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機構課程測評
解析最全的機構營銷套路
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
作者|妙黛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考不到100分就做卷子!」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一個7歲的男孩凱凱,讓人心疼又心酸。
他看起來很是內向,不太敢說話,也不敢表演節目。可是仔細觀察就知道,他只是被「管」得畏懼的孩子。
別的同學可以大大方方做自我介紹,他卻磕磕巴巴地不敢說話,憋了半天說出一句「我沒名字」。
旁邊活潑的孩子,在自我介紹,說自己喜歡交朋友時,凱凱驚訝轉頭,眼神也有些複雜。像是驚訝,也像是羨慕。
作為一個孩子,他明明和別的小朋友一樣,活潑好動,有自己喜歡的興趣。
可是,從他嘴裡說出來的,就是「喜歡寫作業」、「想要把新華書店所有的試卷買下來做完」。
這個孩子就像一個矛盾體,他似乎有兩副面孔,兩個靈魂。
一個靈魂是孩子的童真與快樂,當他在別人表演完節目後,突然去找老師說自己想要表演,這是他「孩子」的一面。可是他還有一個靈魂是扮演安靜好學的好孩子,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還要假裝愛學習。
他甚至不會和別人相處,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孤獨又渴望。
「分裂」的他,源於媽媽對他靈魂的「擠佔」。媽媽太嚴格了,當父母以極高的要求入侵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時,孩子極易讓自己變成兩副面孔。
媽媽認為小學一二年級就是要考一百分的,如果沒有考到,那就要用卷子彌補。
光一個寒假,她就給凱凱布置了「基礎卷子」,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答卷。
如果做錯題或者偷懶,那就再加一張試卷,直到不再偷懶或者不再做錯為止。
媽媽殷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此高壓、嚴格的做法,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從凱凱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很多行為中,已經可以看出來,他缺乏一個孩子的敢闖敢拼,而更多地選擇用逃避來自我防禦。
所以,看起來他埋頭於做試卷,但是那也可能是他躲避真實自己,逃避自己興趣的一種方式。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內驅力的,如果鼓勵他前行的動力只是「我媽讓我這樣」,那這個孩子將寸步難行。
隨著孩子長大,媽媽想要侵佔孩子靈魂的欲望越來越明顯,那這個孩子可能會徹底喪失自我,活成父母的附屬品。
父母的過度嚴厲,是內心的荒蕪
父母對孩子嚴厲,說到底是父母自己的事。
他們更多的是無法面對自己的平凡,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將自己的願望「嫁接」到孩子身上,於是孩子成了幫他們「買單」的人。
首先,他們也許對自己不接納。
也許覺得因為自己曾經不夠努力,錯過了很多機會和資源,所以他們把對自己的期待投射給孩子。
同時,這樣的父母自己小時候往往憎恨學習,又不敢面對不愛學習的自己,就讓孩子「代替」自己扮演不愛學習的小孩。
其次,他們也許對自己的錯誤不接納。
期待孩子完美的父母存在一種「社會期許式完美主義」,他們潛意識覺得做錯事會不被尊重,只有非常完美毫無瑕疵,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
也許是原生家庭給予他們太多有條件的愛,讓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事就會失去別人的愛。
所以他們不允許自己有錯誤,當然,孩子作為他們的「作品」,他們當然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足,同時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
再次,父母的人格沒有健全。
很多父親,他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所以他需要用過度嚴厲來偽裝得像一個男人。實際上,是在拼命掩蓋自己沒有長大的這一部分。
其實不只是父親,母親也是一樣的。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在異性面前「裝模作樣」,來證明自己的成熟,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在孩子面前嚴肅,和青春期的偽裝異曲同工。
最後,父母用學習與孩子情感隔離。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越關注,越嚴肅,他們潛意識可能越害怕孩子學習好。
他們用督促孩子學習好,來掩蓋自己的恐懼,他們恐懼孩子學習好了之後,就拋棄自己遠走高飛。
嚴厲到了深處就是一種控制,而那些過於嚴厲的父母,會害怕人生失控的感覺。
高壓之下的孩子,很難「成功」
就像《親愛的小課桌》裡的凱凱,在媽媽的嚴要求下,他畏首畏尾,遠不如同齡孩子開朗大方。
也許在這種高壓之下,孩子能被逼成一個會考試的「機器」,畢竟學習與應試是有跡可循的。
可是,這樣的話,除了學習之外,其他方面的發展與成就,孩子就很難獲得。
《二十不惑》中羅豔的媽媽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女兒的要求同樣很高。
約女兒出來,很官方地說「我只有十分鐘的時間」,沒有任何鋪墊沒有任何母女間的親暱,上來就開始發問:大四的規劃出來沒有,考研還是出國想好了微信告訴我。
宿舍裡別人的媽媽都送女兒名牌包包,羅豔的媽媽卻送了她「考研大禮包」。
即使媽媽已經離開高校多年,為了女兒的「精英之路」,卻依然能在女兒的複習資料上圈出重點。這樣的行為和付出,也的確令人感動,但也無不夾雜著強勢。
而羅豔呢?能成為像媽媽一樣的精英嗎?
