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奏教學實踐的「中西合璧」

2021-02-18 藝術素養提升

音樂節奏教學實踐的「中西合璧」

 

李君:中師畢業從事中小學教育2年,大學畢業從事中師及大專教育11年(其中去民族地區支教1年),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16年。曾獲廣西中師錄像課比賽一等獎,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現為廣西藝術學院教授,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在《音樂周報》《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美育學刊》等報刊發表文章90餘篇,在《音樂生活》《歌曲》等刊物發表歌詞、歌曲(作詞)30餘首。出版專著2部、編著1部。獲教育部全國「大藝展」及中小學藝術展演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比賽一、二、三等獎各2項。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廣西音樂文學學會理事,廣西本科高校音樂與舞蹈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西教育學會中小學音樂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摘要:學習外來的音樂教育體系是為了「洋為中用」,中國目前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但眾多音樂教育者在為之努力,不少專家、學者進行探索、創新。通過對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突出節奏訓練的學習與實踐,在綜合比較國內外節奏教學的基礎上,「改革」節奏讀法、活學活用「Orff音樂」、強調體態律動的「身態」與「心態」,進行「中西合璧」,運用到教學中,聯繫生活實際,在實踐中體現節奏教學的重要性、趣味性、實用性,以此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能力與創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音樂節奏;教學實踐;中西合璧;洋為中用;身態

 

節奏是旋律的骨架,是音樂的靈魂,節奏教學與視唱練耳、即興創作形成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並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相應能力的發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的節奏教學以「體態律動」予以實施,其獨創性與科學性成為卓有成效的音樂教育手段被世界各國音樂教育者認可與應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節奏訓練藉助「奧爾夫打擊樂器」及「聲勢」,在朗誦、兒歌、童謠、歌曲等進行中予以伴奏;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以「節奏讀法」的節奏訓練來發展學生的聽覺、音樂能力,在教學中採用單聲部、多聲部的豐富多彩的訓練內容,使學生不覺得音樂學習的枯燥乏味,得到的是富有趣味性的、遊戲性的、愉悅性的學習過程。[1]然而,目前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對節奏的認知和訓練方法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表現在「對節奏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最初級的音符時值關係的數學計算層面上,較少利用人的身體去感知音樂的節奏。」[2] 為此,筆者在節奏教學中進行「中西合璧」的嘗試。 

一、節奏讀法的比較與「改革」 

以下先談談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節奏讀法」,作為世界著名的「柯達伊教學法」,其中的「節奏讀法」確實是該教育體系訓練節奏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實際教學中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3]早在2002年,當時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的老師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驗,在遵從中國傳統節奏讀音習慣,吸收外來節奏讀音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節奏讀音。筆者認真學習之後頗有感受,在他們的教改精神觸動下,聯繫自己十餘年的音樂教學實踐,對節奏讀音進行「改革」,並於之後多年在教學中獲得了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此拋磚引玉(表一),以求教於專家、同行。

表一  常見節奏讀法的比較與「改革」

1、筆者「改革」的意圖與說明

(1)減低拼讀難度,以四分音符模仿器樂聲響「tong」為界,短時值基本採用踢踏舞的「踢踏」漢語拼音「ti、ta」為讀音;四分音符以上的長音,人聲「器樂化」,模仿有延音效果的打擊樂器,在節奏練習時,有「口技」表演之感。

(2)三連音 XXX 為特殊時值劃分,容易誤讀為「前十六」 或 「後十六」 ,生活中「咚咚咚」的敲門聲是最常見、最易模仿的三連音,故將三連音節奏讀法「生活化」。

(3)四分休止符用m,八分休止符用m,避免平時用「空(kong)」來「讀」休止符,使此處開口的「空」變成閉口的m,便於休止符的「讀法」。

2、單聲部與多聲部節奏練習舉例

(1)單聲部節奏練習,如:

