值標準,胡適口中的「詩體的大解放」和成仿吾嘴裡的「加以猛烈的炮火」,都是以詩歌創作的形式向古老中國開炮。

不過,新詩雖然稱為現象和潮流,但一種反向的討論也由此開始,梁宗岱說:「和歷史上的一切文藝運動一樣,我們新詩底提倡者把這運動看作一種革命,就是說,一種玉石俱焚的破壞,一種解體。所以新詩底發動和當時底理論或口號,——所謂『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所謂『有什麼話說什麼話』——不僅是反舊詩的,簡直是反詩的;不僅是對於舊詩和舊詩體底流弊之洗刷和革除,簡直是把一切純粹永久的詩底真元全盤誤解與抹煞了。」更令人驚訝的批評來自新文學運動的主將胡適,他說:「先生論吾所作白話詩,以為『未能脫盡文言窠臼』。此等諍言, 最不易得。吾於去年(五年)夏秋初作白話詩之時,實力屏文言,不雜一字……其後忽變易宗旨,以為文言中有許多字盡可輸入白話詩中。故今年所作詩詞往往不避文言。」若他只是說說還罷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新詩的「創始人」日後將詩歌創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古典詩詞上。想來,他應該是認同梁實秋對新詩「放走了詩魂」的評論的。

我以如此長的文字檢點詩歌的生發「矛盾」史並非與李瑾的探討毫無幹涉。因為當一些詩人習以為常地按照分行的形式創作詩歌時,已經假定了詩歌的內涵外延是先驗的、確定無疑的,且關於詩歌的諸種問題都在詩歌之內,以至於無需剖析、檢討。果真是這樣的嗎?若作如是想,不妨聽聽上面那位海德格爾是怎麼說的,這位存在主義創始人「別有用心」地告誡我們,凡是沒有擔當起對終極價值追問的詩人,都稱不上這個時代的真正詩人。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一個詩人必須承負起「追問」的任務,問題的矛頭既要對準時代、社會,也不能忘記詩歌自身——詩歌一旦放棄自我省思,便會淪為機械的、僵硬的、形式的文字。

裡爾克即說:「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覆。」這種疑問和濟慈的說法顯然是不謀而合的:「如果詩歌的來臨不像樹葉從樹上長出來那麼自然,那麼它最好就不要來臨。」因此,當李瑾如此談論詩歌:「創作雖是詩歌的一種本體性活動,卻不是詩歌本體,假定詩歌是即時的思維、情感這一涵定是正確的,那麼創作已非即時本身,而是被空間轉移了的時間之思——一旦轉移,創作就不能被定性為詩歌,而只能被認為是對詩歌外貌的概述/反映。也就是說,詩歌一旦說出,就處在詩人的保護之外,任意性解讀/誤讀就不可避免,甚至還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據此可以看出,他是在這些大家的基礎上將詩歌完全引入個人內在,也就是把詩歌當作個人內心的事業,亦即「詩歌作為內在個我或知性的圖式化,其實際過程既難以發現,也難以展現,我們察覺到的只是知覺,一種被視覺、聽覺轉譯了的情感。不可否認的是,詩歌是內心當中進行的無止境的對話」。

李瑾的這一說法固然玄而又玄,卻非無中生有或閉門造車,因為我在米沃什這裡,也看到了類似的玄談,經歷過「二戰」的波蘭偉大詩人言之鑿鑿地說:「我把詩歌定義為『對真實的熱情追求』,而毫無疑問它就是這樣的;沒有任何科學和哲學可以改變一個事實,即詩人站在現實面前,這現實每日新鮮,奇蹟般地複雜,源源不絕,而他試圖用文字圍住它。這種可以用五官驗證的基本接觸,比任何精神建構都重要。」當然,如果需要作出進一步的闡述,經由思維探討詩歌諸問題,既是「五官驗證」,也是「精神建構」,而這皆為「對真實的熱情追求」之過程。

我發現,幾乎所有大詩人都不去指認詩歌的客觀的、外在的標準,不是標準不存在或過於難尋,而是因為詩歌首先是個體的、自我的。美國第一任桂冠詩人羅伯特·佩恩·沃倫明確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首詩都是一種象徵。其含義總比它向作者所表達的要豐富,也總比它向讀者直接闡明的要豐富。否則,它就不能成為一首詩。詩只是激發讀者進入自己的詩中的某種陳述。」李瑾承認詩歌是激發讀者進入作者的「某種陳述」,但他走得更遠,他認為詩歌將個我和他者勾連起來:「詩歌是內在個我的一種行動,但這種行動並非只發生在『我』的內部,而是有充裕的外部性的。亦即,詩歌包含了自我,也包含了他者——這個意義上,內在個我是他者個我,他者是內在個我他者,詩歌的生成是個我和他者在自我中的對語。如此一來,詩歌的大綱式規定性就出來了,她是動態的主我的集中體現,兼處於穩定和變化、統一和多元、個人和社會之間對立而交融的邏輯體系中。」如此探討詩歌,顯然是在反思詩歌繁榮中隱含的某種傾向:由於受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和衝擊,個別詩人的寫作已逐漸失去存在的精神根據,並且墮為毫無意義和節制的機械複製。

