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中最有錢的九阿哥,晚年卻被9條鐵鏈鎖身慘死,下場最慘

2020-12-17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九子奪嫡,我們知道是康熙晚年最重要的爭儲事件。這九個參與奪嫡的皇子各個身懷絕技,能力很強。我們今天看的是最有錢的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他雖然最有錢,下場也是最慘。晚年被9條鐵鏈鎖身慘死。

胤禟雖然是九子奪嫡的成員之一,不過他自己對王位卻並沒有感覺。他只不過是支持其他皇子爭奪皇位。禟自從小非常聰明,喜歡讀書,後來更是因善於經常變得非常富有。在所有的皇子中,胤禟是最有錢的。可以說只要他支持哪個皇子,哪個皇子的活動經費這方面就不用擔心了。說白了胤禟就成了贊助商了。其實,胤禟不僅是贊助商,本身的實力也非常強大。

根據史書的記載,他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曾親手設計戰車式樣, 並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胤禟十分熱愛外國文化和西學,曾自學外語,並甚親信當時來華傳教士。不僅如此他還自己發明了一種文字,只在和家人通信的時候使用。說他是學習天才真的不為過。而且胤禟善於結交朋友,由於他非常有錢加上慷慨大方,所以身邊聚集了很多人。

最初的時候胤禟支持的是八阿哥胤禩,對於胤禩的支持可以說是要多大方有多大方。胤禩常召術士到家中算命,每次事畢,都由胤禟支給一二百兩,以示酬謝。胤禩喜歡結交大臣,開銷非常大,所以胤禟頻頻差人往其府中送去銀兩。胤禩的老師去世,胤禟都送上眾多的錢財,而且還親自去祭奠。在朝中大臣中,胤禟和很多大臣關係都比較好。

當然,胤禩被康熙訓斥了,胤禟開始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了。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西徵出發前,已得胤禟贈銀10000兩。之後胤禟經常給他送去錢財。胤禵過生日時,胤禟派人專程送去9件金器皿,約值一二萬兩銀子。胤禵大勝回來的時候,胤禟又花費巨資把胤禵了的府邸重新修葺了一遍。

簡單的說,只要胤禟支持誰,誰就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畢竟胤禟有錢,而且重情重義,慷慨大方。不過他的性格和四阿哥胤禛始終不同,所以他始終不支持四阿哥胤禛。等胤禛繼承皇帝的時候,他的好日子就到頭了。畢竟胤禟當時支持的其他皇子,給胤禛帶來了很多麻煩。

雍正剛繼位時,以派遣王公往赴軍前為名,將胤禟發遣西寧。就這樣,胤禟成為雍正下手的第一個人。在西寧,胤禟做的所有事都被雍正派去的人監視著。後來因為其他事情被削去爵位,而且開除宗籍。雍正還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塞思黑,意思是討厭的人。之後胤禟被關押在監獄裡,據說身上常年有九條鐵鏈,被活活折磨致死。他死的那天是自己的生日,是真正的生日變成了忌日。