這樣的練習有讓學生「跳踢踏舞」與「演奏打擊樂器」之感,為突出強弱拍的讀音,可用不同的大小字體標記節奏讀音,更加顯得直觀,教學效果好,學生學習起來興趣高漲。

(2)多聲部節奏練習,如:

  上面四聲部的練習,學生用手輕輕擊拍、口讀節奏。一、二聲部的tata 同時出現,便於理解與讀準二聲部前半拍的休止;二、三聲部形成 tongtata 的效果,讓學生養成演奏自己聲部的同時「關心」其他聲部,有合作、合奏意識;四聲部的第一拍學生用手擊拍,同時口讀節奏保持延音,第二拍手往外攤開,如同「演奏」打擊樂器。這樣的練習便於學生在「合奏」中上下對位,加強團隊意識,形成豐富的音響效果。當學生讀對節奏後,在課堂上馬上演奏起隨手可得的「打擊樂器」,如一聲部的同學用筆敲打桌子,二聲部的同學搖動鑰匙串,三聲部的同學拍打空礦泉水瓶,四聲部的同學敲擊有延音的金屬口杯等等,不同的音色效果,可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全體同學樂於參與「演奏」,一部分同學邊奏邊舞了起來。之後,他們反饋說:音響效果有如原始部落的舞蹈音樂。

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嘗試,談不上改革,是否科學、合理與實用,有待專家與同行的批評指正。在「節奏讀法」的探索上,國內已有許多音樂教育者結合中國的「鑼鼓經」運用於節奏教學,如趙宋光先生的《節奏唸聲法》(1989,音樂藝術) [4],馬曜芳的《關於節奏的讀法》( 1986,音樂世界),蘇建的《有關節奏讀法的思考與實踐》(1996,中國音樂教育),肖鑑錚的《也談節奏讀法——與蘇建同志商榷 》(1997,中國音樂教育),任志琴的《生動形象的節奏讀法》(2003,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張柏銘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化節奏嗆聲法探微》(2007,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王朝剛、李經的《音樂節奏感的兩個基本屬性及三種訓練模式》(2010,樂府新聲)等等。對於國外先進教學法,我們的態度是「揚棄地拿來」——洋為中用,同時中西合璧,與中國音樂教育的實際結合起來,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從一點一滴做起。[5]

 、「Orff音樂」的活學活用 

1、「三種音色」的拍手與「六聲部《歡迎曲》」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今天器樂教學依然薄弱的課堂,應當發揚光大。「零投入」就可進行有趣而有效的器樂教學,何樂而不為呢?如拍手就是「不花錢的樂器」,三種不同的拍法形成三種不同的聲響效果,用在多聲部的節奏練習中。以下是自編的「六聲部《歡迎曲》」:

 

平時的歡迎和鼓掌一般是無序的、雜亂的節奏,在音樂課上,結合奧爾夫音樂及其節奏訓練,把念念有詞與手拍節奏結合起來,形成六聲部。具體做法是將全班同學分為三個組,每個組完成兩個聲部,開發拍手的「三種音色」:第二聲部右手二至五指併攏拍左手手心,產生較為清脆的音色;第四聲部像鼓掌一樣雙手掌交叉實心拍手產生常有的鼓掌音色;第六聲部的強拍空出手心來拍,形成「低音炮」的音色,弱拍休止時雙手打開做歡迎狀,使「演奏(念)」強弱分明,有板有眼。此《歡迎曲》可用在歡迎領導、專家、老師光臨指導、檢查教學或課內外其他活動,效果很好,即訓練了節奏感,又活躍了氣氛;即鼓勵了同學,又調動了全體同學參與,一舉幾得。《歡迎曲》還可用於歡迎同學回答問題、上臺表現,在大家富有音樂感的熱烈鼓掌和歡呼聲中,膽大的同學更加意氣風發,膽小的同學也會鼓足勇氣,形成參與課堂的良好氣氛。