有意思的是,通過《譚詩錄》我似乎隱約察覺了作者的某種執念,他似乎想以一人之力解釋清楚詩歌「元問題」及其派生出來的諸種概念,比如詩歌與故鄉、音樂、身體、審美、意識形態、歷史、自然權利、異化、象徵、山水等的交互關係。當然,是否能夠完成另當別論,但這種玄想式的、默念式的自我對話,無疑開啟了理解詩歌本質和屬性的一扇幽窗,也無疑對寫詩這種人最純真的「活動」提出了另闢蹊徑的詮釋。

本文作者:

李敬澤,批評家,散文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評論集《致理想讀者》《會議室與山丘》等,散文集《詠而歸》《青鳥故事集》《會飲記》等。

薦讀

一種追問

詩歌究竟是什麼

文 | 李瑾

自始至終,我並不承認自己的詩人身份——必須指出,身份不是自在之物,當然更不是自己建構、賦予或聲稱的,而是藉助外在的他者來完成自身敘事的話語。既然是話語,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也有無法捨棄的一部分——道理很簡單,因為我並不知道詩歌是什麼,包括我出版/發表的作品,無論是否引起關注、共鳴和承認,都無法讓我確切地知曉詩歌確切的內在(內涵)。一個不知道詩歌為何物的人似乎是不能稱之為詩人的,包括他按詩歌章程和盤託出的語言文字,似乎也不能界定為詩歌,這就是我為什麼稱詩歌為即時的思維和情感,一旦創作完成,就不再是詩歌的緣故。

這意味著,如果我知道詩歌是什麼,我就不會去創作她——詩歌不是謎底,而是謎面,一個被反覆觀測和審視的抽象性實體。因此,我的創作不是想證明什麼,只是想近距離地接觸她,以此探究詩歌之本己:本己之切近神秘而富有吸引力,以至於我忘記了其有時乃日常理智排斥的感性之物。但是,創作雖是詩歌的一種本體性活動,但卻不是詩歌本體,假定詩歌是即時的思維、情感這一涵定是正確的,那麼創作已非即時本身,而是被空間轉移了的時間之思——一旦轉移,創作就不能被定性為詩歌,而只能被認為是對詩歌外貌概述/反映。也就是說,詩歌一旦說出,就處在詩人的保護之外,任意性解讀/誤讀就不可避免,甚至還會走向自己的反面。

顯然,詩歌是內在個我的一種行動,但這種行動並非只發生在「我」的內部,而是有充裕的外部性的。亦即,詩歌包含了自我,也包含了他者——這個意義上,內在個我是他者個我,他者是內在個我他者,詩歌的生成是個我和他者在自我中的對語。如此一來,詩歌的大綱式規定性就出來了,她是動態的主我的集中體現,兼處於穩定和變化、統一和多元、個人和社會之間對立而交融的邏輯體系中。這就意味著,詩歌是一個心靈社會——既非無自我社會,也非無他者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諸多主我基於一個共同平臺而有了對話/吟詠的質性或可能。也就是說,在詩歌的形象世界/想像領域中有一個詩化的現實。

我當然不能說自己的理解就是正確的,但這的確隸屬於個人的探索和嘗試——以上是我對詩歌進行解構/建構的基本出發點。而且,因為詩歌處在語言領域這個多變的表情性情景中,我不得不從各個角度或層面試圖解釋她。顯然,這是一種危險的努力:有可能我還沒有見證詩歌的本質,詩歌就把我膚淺的本質全部出賣了。不過,儘管如此,我仍然願意去接觸詩歌的內心,我將她想像成為另一個自我,一個包含他者性和異在性的自我。當我使用「危險」這個詞語時,其實隱含了自我省思或對自己的批評——對詩歌的認識皆出於一種即時思考,很多地方為了理解性表述之必要,甚至會出現自相矛盾和衝突。不過,這似乎並不需要刻意修正,沒有人能明白地告訴哪種說法更接近詩歌的本質。由此,我願意說,矛盾和衝突本就參與/構成了詩歌之此在。