其實,胤禟這個人優點很多。可惜的是他支持錯了人,如果他支持雍正的話,結果會完全不一樣。有才又有經商頭腦,放到現在絕對能成為億萬富翁。

相關焦點

  • 雍正登基後,那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兄弟們下場如何?一個比一個慘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前言導語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奪嫡」,恐怕是歷朝歷代為了爭奪皇位、兄弟鬩於牆最激烈的了。參與到「九子奪嫡」紛爭中的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
  • 康熙皇帝最長壽的兒子是誰?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清初最慘烈的一次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得勝利為結局。而胤禛曾經的對手們,大多被流放處死,只有個別的存活下來。而康熙有一位兒子,卻在儲君之位面前,選擇淡然處之,最終長壽七十八歲。
  • 雍正王朝:九子奪嫡中最陰險的不是魘鎮太子的大阿哥,而是老十四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之中,九子奪嫡的劇情演繹的可謂是精彩絕倫,將眾位阿哥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刻畫的可謂是入木三分。可以說達到後來者難以企及的高度,使人是百看不膩。那麼今天宋安之就來說說九子奪嫡之中,哪位阿哥最為陰險。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
  • 無情最是帝王家,九子奪嫡失敗後,八爺黨的結局到底有多慘?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兒子個個更是不甘平庸,都盯著那隻龍椅,而這些兒子恰恰又是能力,手段相當,誰都不願輸給對方,而當時的九子奪嫡就包括大阿哥,太子黨,三阿哥,四爺黨,八爺黨。其中八爺黨實力最為雄厚,即使是太子胤礽,也被八爺黨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太子兩立兩廢還是沒能保住太子之位。
  • 九子奪嫡中,看八阿哥怎麼一手好牌打稀碎,他敗在哪裡?
    康熙的第八個兒子,胤禩,人稱八賢王,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是十分重要的角色,胤禩的生母身份低微,沒資格親自撫養皇子,所以他自小在大阿哥的母親惠妃身邊長大,既然沒有強大的背景,就要比別人更努力,所以八阿哥從小就知道忍辱負重,用功讀書,希望以此獲得康熙的注意,功夫不負有心人,八阿哥在眾多皇子中非常優秀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大家都知道,九子奪嫡的最終結果是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禛奪得儲位,於公元1723年登基,史稱雍正帝。雖然歷史向來都是由勝者書寫,但是在康熙晚期九子奪嫡的景象到底有多慘烈卻不得不令人遐想,期間一些參與奪嫡之人他們在歷史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最終結局如何,也是我們所好奇的。
  • 九子奪嫡中被收拾的七位阿哥,都活到乾隆年間誰最不可能被釋放?
    縱觀中國古代史,九子奪嫡可謂在殘酷的奪嫡之爭中獨具一格,它的殘酷沒有體現於明面上的刀光劍影,還有兄弟之間的兵戎相見等等。 而是在於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除卻勝利者雍正帝胤禛,還有雍正帝派系的老十三胤祥,其他七位阿哥的下場都很是悽涼,或是圈禁或是拘禁或是幽禁。 大阿哥和二阿哥(廢太子胤礽)在康熙年間,因為奪嫡,前者是被削爵囚禁至死,後者被兩廢太子以後,被幽禁於紫禁城鹹安宮至死。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其實康熙最終長大的兒子也有二十個,並不是每個人都參與的奪嫡,可見有人並不熱衷於皇位,為何偏偏是這九個?這其中有各種原因。
  • 九子奪嫡中有個阿哥是個有語言天賦的人,曾用拉丁文字拼寫滿文
    九子奪嫡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即使沒看過史書,也被各種清宮劇強制了解了這個康熙年間的爭奪皇位的大戲,其中參與奪嫡的有九人,大致分成了四派,大阿哥黨,太子爺黨、八爺黨、四爺黨,其中還有個三阿哥由於實力較弱,較早的退出了爭奪。結局眾所周知,四爺黨勝出,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四阿哥胤禛為何能在九子奪嫡中笑到最後? 兩個人功不可沒
    這就是清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奪嫡」事件。一康熙皇帝擁有一個龐大的後宮。除了4位皇后外,還有50多名后妃。如此多的后妃,使得康熙皇帝子女眾多,一生共養育兒子35人、女兒20人,足可以組成一支加強排了。從1708年到1722年,康熙皇帝9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繼承人之爭,史稱「九子奪嫡」。他們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子奪嫡是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二阿哥經歷了廢而復立、立而復廢的悲喜劇,最終被圈禁到死。大阿哥被削去爵位,囚禁終生。
  • 雍正登基後把八阿哥九阿哥改名字為阿其那,賽四黑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是康熙子嗣眾多,在立儲問題上是他晚年的一大難題。最後,因為不知道如何緩和兒子們的關係,導致了九龍奪嫡的場面。最後,康熙選定的繼承人就是我們的四爺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當初四爺黨和八爺黨競爭激烈,四爺黨的主要成員就是十三阿哥胤祥還有年羹堯,隆科多;八爺黨的支持者眾多如: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還有一眾大臣。但是我們的四爺還是勝出了!
  •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實力爆棚的八皇子終抵不過雍正那輕輕的一筆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實力爆棚的八皇子終抵不過雍正那輕輕的一筆在清朝時期的諸位皇帝中,最偉大的要數千古一帝康熙。在康熙執政時期,中華民族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得出康熙在治理國家方面是非常有能耐的。
  • 九子奪嫡:皇長子最早出局被囚禁,下場最悽慘?囚禁26年,生下11子9女
    文/天天 標題:九子奪嫡:皇長子最早出局被囚禁,下場最悽慘?囚禁26年,生下11子9女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之戰無疑是清朝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歷史事件,雖然最後勝出的是四阿哥胤禛,但是這並不代表其他阿哥的故事就不值得讓人關注。關於這場帝位之戰,最早出局的人除了太子胤礽,無疑就是那個說要將太子誅殺的大阿哥胤禔了。
  •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四十八年封雍親王 發生在康熙時期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不論從史料還是影視劇,想必很多朋友都對此有了很深的了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此事堪稱康熙一生當中最為痛心之事,太子兩立兩廢,眾皇子拉幫結派明爭暗鬥,毫不顧忌兄弟情面,樁樁件件都給予康熙很大的打擊。而最終皇四子胤禛可以勝出承繼大統,不僅僅得益於他獨一無二的長處,也依賴於他的短處,為何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