2、「變廢為寶」的奧爾夫打擊樂器

課程改革十幾年來,有的教師還處於「音樂課=教歌課」的狀態,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整節課沒有樂器進課堂,連「身體打擊樂器」也沒有充分用起來,學生頂多只有拍手的機會。教師抱怨說音樂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學生基礎差、設備不完善等等。筆者以為,音樂教師應在現有的條件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想辦法帶動學生、激活教學、打動領導,而不能坐等條件、等設備、等重視。為此,我曾在指導實習的過程中合作並於《中小學音樂教育》等刊物發表過一篇《「變廢為寶」的實驗》,步驟如下。

第一步:從最便於操作的拍手開始。用以上拍手的「三種音色」分別以XXXX XXXX |、XX XX 、|X  X|進行三聲部「合奏」練習,形成簡單而有趣的音響效果。接著,練習捻指、拍肩、拍腿、跺腳等動作,選擇可行的節奏型並與歌唱結合起來。「身體打擊樂器」的運用,製造出豐富的「聲勢」,學生興趣盎然。

第二步:用隨手可得的「樂器」演奏。分聲部拍桌子、搖鑰匙串、敲筆盒、對擊口杯蓋、拍打礦泉水瓶等等來「演奏」以上三聲部,形成有如原始舞蹈的伴奏音樂,一部分同學不由自主的即興律動甚至舞蹈起來。

第三步:演奏、講解常見的打擊樂器。實習教師把從原學校帶來的打擊樂器木魚、雙響筒、沙錘、三角鐵、碰鈴、響板等演示給學生,並給學生講解每件樂器的基本原理、聲音特點和製作方法,然後,老師帶領學生分組練習、演奏並伴以歌唱、律動,學生樂在其中幾乎「不能自拔」。

第四步:製作簡易打擊樂器。作業要求學生儘量「變廢為寶」,即用廢舊物品,做「不花錢的樂器」;一周內可獨立完成,也可與人(家長、同學等)合作製造出有創意的、「環保的」打擊樂器。

第五步:上臺演示。一周後,簡易打擊樂器製造完成,每個同學上臺演奏並簡述樂器的製造過程與發音特點。「變廢為寶」的一件件樂器,在音樂課上展示、演奏,教師即興配器,帶領大家合奏並為歌曲伴奏,同學們邊唱邊奏邊舞,其樂融融。

第六步:舉辦「樂器展」。也許被孩子們的誠心驅動,「樂器展」請來了不少觀眾,有學校領導、家長、老師、熟人等等,參觀後,學生現場演奏、演唱、即興律動,大家對孩子們精彩的表演給予熱烈鼓掌,在實習結束的匯報演出中,自製的樂器又上臺「風光」了一回。

第七步:實驗開始發生「反應」。學生的演奏「打動」了學校領導,校長在「經濟緊張」的狀況下慷慨解囊,由帶隊老師幫選購學校教學急需的樂器;許多家長也感動了,表示願意為孩子購買經濟實用的課堂樂器;原任教師也充滿了信心,計劃以樂器進課堂為契機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在「樂器展」與匯報演出的表現,在社會上也引起良好反響。「變廢為寶」的「樂器」,使學校音樂課的地位從此有了「變化」,學生更加熱愛音樂課了。

以上實驗只是傳播先進教學法與落實課程標準的一點做法,記得巴爾扎克說過:音樂是最深入心靈的藝術。實踐證明,成功的音樂教學也是最能打動人的學科教學。通過讓學生自己製造樂器,舉辦樂器展、匯報會,使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培養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還培養和發展了他們的創造力以及與人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乃至環保意識。由此希望我們中小學音樂教師,努力鑽研教學法、貫徹新理念,尤其在音樂教學不受重視、處境不利的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想方設法弘揚地方與民族音樂文化,製造出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簡易打擊樂器用於課堂和課外活動,也許,會得到「刮目相看」的意外收穫。

3、奧爾夫音樂與奧運會

奧爾夫音樂與奧運會,怎麼聯繫起來?巧合的是都有一個「奧」,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奧爾夫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身體運動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外觀看現場比賽或直播的時候,把音樂學習拓展到課外,拓展到其他學科和領域中。歷屆奧運會的競技場上各國觀眾的「表演」——富有節奏地盡情吶喊、歌唱、舞蹈……精彩紛呈。