詩歌之偉大在於,她使內在個我的敞開成為可能。當談及敞開問題,顯然已經超越文學視域了。通常所說的詩歌是清白無邪的事業,只是就精神氣質層面而言。事實上,詩歌是動態的多元性系統,她潛在地包含哲學或邏輯上的一切可能,甚至還是自我的對話——本質上,對話涵蓋敘事、事件、溝通等種種命名性行動,故而才有這種宣稱:詩乃是存在的詞語性創建。進一步的闡釋是,詩歌絕不是技巧、技藝、技術的生成物,這一認識,毫不意外地導致了我在解析詩歌時從不指向具體的詩人或詩作,無論語詞用得多麼嫻熟和深情,它和具體的詩人、詩歌都不能指代詩歌之本體。因此,行文時我儘量避免陷入「具體」的泥淖——既然不知道何為詩歌,便無法指證詩人何謂、為何,而要做的只是在抽象層面對詩歌進行界定即可。

當然,我承認詞語性創建有翻變的必要和可能,但這只是術而非道。而且,詩歌更不是現成的材料,這種既定遂成的混合物並不是行動著的詩歌的,而是語詞的某種集成,甚至可能只是匯集。必須指出,詩歌使語詞成為可能而不是相反——人之此在無非是本真的顯示,而詩歌是最「元」始的一種。由此可知,對詩歌某一具體部件的分析、解讀無濟於事,必須經由其主體性作為才可以得到整體性自為——這也是我們人類在確認此在根基。這裡,還必須說明,對具體的詩人/詩歌的進入若非情非得已,斷不可為。要知道,兩個內在個我雖有對話的可能,但即時的思維、情感是無法捕捉、理解的,否則將可能導致對幻想的假象的現實性指認,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對詩歌的理解越來越傾向於是一個個人性事業,甚至是私人的事情。不必要擔心犯錯,任何一個客觀性錯誤都此在於詩歌乃至人的本真之中。某種意義上,錯誤和自由/詩歌是同在的,二者統屬於必然性而不是任意性——詩歌唯有在指認自己即對自己命名時才是任意的,而指認自己如同對諸神命名,乃一種小心翼翼的公理而非一私之願。其實,我更願意用另一種描述來界定詩歌,亦即當我們試圖接近詩歌,實際上是還迷戀那個不敢完全袒露或根本無法呈現出來的自己。否則,何必反覆言說——這明明是多此一舉。

《譚詩錄》

作者:李瑾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李瑾:歷史學博士,曾獲得東麗文學大獎、長徵文藝獎、李杜詩歌獎、2018年中國詩歌網十佳詩人、第三屆海燕詩歌獎、第五屆《中國詩人》成就獎。出版詩集《落雪,第一日》《黃昏,閉上了眼》《人間帖》《孤島》等作品十餘部。

