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2020-12-20 鮮花暢談歷史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這樣的成績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箇中翹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

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其實康熙最終長大的兒子也有二十個,並不是每個人都參與的奪嫡,可見有人並不熱衷於皇位,為何偏偏是這九個?這其中有各種原因。

1、 歷史遺留問題

清朝並沒有遵從歷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入關前的皇太極和福臨都是類似於推舉的,而康熙帝玄燁是父皇指定的(更多是孝莊皇后的意思),他本人也並不是太子。但到了康熙時期,他就立了太子,也是有清一代唯一的太子。除了胤礽是皇后所生、康熙喜愛之外,當時正是「三藩之亂」的時候,立其為太子也是穩定朝野內外的政治手段。

而隨著這些兒子逐漸長大,太子以及諸位皇子的內心都有了不小的變化。大清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歷史告訴他們:即使是太子也未必能夠坐穩。

2、 過於出色的皇子們

康熙極重視教育,這些皇子,他不分尊卑的都讓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這九位真的是出類拔萃。

皇長子胤禔,長相俊美,年齡居長,替父做事最多。他十八歲隨伯父裕親王福全出徵,任副將軍,參與指揮戰事;二十五歲隨康熙帝親徵噶爾丹,與內大臣索額圖領八旗前鋒營、漢軍火器營、四旗察哈爾及綠旗駐軍,參贊軍機,還給西路大將軍費揚古做過參軍。這年三月,他因軍功被封直郡王。

皇二子胤礽,剛滿周歲就被立儲,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精通儒家經典、歷代詩詞,熟練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

皇三子胤祉,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表現都極突出,備受康熙喜愛。

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年紀稍長時便跟隨康熙四出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曾隨從康熙帝徵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

皇八子胤禩,自幼聰慧,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他騎射皆佳,十三歲就幫忙試馬,辨別馬的好壞,早年很受父皇喜愛,多次伴駕出塞辦理政務,其在朝野有「八賢王」之譽。

皇九子胤禟,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曾親手設計戰車式樣,並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

皇十子胤俄,是康熙前期四大顧命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外孫。康熙四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歲封多羅敦郡王,九年後管理正黃旗事務。

皇十三子胤祥,能文能詩,書畫俱佳,精於騎射,發必命中,可謂文武雙全。

皇十四子胤禎,從小聰明過人,才能出眾,其為康熙所厚愛,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扈從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給予一些特殊優待。

試問,如果你有如此的才能,你會不覬覦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3、 康熙的責任

毫無疑問,康熙在諸子爭儲的問題上負有責任,他自己對太子兩立兩廢,對其他皇子也是分不出輕重,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他們。

康熙的中前期,曾特別寵愛胤禔,在立胤礽為皇太子後,給了胤禔一頂看似榮耀的皇長子的帽子。一字之差,政治待遇天壤之別。胤禔表面上遵從父命,內心強烈覬覦儲位。他始終錯誤估計形勢。

而康熙對胤礽過於驕縱和溺愛,不無荒唐之處:默許索額圖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許裁剪);規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並避太子名諱;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不惜罷斥重臣明珠;縱容兒子揮霍浪費。這一系列操作,讓胤礽開始有恃無恐。

康熙帝到塞外行圍、祭陵,都讓胤祉跟從,晚年還封了胤禎為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徵的規格出徵,「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康熙對其他諸子,也表現出更多的寵愛,「激勵」著他們對皇位想入非非。

到了康熙晚年,其精力不濟,對於諸子的壓制開始力不從心,於是他廢太子、奪爵位、圈禁,開始刻薄地對待這些兒子,但已經於事無補,最終讓自己的死亡和皇位的繼承都成了歷史懸案。

如果說,「九子奪嫡」有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為現在的清宮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呵呵。