中國的啦啦隊先是一領眾和,而後形成規模:「中國 隊 | 加 油 |」,節奏順序是2/4 XX  X | X  X |,既有中國特色,又恰巧「與國際接軌」。卡爾·奧爾夫先生的祖國,盛產音樂大師的德國,觀眾能打出前半拍的休止符來,其節奏是 2/4 X X | X X | XX 0X | 0X  X|。韓國啦啦隊則能打出切分音,先用手擊掌2/4 X X X | X X |作為「過門」,然後手往前升齊呼口號的節奏是X — | X  X |,據報導,他們在韓日共同舉辦的世界盃前利用電視專門「培訓」國民如何「啦啦」,當時的「紅魔」啦啦隊節奏萬眾一致,為韓國足球創造奇蹟進入四強推波助瀾。來自「美聲唱法」故鄉的義大利人盡情歡唱,在看臺上掀起歌舞的狂潮;來自探戈之鄉的阿根廷啦啦隊打出2/4 XX XX | 0X X | X X | X —|的節奏,而西班牙觀眾則用大鼓等樂器敲出2/4 XX XO | XX XO |簡單而有效果的節奏。在釜山亞運會上,朝鮮的「美女」啦啦隊一襲套裝,左右手各持一片「響板」,在指揮的帶領下,儼然一支訓練有素的樂隊,邊奏邊喊邊律動的節奏是2/4 XX X | XX X | XX XX | XX X |,把當時處於世界巔峰水平的中國女乒拉下了馬!現將以上提到的各國啦啦隊節奏羅列如下(表二)。 

表二  各國啦啦隊節奏比較

奧運會就像一個大舞臺,給運動員也給各國觀眾展示風採的時空。各國觀眾將打擊樂器、語言、律動、歌唱等因素綜合起來「啦啦」,體現出民族文化、國民性格、音樂(舞蹈)教育水平等的差異,熱情地製造著「聲勢」與「聲浪」。其中的「聲勢」與舞動的情形不正是「奧爾夫音樂」的「現場演出」嗎?奧爾夫的「原本性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人們親身參與的音樂活動,它使用最原本、最樸實的音樂素材和形式,不斷反覆固定節奏型,採用沒有技術負擔的打擊樂器(包括「身體打擊樂器」)形成「聲勢」,唱奏過程伴以自然地即興律動等等。[6]音樂元素是啦啦隊的重要武器之一,誰用得好,甚至可以創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神話。真正的啦啦隊是要有統一的指揮、節奏、口號及服裝的,人數再多但一團散沙沒有攻擊力,形不成對自己隊伍的助力,也形不成對對手的威懾力。體育賽場上鮮活的「Orff音樂」,它的實用與威力應當引起音樂界和體育界的關注!

如果我們手持賽場允許攜帶的響板、音棒(奧爾夫音棒有音高)或其他具有中國特色的打擊樂器,借鑑奧爾夫在「體操——音樂——舞蹈」學校的訓練中以人類最原始的樂器——鼓來引導舞蹈的方法,發揮中國鼓的「領奏」作用,造出「聲勢」,再配上響亮而整齊的口號,那麼效果會是如何!從一些賽場看到,中國球迷已操有音棒和其他打擊樂器,但還是缺乏統一而有效的指揮。在一定條件下,「沒有不好的樂隊,只有不好的指揮」,中國啦啦隊不要再唱「單聲部」,完全可以演奏「多聲部」,給運動員注入神奇的精神力量!要想如此,除借鑑在電視廣告中「傳授」如何「啦啦」,還要加強學校音樂教育,活學活用外國先進教學法,提高全民音樂素質乃至綜合素質,這不僅關係體育比賽,也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音樂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整個國民美育水平的提升,其內在與外在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我們從事音樂教育的老師們,放眼世界,中西合璧,努力實施音樂教育新理念,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成分。 

