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經破產的昔日膠捲巨頭柯達 (NYSE:KODK,簡稱柯達)這兩天「詐屍」了!
周二(7月28日),柯達對外宣布已獲得了7.65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繼富士之後,柯達也要向醫藥領域轉型了。
這則消息令柯達股票隔夜放量上漲,股價飆升203%,盤後再漲66%,令投資者瞠目結舌。
然而暴漲並沒有結束。周三(7月29日)柯達公司股價再度暴漲,盤中13次觸發熔斷,一度漲超650%。
柯達轉型做什麼藥?
柯達將利用這筆資金生產用於仿製藥的「起始原料」和「原料藥(活性藥物成分)」——目前,美國人消耗著全球大約40%的仿製藥原料供應,但只有不到10%的仿製藥生產是在美國進行。按照川普的說法,「這是將製藥業帶回美國的一個突破」。
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在這方面的短板。早在疫情暴發之前,該國就已經有許多仿製藥供不應求,但疫情加劇了供應的短缺,包括一些鎮靜劑、麻醉藥,還有被川普所吹噓的、爭議較大的抗瘧疾藥物羥氯喹(福奇曾指出羥氯喹對新冠病毒無效),以及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的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效的地塞米松。
為什麼美國聯邦政府選擇了柯達?
柯達擁有龐大的工業設施,包括160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空間、實驗室、倉庫和辦公室、88個批量生產反應堆,現場發電廠和蒸汽供應,同時在有機化學製造方面擁有較長時間的經驗。按照設想,柯達的設施預計最多能夠生產仿製藥所用原料藥的25%。
同樣的轉型軌跡,我們也在拜耳公司 (DE:BAYGN)、3M公司 (NYSE:MMM)和富士膠片 (T:4901)等巨頭身上看到過。這些公司都成功地從精細化學品行業過渡到製藥業。尤其是富士膠片,同樣是做膠捲的兩大巨頭,柯達在2012年申請破產的時候,富士膠片卻成功實現了轉型,將膠片業務佔比降至營收的1%以下。
事實上,富士膠片今年也參與到了新冠藥物的研究競爭當中,候選藥物是該公司的抗流感藥物Avigan。富士膠片近年來一直在擴大其生物製藥業務,2006年至2012年間進行的13起併購,有一關以上集中在醫療健康領域,其2008年收購了Toyama Chemical,這家公司所生產的Avigan也曾被用於抗擊伊波拉病毒。去年,醫療保健和材料解決方案佔據富士膠片總營收的43%,其目標是在未來幾年來將醫療保健部門的銷售額增加一倍。
多次轉型無果,柯達這次能成功嗎?
很難想到另外一家公司有柯達的曾經那麼輝煌,曾經市值超過300億美元。
昔日在中國,整個市場上只有一種膠捲,就是柯達。
在美國,柯達是真正的硬核大佬。柯達總部的地下,曾經是有個核反應堆的。1974年,柯達獲準裝載了一個核反應堆,用於中子射線照相技術的測試。直到2006年,911事件讓恐怖襲擊成為了美國的心理陰影,這才拆除了柯達的反應堆。
2000年前後,由於受到數碼的衝擊,膠捲的需求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斷下降。2003年,柯達影像部門的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暴跌到42億美元。柯達不得已之下,宣布放棄膠捲業務,將發展重心轉到數碼產品上。
2004年開始,柯達每年都在虧損。2007年,柯達殺雞取卵,先後出售了數位相機業務、當時的支柱業務醫療成像,並把持有的中國樂凱膠片的股份全部出售給了一家廣州的公司。
2011年開始,市面上開始頻繁流傳柯達破產的消息,其股價從1999年巔峰的80美元一路跌到了不到1美元。2012年,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2013年柯達退出破產保護、重新融資上市,重拾自己印刷、膠片等老本行之餘,也開始了「跨界」之旅。
2015年初,柯達推出了SP360運動攝像機,對標GoPro。而且率先使用了VR技術,是市面上僅有的360度全景攝像機。但由於當時VR還未受追捧,柯達的技術也不成熟,解析度達不到4K。最終口碑銷量雙撲街。
而且GoPro在運動相機的領域,猶如當年的柯達,基本已經做成了這個品類的代名詞。
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慧型手機,2017年又推出了第二款,售價大約為3700人民幣。為什麼賣的不好,大家可以從照片中直觀的感受一下。這個外觀,很難想像跟Iphone7同年的新產品。
2017年,柯達嘗試了做藝術雜誌。隨後又進軍時尚圈,先後與Forever 21、H&M等品牌進行合作,推出了柯達聯名的服裝,還和滑板品牌 Girlskateboards合作推出了聯名滑板。
2019年初,柯達和知名「賣概念」啤酒廠商角鯊頭(Dogfish Head)合作,推出了一款啤酒,命名為Super8,致敬柯達的同名膠片攝像機。這款啤酒的特別之處,是可以用來衝洗柯達Super 8的Tri-X膠片。
柯達距離涅槃重生最近的一次,就是2018年那次跨界發展加密貨幣了。
在2018年初,柯達宣稱將和Wenn Digital合作發布柯達幣,並稱柯達幣是「一種以圖片為核心的加密貨幣,將助力攝影師和代理機構在圖像版權管理上有更多的控制權」。當時,在區塊鏈被炒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這則消息也曾令柯達股票「詐屍式」起跳,當日股價翻倍。
柯達股價走勢,來源: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但這波熱點的最大作用也不過如此,之後柯達再度沉寂下去,直到現在——股價因為製藥轉型的消息再度回升到了2018年初的水平。在周二暴漲之前,柯達年內已經累計下跌了44%,市值只剩下1.15億美元。
這筆逾7億美元的貸款可以說是柯達的救命錢。截至一季度末,柯達的現金餘額只有2.1億美元。據悉,這筆貸款的條件類似於商業貸款,需要在25年內償還。如果轉型成功,製藥業務有望貢獻柯達營收的30%至40%。
但比起富士,柯達的反應還是慢了。紐約諮詢公司PharmaVantage指出柯達面臨的幾個挑戰。譬如,製藥公司在向美國FDA申請批准新藥上市時,必須指明使用的是哪個原料藥供應商,而FDA可能需要10個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批准一個新的供應商,這意味著柯達眼下還沒有直接的原料藥買家;除此之外,柯達還將面臨著海外供應商的激烈價格競爭,雖然美國製藥商可能會更願意與本土原料藥供應商打交道,但這也要取決於價差的具體情況。
騰訊財經綜合 格隆匯財經熱點、 英為財情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