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秋了,但是大家不要高興太早,後邊還有「秋老虎」。
這段時間氣溫也會明顯升高,溼熱之氣交結,氣候悶熱潮溼,易導致脾胃之氣不足,溼熱之氣困脾。
體內溼氣重
對身體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
會引起腸胃不佳、精神不振、身體睏乏
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
如果發現自己
有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齒痕
舌苔很厚、發黏等症狀表現的時候
就表示體內溼氣很重了
溼氣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古話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邪分為內溼和外溼。
外溼:多因天氣潮溼、淋雨涉水所致,夏天溼氣很重,易因溼邪治病。
內溼: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嗜食肥甘厚膩,過食生冷,造成脾失健運,溼自內生,而溼氣的根源在脾,對於脾生溼、脾困溼的病症,一般健脾與利溼同治。
這些「加溼」行為你有嗎?
相較於外溼,內溼更應引起重視,因為內溼多預示著人體肝脾不調、陽氣虛衰,而致水溼不化,停聚體內。
生活中的一些行為習慣則很容易加重體內溼氣,看看你中招了嗎?
1、熬夜、過勞
古籍《脾胃論》中指出:勞倦則脾先病。而脾受傷,體內水谷運化受影響,自然會加重體內溼邪。
建議:要注意勞逸結合,每天23點前就應進入睡眠狀態。
2、久坐不動
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響溼氣的排出。
建議:平時每坐1小時,就起身動一動,拉伸筋骨。
3、貪涼或口味重
生冷的食物或者涼性蔬果,亦或是喜歡吃油膩、過甜、過鹹的食物,這都會給胃腸消化增加負擔,胃動力不足,經絡不通,也就增加了溼邪積聚的機會。
建議:飲食要均衡、葷素搭配;並且烹調涼性食材時,最好加入溫性的調料如蔥姜來中和。
4、嗜酒
酒精對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且其需經過肝臟代謝才能轉化成無毒的乙醇排出體外,增加肝臟負擔。
中醫認為「諸溼腫滿,皆屬脾」, 脾主運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體內多餘的溼氣運化出去。所以,相比其他,食療應該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4種「零食」敞開吃,排出體內溼氣
1、冬瓜
冬瓜具有利水、清熱等功效,對於一些有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症的患者來說,多吃冬瓜可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達到利溼祛溼的作用的。
此外,冬瓜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烹飪方法簡單也多種多樣,所以對於溼氣重的人來說,更應該多吃。
2、馬齒莧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溼、散血消腫等作用,對於一些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引發的疼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這種食物在農村很常見,多在田間地頭,大家會用它來拌涼菜、包餃子,都很好吃。
3、山藥
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沈積,避免肥胖,以生食效果最好,可將去皮白山藥和菠蘿切小塊,一起打成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
4、薏苡仁
薏苡仁和赤小豆,這對祛溼「黃金搭檔」最常見,中醫也最常用。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食材,也是祛溼法寶。
茯苓:促進成分釋放,幫助身體排溼,像我一樣早上起來頂著水腫臉上班的人,早上再忙,也要抽空喝上一杯,等到中午,水腫的情況就不見了。
橘皮、甘草:補脾益氣,還能讓茶味更清甜
山楂、白扁豆、黑苦蕎:可以強健脾胃,化開內溼
大棗和山藥:有助於補氣血,健脾胃
這些食材可以日常搭配飲食,也可以平時泡茶喝。
長期食用具有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祛溼之效,可全面調和五臟六腑,根除溼氣的同時修復受損。
經常失眠多夢的人,每天喝一杯,益氣養血、緩解疲勞、吸附身體濁氣,睡眠質量越來越好。
#溼氣#
蟎蟲在身上寄生,身上早有提示,1個土辦法,蟎蟲不再和你同床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