三、體態律動的「身態」與「心態」 

最後談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的「體態律動」服務於節奏訓練。為此提出「身態」一詞,指的是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體態律動、打拍子、打節奏、即興舞蹈等等,它來自於「心態」——大腦的指揮,是在音樂刺激下的心理驅動。「心態」可讓「身態」充分地「動、搖」,也可讓「身態」非常壓抑地「安靜」。「心態」決定「身態」,反之,「自由的身態」又可促進「心態」的健康發展。

1、我們的「身態」需要解放

儘管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上個世紀80年代就引進中國,但是,由於教師的傳播與應用以及國民性格使然,當前我們的學生缺少良好的「身態環境」。首先是外部環境,多數學校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學校沒有音樂教室,音樂課在平時上課的教室進行,學生在桌椅的束縛下,在有限的空間難以施展「身態」;二是內部環境,這是制約「身態」的關鍵,那就是教師的觀念與教法,音樂教學中多半讓學生在原地模仿、背唱歌曲而已,學生連拍手的機會都很少,只有聲帶在充分地運動。教師的「心態」決定學生的「心態」,給學生有參與音樂的空間,才能大膽地投入音樂展示「身態」,「身態」與「心態」相輔相成,「身心」健康得到發展。

2、「脫掉鞋子」走起來

1905年左右,達爾克羅茲創立「節奏教育體系」(即體態律動),觀察到一位平時在節奏上表現困難而走路卻很有節奏感的「差生」,讓他脫掉鞋子在搬開桌椅的教室裡跟著彈奏的音樂走路,做自由的身體運動,這樣的活動首先遭到學生家長的反對,連音樂學院的院長也指責他判經離道、違背傳統,他們不理解讓學生不坐著學樂譜而脫了鞋子在教室裡走來走去。正是達爾克羅茲這「簡單的舉動」,使全世界音樂教育的深刻變革「邁開了腳步」,之後,他提出了「體態律動」學說,並在此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體系,成為當今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作為20世紀最早的體系,對後來出現的其他體系及各種音樂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由脫掉鞋子走路發展來的體態律動作為該體系的核心,是該體系中最有個性、最有成效的部分,在發展大腦與身體間協調的律動訓練中凸現出重要價值。達爾克羅茲進一步在理論中指出,傳統音樂教學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敏銳的樂感,其癥結所在是缺乏運動反應的訓練。他認為,學校音樂教育中應同時、協調地對學生的大腦、身體、理性和感覺進行綜合開發訓練,不能忽略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要注重促進以上幾個方面同時協調發展的有效方法。[7]針對當前的課改,我們將運用什麼辦法?

3、走向更寬廣的空間

對於缺乏「身態活動」的音樂教學,即使在傳統的桌椅群中也可以施展「身態」。如分別讓部分學生在教室組與組的過道圍成圈隨音樂走、跳或做各種即興表演動作,教師用電子琴內存的不同打擊樂器、不同節奏型表示行進、向後轉或停止;除演奏「身體打擊樂器」外,可輕輕敲打桌子的表面、側面,喝水的口杯或搖動鑰匙等也可獲得不同的音色,練習節奏或為歌曲「伴奏」;必要的時候走出教室到室外場地上課,民族民間的許多歌舞活動就是在露天進行的。「心態」雖然指揮「身態」,但「身態」可以解放「心態」,沒有任何拘束地投入音樂,身心融入音樂,體驗音樂的愉悅、感人,才能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同時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能力與創作能力的提高。

結語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進行了修訂,新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滾滾「春雷」——各個層次的培訓沒有停歇,但掌握在中小學教師手中的「雨點」卻下得很少,學生急需「甘霖」的澆灌。當前,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在音樂教育園地裡還根深蒂固,要想使整個音樂教育有革命性的變化,教師需要在觀念上「脫掉鞋子」走出第一步,學習他人之長,才能走出一片廣闊的天地。餘丹紅教授指出:我們必須知悉別人都已經做了什麼,做到何種程度,然後才有可能進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境界。[8]筆者希望當我們再穿上鞋子的時候,是一雙適合我們「中國腳」的「中國鞋」,也就是出現以某一位中國音樂教育家或團隊來命名的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音樂教育體系。 

注釋:

①參閱曹理主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楊立梅編著《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②參閱鄭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第11期。 

參考文獻:

[1] 秦潤明.高校音樂教育學核心課程構建的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2] 陳小玲.音樂節奏教學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1.