不,羅豔是出了名的鹹魚,愛打遊戲愛看漫畫,對未來充滿迷茫。
她用行動在訴說著一件事:我就是不想成為精英,怎麼了?
很多孩子都像羅豔一樣,在父母的過度嚴厲之下,根本就不敢成功。
過度嚴厲的父母往往喜歡懲罰,孩子經常在高興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就是父母的憤怒和懲罰。所以乾脆別讓自己成功,別讓自己高興。
不敢成功的原因,是俄狄浦斯衝突——如果我成功了,就會受到懲罰。
所以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不能擁有自己意義上的成功。
就像羅豔曾經說過的:你不談戀愛,就不會痛苦,就不會失戀。
遊戲和漫畫就像是她的「安全島」,她乾脆什麼都不做,只有在那個島上當「廢物」才能感到安全。
成功,意味著懲罰,成功,也意味著對父母的背叛。
過度嚴厲的父母往往邊界不清,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會在有意無意中控制孩子。
孩子為了保持和父母「黏糊」的關係,只能剪斷自己的羽翼,不讓自己遠走高飛,不讓自己才能出眾。
過度嚴厲的父母,往往會把孩子「養廢」。
說到這裡,也許很多父母會覺得迷茫:自己到底算嚴厲父母,還是對孩子只是正常要求呢?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中提出了「五個信號」,可以進行自我對照:
①批評多,讚美少。
過分關注孩子哪裡做錯了,而不去關心他哪裡做得好,讓孩子一直覺得自己很失敗。
②不要拿別人家孩子作比較。
總是說「誰誰誰每天練習4小時」或者「誰誰誰一直都是前十名」,會讓孩子不停跟別人比較,不停否定自己。
③認為很多事能直接改變命運。
覺得童年時期,很多機會錯過了就不再有了,孩子必須繃緊神經,全力奮戰。卻沒有跟孩子傳達,來日方長,你有的是機會大放異彩。
④經常對孩子發火。
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你的期待,你會非常沮喪,並且衝孩子發脾氣。這說明了你的壓力和焦慮,也讓孩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⑤對孩子事無巨細。
圍著孩子打轉,保證他做的每件事都「正確無比」,逼迫孩子做得完美。
其實我們應該對孩子有所期待,這樣他們才能變得更好。
但是我們的合理期待應該是孩子的加油站,給他們相應的鼓勵和動力,而不是抽著他們行走的鞭子。
應該希望孩子追求卓越,變得更好,但是每個人的能力有限,過於追求完美,會毀掉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這三個小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好,而又不至於要求過高:
● 記得問問自己,這到底是誰的期待,是孩子的還是自己的?
● 要注重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告訴孩子,我希望你能安靜學習一小時,而不是我期待你必須考多少分。
● 當孩子變得不堪重負時,不妨後退一步。
其實,教育孩子和教育自己,真的是一件事。
我們學會與自己和解,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能懂得如何認識孩子,接納孩子。
無需對自己過於苛刻,更不要用過度嚴厲把孩子逼得「墮落」。
作者簡介:
妙黛,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多平臺籤約作者,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辣媽。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