相關焦點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 康熙九龍奪嫡到底有何好搶的,無憂無慮王爺他不香麼?!
    瞧您這話說的,要說這事兒能怪誰,要怪只能怪他們的皇阿瑪康熙的態度太曖昧。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廢,這一年就連九子奪嫡論資排輩的老小皇十四子都二十歲了。再說,這太子要是堅挺志堅被矯枉的還且罷了,關鍵這丫的是個名符其實的糊塗蛋啊!這相比之下,眾皇子心裡就要想了,連這樣的德性都可以做儲君,那我又未嘗不可?原來九子奪嫡的前幾年,局勢還趨於緩和,多多少少大家還忌憚些胤礽的地位,大家也就是暗地裡卯著勁兒鬥鬥罷了,畢竟誰也摸不準老爺子康熙的脈,弄不準今今廢明立,摔打鍛鍊胤礽,那麼哥幾個就是徹徹底底把未來皇帝給得罪了。
  • 歷史上為何屢現奪嫡事件,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康熙晚年發生九子奪嫡,他們為何不願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歷史上為何屢現奪嫡事件,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也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職位,站在權力金字塔的最高峰,坐擁四海,一言九鼎,生殺予奪,享受齊人之福,天下萬物盡歸其所有。
  •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實力爆棚的八皇子終抵不過雍正那輕輕的一筆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實力爆棚的八皇子終抵不過雍正那輕輕的一筆在清朝時期的諸位皇帝中,最偉大的要數千古一帝康熙。在康熙執政時期,中華民族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得出康熙在治理國家方面是非常有能耐的。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清初最慘烈的一次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得勝利為結局。而胤禛曾經的對手們,大多被流放處死,只有個別的存活下來。而康熙有一位兒子,卻在儲君之位面前,選擇淡然處之,最終長壽七十八歲。
  • 九子奪嫡中最有錢的九阿哥,晚年卻被9條鐵鏈鎖身慘死,下場最慘
    說起九子奪嫡,我們知道是康熙晚年最重要的爭儲事件。這九個參與奪嫡的皇子各個身懷絕技,能力很強。我們今天看的是最有錢的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他雖然最有錢,下場也是最慘。晚年被9條鐵鏈鎖身慘死。他只不過是支持其他皇子爭奪皇位。禟自從小非常聰明,喜歡讀書,後來更是因善於經常變得非常富有。在所有的皇子中,胤禟是最有錢的。可以說只要他支持哪個皇子,哪個皇子的活動經費這方面就不用擔心了。說白了胤禟就成了贊助商了。其實,胤禟不僅是贊助商,本身的實力也非常強大。
  • 九子奪嫡:一廢太子,6位皇子受到牽連,為何僅大阿哥被圈禁終生
    正因皇長子胤褆的優秀,才有了「九子奪嫡」尚未形成規模之前,其和太子胤礽之間早就發生的奪嫡之爭。這場嫡子和長子之間的皇位爭奪,雖然以內閣首輔索相的被殺、明相的被貶而被暫時壓制,但卻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皇長子胤褆認為自己的機會已至,遂發起了隱藏許久的儲位總攻。
  • 九子奪嫡——派系之爭
    難得今天天氣涼爽,又有美女說想看點關於雍正九子奪嫡的故事。俗話說鬥米不折腰,跪求美人笑,王子當然也免不了俗啦。 廢話少說,九子奪嫡開扒! 所謂九子,分別為康熙的長子,老二太子,三爺,四爺,八爺,九爺,十爺,十三爺,十四爺。鑑於滿人名字太麻煩,懶得挨個打,各位能看看,不能看自行百度幾位爺的名字。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 「九子奪嫡」的始作俑者是誰,康熙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20日,鋼琴大師魯賓斯坦逝世7.1986年12月20日,美學家宗白華逝世8.1992年12月20日,武陵源、九寨溝、黃龍成為「世界級」自然遺產9.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10.2002年12月20日,盧武鉉當選韓國第十六屆總統清朝,康熙朝後期發生了「九子奪嫡
  • 九子奪嫡:雍正登基,為何先懲治背景最強的十阿哥?帝王心術了得
    雍正元年四月,在未對「八爺黨」主要成員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予以清算之前,雍正皇帝便以「抗旨不尊、言辭不敬」為由,將其奪爵圈禁。一個只是跟在皇八子胤禩等人後面煽風點火,甚至毫無政治智慧的皇子,為何會首先得到雍正皇帝的清算?
  • 雍正登基後,那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兄弟們下場如何?一個比一個慘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前言導語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奪嫡」,恐怕是歷朝歷代為了爭奪皇位、兄弟鬩於牆最激烈的了。參與到「九子奪嫡」紛爭中的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
  • 九子奪嫡:雍正能善待廢太子,為何不原諒大阿哥?你看他都幹了啥
    雖然雍正皇帝所說「康熙皇帝硃筆諭旨,兩人斷不可留」的說法,似乎不太可能;對兩位皇子「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的康熙遺命也已無從考證;甚至康熙皇帝從未就胤褆、胤礽的處理髮出過任何指令。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胤褆和胤礽這一長一嫡,確實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終生了!
  • 九子奪嫡:皇長子最早出局被囚禁,下場最悽慘?囚禁26年,生下11子9女
    文/天天 標題:九子奪嫡:皇長子最早出局被囚禁,下場最悽慘?囚禁26年,生下11子9女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之戰無疑是清朝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歷史事件,雖然最後勝出的是四阿哥胤禛,但是這並不代表其他阿哥的故事就不值得讓人關注。關於這場帝位之戰,最早出局的人除了太子胤礽,無疑就是那個說要將太子誅殺的大阿哥胤禔了。
  • 四阿哥胤禛為何能在九子奪嫡中笑到最後? 兩個人功不可沒
    明朝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清朝則採取「立賢不立長」。這兩種方法孰優孰劣,眾說紛紜,一言難盡。不過,清朝康熙時期,在皇位繼承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奪,以至於骨肉相殘、令人扼腕。這就是清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奪嫡」事件。一康熙皇帝擁有一個龐大的後宮。除了4位皇后外,還有50多名后妃。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皇子守國門,一旦胡人入塞,朱家天下土崩瓦解之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保障了忠誠度。而換了職業武將集團,則難免他們遭到敵對勢力腐蝕而叛變。此後「藩王不得進京」便成為明朝的祖訓,直到清朝建立,而清朝不但不沿用明朝這一制度,反而是將所有王爺、皇子、公主郡主全部「關」在京城,特別是愛新覺羅皇族更是半步不得離開京城,除非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按照清代「錫爵之本意,酬庸為上,展親次之,故有皇子而反封貝勒、貝子、公者」,比起明代皇子來,的確要嚴謹的多。
  • 無情最是帝王家,九子奪嫡失敗後,八爺黨的結局到底有多慘?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兒子個個更是不甘平庸,都盯著那隻龍椅,而這些兒子恰恰又是能力,手段相當,誰都不願輸給對方,而當時的九子奪嫡就包括大阿哥,太子黨,三阿哥,四爺黨,八爺黨。其中八爺黨實力最為雄厚,即使是太子胤礽,也被八爺黨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太子兩立兩廢還是沒能保住太子之位。
  • 因奪嫡失敗,被康熙圈禁26年,失去自由便娶14個女子生29個孩子!
    出生在帝王家的孩子,在娘胎的時候,都已經註定了今後的命運便是奪皇位。在古代,皇位一直都是諸多皇子爭奪的對象,在歷史記載中,皇位爭奪最慘烈的一次,就是清朝康熙年間出現的九子奪嫡,奧運後,失敗的房子們都沒有一個好下場,但他卻例外,因奪嫡失敗,被康熙圈禁26年,失去自由便娶14個女子生29個孩子。