[3] 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趙宋光.節奏唸聲法[J],音樂藝術,1989(1):32-35.

[5] 李君.音樂教師專業成長[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6] 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 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 餘丹紅.關於音樂教育專業學科構建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8(1):82-83.  

(本文分節寫作始於新世紀初,2015年合成參加上海第一屆中國音樂教育大會,獲得優秀獎並分組宣讀,近日應潘朝陽老師「藝術素養提升」公眾號約稿再次修改,其中觀點與做法,請中小學一線教師批評,不對之處,加強交流、溝通,以促改進) 

 

潘朝陽,鄉村音樂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博士研究生學歷,教育博士,建有「藝術素養與提升」公眾號,「音樂教育研究」QQ群,「音樂教師」微信群。聯繫方式:18951070189(微信),451515880(QQ)

相關焦點

  • 節奏教學|幼兒園節奏樂教學
    因此,《快樂音符兒童音樂潛能開發課程》中各個班級都設計了節奏樂課程,如中班《土耳其進行曲》作為課程,同時融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期提高幼兒音樂節奏感。然而中班幼兒的年紀比較小、控制能力差,給集體打擊樂的教學帶來了難度。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新《綱要》的指導下實行新型的、科學的節奏樂教學活動,將單調、枯燥的節奏樂變活,變精彩,而不是將節奏填鴨式的灌輸呢?
  • 幼師成長 幼兒節奏教學三部曲
    通過節奏教學,不但可以使幼兒的音樂節奏感、音樂表現力大幅度提高,還能培養幼兒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促進其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培養愉悅、合作、自信等人格素質,有助於幼兒身心和諧發展。通過實踐筆者認識到:只要我們在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節奏教學方式,看似抽象的節奏也能被幼兒輕鬆地表現出來。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
  • 音樂啟蒙孩子喜歡的節奏訓練方法
    音樂要素包括: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其中,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音樂的靈魂,它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節奏練習為核心基礎,在節奏中加入語言元素,這樣不僅增強了幼兒的節奏感還通過這樣的結合培養出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音樂情感表達的感知能力。通過這樣多種多樣的結合方式,也更能培養幼兒的反應力和創造力。(2)「舞」與教學相結合「舞」是動作的代表,「舞」也是人類最原始性的表達之一。
  • 談高中電腦音樂創作教學
    由於可以利用音樂軟體將自己的音樂主張轉變為樂曲,體會創作成功後的成就感,同學們學習得愉快而主動,課堂氛圍輕鬆和諧。 我們不僅要問:是什麼使這些高中生對音樂課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教學模式並被推廣嗎?它是否預示了今後音樂課發展的一個方向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些問題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 合作教學——音樂教學課堂裡的「師生樂隊」
    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師生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教學氛圍,學員也在這種寬鬆的師生互動氛圍中體會到節奏的韻律感,激起創新的欲望。師生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創造思維的培養。 通過師生「互補式」的合作學習,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 用音樂學音樂,這套教學指南力求促進音樂教學理念變革
    該書是北京市海澱區音樂教學研究項目組教研成果「音樂教學指導與學業評價」叢書的初中學段。「這套叢書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實踐成果,填補了國內基礎音樂教育中有關學業評價研究的空白。」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說。
  • 高中音樂欣賞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高中音樂欣賞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   導讀:探究性教學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範作用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地聯繫起來
  • 人工智慧助力教學:老師從「老中醫」變成了「中西合璧」專家
    李佩珊 攝中新網銀川4月19日電 題:人工智慧助力教學:老師從「老中醫」變成了「中西合璧」專家作者:於翔 李佩珊「人工智慧助力下的智慧課堂,讓老師藉助大數據和智能設施從『老中醫』變成了『中醫合璧』的專家。」
  • 小學音樂教學中聲勢訓練的作用及應用