原標題:《薦讀 | 李敬澤: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李瑾《譚詩錄》隨談 / 李瑾:一種追問——詩歌究竟是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敬澤《會飲記》:「我」也可能是個複數
    李敬澤 羅曉光 攝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高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群人,這一群人不一定都是外人,還包括我們自己,有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乃至N個『我』,也就是說,『我』也可能是一個複數。」對於「我」,李敬澤坦言,自己在《會飲記》中最想說的是如何去認識。
  • 中國史上最愛寫詩的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高高在上的他
    說起中國詩歌的代表,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確實,這三個人的詩歌成就以及知名度確實高,只要是中國人應該都知道。那麼,寫詩寫得好,是不是就是最愛寫詩呢?那可不一定!如果說愛寫詩,最基礎的評判標準就是詩得寫得多,因為愛寫才會詩多嘛!那麼,李白、杜甫、白居易肯定不是最愛的,因為他們的詩歌數量不算多,雖然詩歌質量高,但由於寫得少所以不能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寫詩的人。
  • 對話|「地鐵詩人」李瑾:「體驗世界的不安,在地下觀照地上的飄浮」
    我沒有這麼詩性,個人看來,人和植物是可以相互置換的,一方面我們在植物身上能看到人超強的繁衍能力和一觸即毀的脆弱,另一方面我們會發現自然賦予的生命及其命運最終都以塵埃的形式返還給自然。這種頹然固然讓人氣餒,卻也教人放棄很多偏執和自以為是。《地衣》之名便來自最卑微不過的蕨類植物,在雨後,它和蒲公英、青草、綠樹、風信子、砂礫一起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麗世界,但它卻可有可無,誰也不會在乎來自腳下的疼痛和呻吟。
  • 用詩歌擦亮每一個童年|《十一隻麻雀學寫詩》共讀之夜
    用詩歌擦亮每一個童年——記《十一隻麻雀學寫詩》共讀水風清,晚霞明。爬滿窗欞的常青藤和網上的小豆豆們,都在等著什麼?哦,原來在第四屆百班千人暑期閱讀嘉年華的直播室裡有一場和詩歌的約會。《十一隻麻雀學寫詩》!哇,聽起來就很好玩!讓我們趕緊去看看吧。麥慧慧老師用詩人克萊爾·賽克斯的一句話開啟了共讀活動:「詩就像一個朋友陪伴在旁——詩這樣的方式讓我充滿力量。詩是我快樂的源泉,也是我悲傷時的心靈藥方。」
  • 詩歌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文·段宏剛詩歌是精神文化產品,也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和藝術形式之一,在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的轉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遠古時期,文字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人類處在「結繩記事」時代,在勞動、狩獵、祭祀、部落爭鬥、抵禦敵人等重大活動中,人們為了齊心協力,給自己打氣助威,取得圓滿結果,就自然而然發出了有聲音、有節奏、有韻味、便於吶喊的「號子」,這些「號子」被譽為最原始的詩歌。在這種詩歌的鼓動下,人們做任何事都激情四射,硬是憋著一口氣,最終克服一個個困難,完成了壯舉。
  • 李敬澤、梁鴻等開講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
    但最初的欲望滿足之後,是什麼支撐她寫下去,這個疑惑讓她度過了艱難而漫長的一段時間。 笛安和一位程式設計師聊天,對方問她為什麼寫作,她愣了一下,脫口而出:「我想要給大家看我虛構的世界,我認為還是重要的,那是一個我相信並且想要研究的世界。」 給孩子們講完寶藏的故事後,笛安想到他們純真的提問就像自己在寫小說時,內心也會經歷的那些真實問答。
  • 微信時代,為什麼還要讀詩、寫詩?-布羅茨基,婁自良,胡桑,詩歌,全集...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7月28日報導:「這個時代是電影時代或者微信時代,為什麼還要讀詩、寫詩?」7月27日,《布羅茨基詩歌全集》譯者婁自良、詩人胡桑以及責任編輯劉晨,和讀者們一起走進布羅茨基的詩歌世界。胡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讀詩、寫詩就是加速我們對世界的感受或者加深對世界的感受,因為我們對世界的感受還不能僅僅通過小說或者散文甚至電影來表達,詩歌更精煉精密。」  約瑟夫·布羅茨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的《布羅茨基詩歌全集》,將收錄其用俄語寫作以及由他本人或在他本人的幫助下由英語譯為俄語的全部詩篇,囊括了詩人一生中最重要、最著名的詩歌作品。
  • 李敬澤,想和孔子聊聊天