    聲勢訓練身為一種新型的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手段,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將音樂律動與節奏向學生直觀的展示,進而強化學生對音樂課程本文主要內容分析了聲勢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希望能為我國小學音樂課程的發展有所參考。
  • 教師招聘考試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六)
    柯達伊音樂教學體系的教學方法1.使用首調唱名法。首調唱名法是柯達伊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教學手段及方法,是貫穿於各項教學內容和音樂活動的主線。柯達伊認為使用首調唱名比使用固定唱名,更可以幫助兒童很快地學會讀譜。經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音樂概念是十分有效的。
  • 音樂中的節奏訓練是如何養成的
    而多數人很注重對旋律的訓練而忽略了節奏的訓練,忽視了節奏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性,缺乏對節奏的控制能力,直接影響了音樂的表現。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旋律的骨架,音樂中時間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節奏的變化中。 一、節奏型的練習 音樂中常見的節奏型有:均分型、附點型、切分型、連音型、帶休止型等。
  • 當代語境下音樂教學法線上研習營開班
    ,音樂教學實踐更呈現一種多元化的趨勢。只有不間斷地學習、思考和實踐才能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必然要研習教學方法,每一種音樂教學法都有自身特點,殊途同歸。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教師,需要理解每一種音樂教學方法以及背後的理論依據,深層次地探討音樂教學中都做了什麼?怎麼做的?為什麼這樣做?還能做什麼?
  • 節奏教學重要嗎?
    如果旋律是音樂的血肉,那麼節奏就像音樂的骨架,至少我個人是如此認為。
  • 【教學風採】教學節奏的調控藝術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要提高效率,增強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學的節奏。而課堂教學節奏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問與答、講與練等活動交互出現的各種有規律的發展變化。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如果45分鐘都是一個調子,平鋪直敘,像流水般地滴,滴,滴,學生也會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那麼,怎樣使課堂教學不枯燥,富有節奏感呢?
  • 論服裝表演專業中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學校中服裝表演專業的音樂教學目標,區別於音樂專業院校對學生追求技術上的專業要求,同樣也區別於師範院校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的培養,而是希望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能夠在音樂教育的課堂中掌握到音樂欣賞的基本樂理知識,例如:樂的基本表現手段――旋律、節奏、節拍、音色、速度、力度、和聲、曲式;音樂的分類――聲樂、器樂等,從而對音樂和服飾文化之間有更多的敏銳度,對音樂具有更深刻的鑑賞力,通過音樂教育這個契機提升服裝表演專業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質修養
  • 用奧爾夫教學與孩子玩音樂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早教知識庫>正文用奧爾夫教學與孩子玩音樂 2011-09-02 15:14 來源:搖籃網
  • 謝世傑:奧爾夫音樂中的聲勢和節奏
    6月15日晚,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官方抖音直播間「北音名師100講」系列課程中,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教師謝世傑帶來了《奧爾夫音樂中的聲勢和節奏》課程。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體系之一。
  • 金三惠數位化音樂教學系統
    數位音樂教學儀是基於國家中小學音樂器材裝備配備標準,滿足於音樂教學大綱要求,全新的音樂教學系統。有效地還原音樂老師真實的上課內容,是白板工具與音樂教學全方位結合體,是傳統音樂教學向數位音樂教學的一次革命性的教具改變。主要由:音樂教學授課軟體、音樂教學備課軟體、音樂教學資源庫(配套音樂課本中的樂曲及練習曲)、樂器教學演示終端五部分構成。
  • 「合作」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合作」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說過:「如果說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話,那麼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的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當代社會,人們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更是成為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音樂《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通過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