    李敬澤已經好些天沒回北京了,剛從廣州「南國書香節」抽身離開,又馬不停蹄趕到上海書展——他被安排出席5場活動,作為主角或者主角之一。就是這一時刻,被李敬澤認為是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也即中華文明的關鍵時刻——孔子在窮厄的考驗下使他的精神得以升華,「從此,我們就知道,除了升官、發財、打勝仗、耍心眼之外,人還有失敗、窮困和軟弱等所不能侵蝕的精神尊嚴。」在李敬澤的眼中,春秋時代的人在精神上、身體上都非常強健,脾氣很大,愛憎分明,性如烈火,「按西方人來說就相當於西方的希臘時代、荷馬時代」。
  • 深圳00後網紅詩歌姐妹花開公號寫詩,抨擊作文損耗詩人的想像力
    在深圳的「第一朗讀者」「詩歌與孩子」以及全國的眾多詩歌活動中,喜歡詩歌的讀者常能發現一對詩歌姐妹花,姐姐叫姜馨賀、妹妹叫姜二嫚。2018年,她們出版了兩本詩歌合集、受到眾多關注;姐姐的詩歌出現德國的公交車上,妹妹寫出一百多行的長詩,被國內的一個詩歌活動評為「月度好詩人」。她們還是「網紅」詩人,頻頻出現在各地電視臺的節目中;她們創辦公眾號「AA糖00後」,系國內首個由小孩創辦、主持的文學自媒體;她們以家庭為核心組成一個詩歌圈,不分年齡,自由平等地交流詩歌。
  • 寫詩的技巧
    寫詩,離不開技巧。詩的技巧是詩的有效的組成部分,其目的並不在於眩耀技巧的本身,而在於能更好的表達詩中的意像與意旨,所以恰當地運用技巧對於做好詩是很有幫助的。評論一個詩的技巧的好壞,不應評論詩中運用了什麼,或是沒有運用了什麼技巧,而應在技巧在詩中運用的恰當與合理性上分析。
  • 女詩人廖慧:寫詩的人不停止成長
    筆者見到廖慧的時候,她高興地回憶起頒獎前後,「走之前我和家裡人說我去北京領獎了,他們一頭霧水;等我回來,他們看到水晶獎盃和證書,還看到授獎詞說『廖慧是中國最優秀的女詩人之一』,我媽不知怎麼回事把『之一』給讀掉了,哈哈。」  當筆者問家裡人知不知道她寫詩時,廖慧說:「知道,我爸年輕的時候也寫詩。詩歌離成都人的生活並不遙遠,新詩是這座城市的現當代文化傳統之一。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們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詩人樹才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近日《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與大小讀者見面。
  • 在詩歌中,詩歌符號的含義是什麼,詩歌是語言符號還是意象符號?
    語言是一種符號,任何人都不反對這個說法;詩歌是運用語言寫出的,也沒有任何人否定這個事實。那麼,詩歌符號究竟是屬於一種什麼樣的符號呢?傳統的說法是: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的符號是語言文字,這是所有《文學概論》告訴我們的常識。
  • 在不同人生階段自由寫詩 | 艾蒿 X 釋然 | 磨鐵詩歌獎特別策劃4
    裡所:如果疫情之後,再有一次文學之旅的機會,你最想去哪裡?艾蒿:我很想去體會那裡極夜的時候,在外面到處都是冰雪世界,縮在一個溫暖的屋裡的那種幸福感。還有,冰島是全世界男女平等做得最好的國家。裡所:有時會覺得生活辛苦嗎?寫詩和生活、工作之間,有沒有什麼衝突?
  • 弗羅斯特:詩歌究竟是什麼
    首先,我來說說詩歌究竟是什麼。詩歌,首先既是散文也是韻文。
  • 詩歌書店一周歲了!大人小孩相聚於此為她寫詩
    詩歌店生日,便以詩之名相聚。詩人韓博、木葉、張定浩三位嘉賓來到詩歌店,分享與「時光機」這一主題相關的詩歌。小詩人們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詩歌書店,分享他們的詩歌。圖說:活動現場八位6-8歲的孩子也將他們的詩歌留在了詩歌店裡。6歲的萌萌寫道:「白白的雲朵/像軟軟的棉花糖/我抬頭看著雲朵/低頭想起/媽媽給我買的/棉花糖」。
  • 寫詩的技巧(2)
    @寫詩的技巧        寫詩,離不開技巧。詩的技巧是詩的有效的組成部分,其目的並不在於眩耀技巧的本身,而在於能更好的表達詩中的意像與意旨,所以恰當地運用技巧對於做好詩是很有幫助的。評論一個詩的技巧的好壞,不應評論詩中運用了什麼,或是沒有運用了什麼技巧,而應在技巧在詩中運用的恰當與合理性上分析。
  • 蕭耳推新作《櫻花亂》,李敬澤:日本文化是塊「試金石」
    在作家蕭耳看來,生命的絢爛與短促一直是日本人的執念,物哀之嘆構建了日本人一生的情感格局,而日本的主流文化,則總是詠嘆萬物變移不定。 近日,蕭耳攜新作《櫻花亂》,做客北京SKP RENDEZ-VOUS書店,通過「花」和「刀」兩個關鍵詞,與著名批評家、作家李敬澤等,一同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生發於日本文學典籍閱讀,在奈良、京都的日常生活與行走,以及日本民族相關節日儀式中的思考。
  • 李敬澤:《青鳥》,御風而行
    2018-04-22 08:4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淡寧 通訊員 馬正心 竹嫄李敬澤說,他已經連續六年,在這個季節來看到杭州。「但是今年的感覺不太相同。」確實,之前參加悅讀盛典,李敬澤都是評委的身份。這次,他是獲獎者。
  • 中國銀聯將「詩歌POS機」搬到了線上!
    「星星在天空自己發光,樹葉「掛在枝頭自己搖晃,我站在大地上,自己生長」,孩子們創作的詩歌,總是純粹美好。在去年,中國銀聯推出了詩歌POS機公益活動,帶著孩子們的詩,走過了上海、廈門、深圳、廣州、成都、北京6座城市,引發巨大反響,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強烈要求詩歌POS機來到他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